由于微信公众号调整了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继续收到本公众号的内容,请将“建筑结构”公众号设为星标,并在最后点击“在看”和“点赞”文章的。
星级设置:进入公众号首页,点击“...”点击右上角“设置为星星”,公众号名称旁边会出现一颗黄色五角星(Android、iOS用户操作相同)
本文主要讨论我国《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2021)与美国标准AISC360在钢结构受弯构件方面的对比分析。
在详细讨论验证公式之前,我们首先要注意一点。 AISC360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弯曲验证的公式是以支撑件具有足够的扭转约束为前提的。原文如下:
事实上,我国的规范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例如,《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2021)第4.1.4条规定“构件和内部支撑的约束端应采取措施,保证截面不扭曲”;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第6.2.5条规定“在梁的支撑处应采取防止梁端截面扭转的结构措施”。这似乎与最近热议的佳木斯体育馆倒塌事件有关。也许这不是倒塌的直接原因,但从现场照片来看,确实是钢支撑处钢梁缺乏必要的抗扭结构。
让我们回到规范本身。 AISC360将弯曲构件的截面类型分为紧凑型、非紧凑型和细长型。从字面上看,这三种横截面可以直译为:“紧凑型”、“非紧凑型”和“细长型”,但这种翻译似乎比较混乱。
以Q235材质的H型钢法兰为例,当法兰宽厚比小于
当截面类型为Compact时;当宽厚比大于
,并且小于
当宽厚比大于29.5时,截面类型为细长截面。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中,S2级和S3级之间的边界宽厚比为11,与AISC360的规定比较接近; S5型材翼缘最大宽厚比为20,小于AISC360细长型材。定义。可见紧凑型断面更接近《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的S1、S2断面; Noncompact 更接近 S3、S4 和 S5 部分; Slender对应的截面类型已超过《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截面分类,更接近薄壁钢截面。我们知道,S1和S2剖面属于地震剖面,也可以称为“韧性剖面”。因此钢结构加工规范,AISC360中的Compact可以理解为“延性截面”,Noncompact可以理解为“普通钢截面”,而Slender则是真正的薄壁截面。
AISC360中给出了Compact、Noncompact和Slender需要校核的内容,一般包括弯曲强度和稳定性计算。其中,稳定性校核的类型较多,包括横向扭转失稳计算和受压法兰局部失效计算等。稳定性校核计算、web局部不稳定校核计算等
下面以紧凑型双轴对称双腹翼缘H型钢构件主轴弯曲计算为例,分析中美规范的差异。
双轴对称H型钢,截面满足腹板和翼缘均为紧凑型要求。主轴弯曲计算包括: (1)强度屈服校核; (2)横向扭转不稳定性校核。
(1)强度屈服校核计算
在这个公式中,
是绕强轴的塑性截面模量。
与《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相比,主要区别在于:
和
。对于H形截面,
。一般情况下,塑性截面模量与弹性截面模量之比大于1.05。可见,对于S1、S2类,AISC360计算的强度承载力大于《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这也表明AISC360充分利用了该部门的塑料开发能力。 S1、S2优良的断面特性直接体现在承载能力上,而我们的规范更强调该类断面的延性。其主要优点体现在满足抗震规范要求的能耗特性上。
(2) 横向扭转失稳校核计算
什么时候
当 时,无需校核侧向扭转失稳;
什么时候
小时,
什么时候
小时,
看到上面的公式,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因为我们熟悉的受弯构件整体稳定性验算公式根本不是这样的。那个神秘的
它缺失了,就像压力验证时没有出现压力稳定系数φ一样。这一点也体现了两个标准整体思路的差异。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中的很多公式看起来很简单,但往往将丰富的内容浓缩为一个或几个参数,比如这样
,在《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中,用了一整个附录C来描述该参数的计算方法,而附录C只给出了
计算公式,但没有这些公式的来源。相比之下,AISC360的上述公式显得更简单。根据受压翼缘面外支撑间距,承载力验证分为三类,分别涉及塑性、弹塑性失稳和弹性失稳的两种临界支撑间距和边界无支撑间距。
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当受压翼缘面外支撑间距小于
当 时,无需校核横向扭转失稳,即不会发生面外失稳;当面外支撑间距大于
,但小于
可能会发生弹塑性失稳;当面外支撑间距大于
,会发生弹性失稳。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计算例子。
AISC360-10验证流程及结果如下: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验证过程及结果:
本例中,AISC360计算的应力比为0.69,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计算的应力比为0.77。从材料强度来看,《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中Q235强度设计值为215MPa,略高于AISC360-10。
。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之一是AISC360对S1和S2截面的塑性利用率大于《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的塑性利用率。
对于上述计算实例,受压翼缘面外支撑间距在Lp和Lr之间,属于第二种类型。为了更全面地比较其他类型之间的差异,基于上述示例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假设受压翼缘无支撑间距为变量,研究最终应力比与无支撑间距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观察两条线的趋势可以看出钢结构加工规范,按《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计算的应力比大于AISC360。当面外支撑间距较小时,两者相差较小;当支撑间距较大时,两者相差较大,特别是当支撑间距大于
,两者之间的差异更为显着。还可以看出,GB50017对弯曲构件面外扭转弹性失稳的考虑较为保守。
本文仅以Compact截面为例,比较中美规范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的差异。除了 Compact 部分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本文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类型。另外,需要再次说明的是,每个国家的规范都有自己的体系,这与可靠性、材料水平、加工施工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本文仅对计算公式本身进行比较,不足以说明整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