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大湾客户端讯 10月26日上午10点16分,在肥西县高店乡皮伊河主航道钢渡槽施工现场,总重12米、71吨的钢杆被准确定位。架设到位,标志着世界最大跨度通水通航钢渡槽——淮陂河引水主渠钢渡槽左渡槽顺利合龙长江至淮陂河。全桥预计11月中旬、明年3月全线合龙。预计本月底可获得水。
图片由安徽印江吉淮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世界级“水桥”实现合龙
在工程现场,记者看到,引江济淮工程淞河主航道钢渡槽位于江淮流域北侧。作为合肥、六安两市重要的供水水源通道,比引江淮河水道高出30多米。为保证淞河干渠水流不间断,项目设计是修建一座可从济淮运河穿过干渠的渡槽“水桥”。运河水只能通过架设传统渡槽才能流过,如合肥五里屯立交桥“桥上有桥”。这里,“有河”的地方形成了一座“水桥”,可以通水泛舟。
图片由安徽印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据介绍,淞河干渠渡槽工程由中铁四局、中铁建桥局承建。渡槽全长350米,分左右两部分。钢渡槽全长246米,总用钢量2.1万吨。钢渡槽采用68米+110米+68米的三跨钢结构桁架梁拱组合设计。主跨达110米,比举世闻名的德国马格德堡水桥还长3.8米。它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渡槽,用于供水和通航。
淞河干渠渡槽设计流量150立方米每秒,设计水深4米,钢渡槽采用全焊接变桁架式梁拱组合结构桁架整体结构刚度高,各位置焊接量大,变形控制难度大,误差不超过1.5毫米,并采用。大量的机器人焊接保证了焊缝质量100%合格。”中铁建桥梁局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淞河水位在不同季节变化较大,拱形钢渡槽可以有效地保证焊接质量。”解决水位变化的问题,同时钢结构强度高,承载能力强,还可以减少地基的承载力,所以淞河干渠渡槽采用了钢渡槽的结构。 ”。
图片由安徽印江吉淮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据中铁建设桥梁局项目部总工程师傅建生介绍,整个钢渡槽共有主桁梁、水箱底板、墙板等大小杆件624根,最大重量72吨。杆件之间的空间关系复杂巢湖钢结构,钢梁安装过程中的安装精度控制和焊接质量控制成为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此,项目参与方进行了多轮方案比对论证,最终确定了跨中合龙安装方案,即安装工程从两侧过渡墩开始,在跨中位置合龙。 。 “淞河干渠渡槽左右两条渡槽同时开工,自2019年10月28日开始架梁以来,左渡槽已提前2个月合龙。预计右渡槽将于11月15日左右关闭,明年3月份竣工,5月份具备正式供水条件。”
图片由安徽印江吉淮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二期可研已上报,部分试点项目年内将开工建设。
引江济淮工程是国务院要求加快建设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以城乡供水和江淮航运发展为重点,结合农业灌溉补水、改善巢湖、淮河水生态环境、防洪排涝综合利用等作为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项目跨流域、跨省区。工程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潮、沟通江淮、江水北送三个标段。输水线路全长723公里(其中万靖输水线路587.4公里)。供水范围覆盖安徽省13个市、河南省2个市。全市共55个区县,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项目投资949.15亿元,其中安徽段875.37亿元。
图片由安徽印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记者从引江淮河集团获悉,截至10月20日,引江淮工程已完成总投资556.4亿元,占工程总投资875.37亿元的63.56%元。共开工73个项目(占81个项目总数的90.12%),已竣工2个项目,8大枢纽已开工7个(凤凰颈引江枢纽计划年内开工) ),河道建设已开工95%以上。今年6月30日,河水北段具备引淮入博的条件。经过积极努力,二期工程已列入2020年至2022年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开工计划。“目前,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水利部其中,蜀山泵站枢纽复线船闸等项目将分别在年内启动。”根据可研内容,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输水干线接驳工程、城乡集中供水工程、生态修复及蓄水工程、航运管网扩建工程和智能供水工程等。调度系统项目涉及全省13个市、46个县(市、区),预计总投资超过500亿元。
图片由安徽印江吉淮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继南水北调、三峡水利工程等一系列现代化大型水利建设工程之后的又一壮举。就是安徽省的“南水北调工程”。合肥引淮集团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曹洪武告诉记者,该工程预计2023年底建成后,不仅将极大改善皖北地区缺水状况和豫东地区巢湖钢结构,还显着改善巢湖水生态环境,增加淮河生态基流量。有效遏制皖北、豫东地区地下水超采,对皖豫两省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江淮运河建成后,将与长江、淮河相连,构建‘工字’型水运骨干网,这将结束淮河中游和长江流域水运不畅的历史。”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中游至长江中下游长度缩短200-600公里,建设第二条江海通道。淮河水系,并将与正在建设的沙颍河、沙颍河相连接,形成我国第二条南北水运通道,全长1000多公里,与淮河平行。京杭大运河。”曹洪武表示,这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南北经济文化发展。对促进交流、推动安徽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徐勇、李响、罗晓侃、新安晚报、安徽网大湾客户端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