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PC构件深化设计详图校审:通用要求及要点解析

   日期:2024-11-2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15    
核心提示:装配式建筑PC构件深化设计详图的校审工作是确保预制构件生产质量和工程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下面我们将针对不同类别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的生产详图的审图要点详细说明:预制墙体与主体结构,采用连接件连接时,连接件定位是否正确,大样图内容是否齐全。

00简介

装配式建筑PC构件详细设计图纸审核是保证装配式构件生产质量和工程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组建专业的校对团队,对图纸的完整性、合规性、技术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估,可以有效提高图纸的质量和可靠性,为建筑物的顺利施工和施工做出贡献。投入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解不同类型预制构件深入设计的详细制作图纸审核要点:

01 审图的一般要求

1.1图纸栏目内容应准确、清晰,建设单位、工程名称、设计审查人等信息应准确。

1.2 图纸目录应包括各部件的详细图纸编号、名称、图纸尺寸、备注等信息。图纸编号应连续;各部件详图的图名、图号应与图样目录一致。

1.3 预制构件平面图上必须标明构件编号、定位尺寸、构件重量、吊装方向、预制构件所属楼层等信息,并应与各构件详图相对应。如有必要,补充提升顺序信息。

1.4 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在各构件的详细图纸中注明。

1.5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钢筋、预埋件的位置应准确定位。注意预埋件的正反面以及每根钢筋的形状和长度是否正确。

1.6 附图中必须标明各视图的名称,剖面图不得与剖面图混淆。截面符号为“1┐”,截面符号为“1|”,需要单独使用。需要根据相应的绘制规则来绘制相应的视图。

1.7预制构件中吊具的起吊重量是否满足构件的重量要求。吊具应关于重心对称布置,并满足相应的结构要求。当预制构件挂点数量为2个时,需考虑防坠落措施。

1.8 需要明确各个预埋件的具体规格和属性,例如:

①各预埋件的具体尺寸;

②金属预埋件是否需要镀锌;

③所用钢筋是否为抗震钢筋;

④线盒孔径大小,是否为加高型等;

⑤预埋件材质。

1.9 机电专业预制构件相应的预留和预埋定位尺寸应与机电施工图一致。应明确定位尺寸是到预埋件的中心还是到边缘。

1.10 预制构件中的预埋件应准确编号,不同预埋件不应混用。

1.11 对于预制构件中带有孔洞的构件,必须根据孔洞的尺寸,明确标注附加钢筋的布置以及钢筋的数量和规格。

1.12 为了便于孔口脱模,孔的侧面需沿脱模方向设置倾斜角度。

1.13 检查各构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相应构件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当梁、柱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保护层应采取有效的防裂结构措施。

1.14 图纸描述是否合理、流畅,技术术语和计量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有无错别字。

02 层压板审查细则

2.1明确楼板类型,是否为全预制板、空心板、预应力组合板或桁架组合板。

2.2叠合板为非矩形板或与框架柱等构件发生干涉时,是否留有间隙。间隙的大小应清楚地标记。

2.3 组合板下放时,是否考虑与周围构件的位置关系,是否考虑生产、施工误差。

2.4检查结构施工图。图纸中的受力方向和载荷引导方式应一致,并应明确是单向板还是双向板。

2.5 检查平面图,确定预制楼板详图的吊装方向是否与平面图一致。

2.6 层压板宽度是否存在超宽或超长问题,楼板宽度不得大于3.0m(含肋),楼板长度不得大于3.0m。大于5.0m。

2.7 复合板受力侧和非受力侧的静止长度是否正确,在构件模具图中是否考虑。

2.8 确定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等级、数量、直径、长度等信息是否正确,是否与结构施工图一致,分布钢筋是否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2.9 板内布置预应力筋时,是否明确标明预应力筋直径、间距、张力控制系数、预应力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

2.10 板内无桁架钢筋时钢结构设计深化及详图表达,组合板预制板与后现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是否设置剪力结构钢筋(马凳筋),布置范围是否剪力结构钢筋的数量符合规定。马凳筋的高度不应影响面筋布置,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应符合要求。

2.11桁架组合板钢桁架的高度和间距、每根钢筋的直径、下弦杆是否作为受力杆等需要说明。桁架钢筋的高度必须根据板材厚度、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层厚度等计算选择。

2.12 桁架组合板的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的上下位置应符合结构施工图的要求。

2.13 不同形式的钢筋应分别编号,不得错、漏、重号。

2.14 各侧钢筋伸出长度是否正确,是否影响构件吊装。

2.15图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特别注意预应力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是否满足建筑物耐火极限时间的要求。

2.16 楼板采用预制空心楼板时,是否应采取结构措施进行密封。

2.17 挂钉数量应满足预制楼板起重重量要求,挂钉间距和位置应满足相应的结构要求。桁架增强复合板的吊点宜布置在增强桁架腹筋与上弦筋的交点处。

2.18预制楼板预埋件及预留孔(水、电等)的尺寸、位置是否符合相关专业要求,预留孔周围是否有钢筋。当开口边长不大于300mm时,钢筋应符合国家标准图集《桁架式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mm厚底板)》15G366-1的规定。当洞口边长大于300mm时,钢筋应按照16G10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图总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及结构详图》7.2.6设置钢筋,或参见《混凝土结构施工手册》。

2.19 机电专业预制楼板相应预留及预埋定位尺寸应与机电施工图一致。应明确定位尺寸是到预埋件的中心还是到边缘。

2.20 图纸中是否考虑预留测量孔、转料孔等,是否标注尺寸和附加钢筋。

2.21 图中悬臂框架等施工设备预留部分是否考虑预埋,是否标注尺寸及附加钢筋。

2.22 预制楼板的侧面和上表面是否按规范要求进行粗糙处理。

2.23 预制楼板中机电专业预留、预埋内容是否标注齐全,预埋件属性信息是否有。

2.24 检查组合板内钢筋的排列是否与预埋的水电部件发生干涉。

2.25 组合板内相应无梁隔墙位置应设置钢筋,并应注明钢筋的规格、间距和型号。

2.26 桁架加强板桁架的下弦宜采用受力钢材,以减少用钢量。桁架钢筋的位置应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并尽可能与原受力钢筋重叠,以减少原受力钢筋的数量。

2.27 全预制阳台(包括全预制梁)的突出钢筋应避免与支撑处的构件箍筋干涉,以保证吊装的可行性。

2.29 全预制阳台(含全预制梁)伸出钢筋的长度应符合图集的要求。

03 复合梁校对细节

3.1 零部件尺寸是否齐全、正确;检查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确定是否需要法兰或反坎,以方便相邻构件的安装并满足防水要求。

3.2 根据楼板厚度和各框梁高度,检查组合梁预制层高度是否正确。部件的静止长度设置是否均匀、合理,是否与支撑处其他相邻部件发生干涉。

3.3 预制梁详细图中的配筋应与结构施工图一致,是否采用“E”标志(抗震)钢筋。

3.4 预制框架梁箍筋密实区范围是否标注,密实区长度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3.5 不同形式的钢筋应分别编号,不允许错、漏、重号。

3.6 梁端钢筋的锚固长度应符合规范的要求,钢筋的伸出长度是否与支撑处构件的纵筋干涉。

3.7 为避免钢筋干涉,可将钢筋弯曲并远离相邻构件的钢筋。尺寸必须完整。

3.8 主次梁交接处的预埋件、间隙等尺寸信息和做法是否在图纸中明确表达。

3.9 主、次梁交接处,需加大主梁箍筋或增设吊筋,并补充钢筋加工样品。

3.10 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材料、座灌浆材料结合面设置的粗糙面和键槽是否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3.11 挂钉数量是否满足预制梁的起重重量(特别是荷载较大的工业厂房),挂钉位置是否满足相应的结构要求。

3.12 组合梁预埋件及预留孔的尺寸、位置是否符合相关专业要求,预留孔周围是否有钢筋。

3.13 组合梁和预制墙分别预制。组合梁垂直穿过管道时钢结构设计深化及详图表达,接头位置是否在梁下墙体厚度范围内。

3.14 组合梁梁端突出的纵筋长度必须予以标记并准确定位。使用锚固板时,必须注明型号。

3.15 伸入支架内的扭力钢筋长度需满足锚固长度要求。

3.16 预制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信息应与结构施工图一致,箍筋钩直段长度应符合图册(10d、75)的要求。

04查看预制柱的详细信息

4.1 与预制柱重叠的梁纵筋向下弯曲时,预制柱高度需考虑钢筋的弯曲长度。

4.2预制柱工艺细则的加固是否与结构图一致,是否需要使用“E”标记(抗震)钢筋。

4.3灌浆套筒的位置需在图中准确定位,并应标明各灌浆孔和出浆孔的水平投影位置,并应提供可操作平面。

4.4 架柱底部应设有键槽和排气孔。键槽深度不应小于30mm,立柱顶部应有粗糙面。

4.5 框架柱灌浆套筒密度面积范围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柱箍筋密度面积的范围为柱截面高度、柱净高的1/6和500mm中的最大值。底柱下端不小于净柱高度的1/3。

4.6 预制柱详细工艺图中相关部位钢筋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特别是灌浆套连接部位。

4.7 挂钉数量是否满足预制梁的起重重量(特别是荷载较大的工业厂房),挂钉位置是否满足相应的结构要求。

4.8 若顶层柱为现浇,下一层预制柱伸出的钢筋长度是否应考虑满足搭接或连接要求?

05 预制墙体回顾详情

5.1 预制外墙水平缝是否采用榫槽接缝;首层预制外墙底部与现浇层连接处是否设置企口槽。

5.2 外墙保温材料或装饰瓷砖是否在工厂预埋?若现场粘贴,外墙外表面应打毛。

5.3 预制墙体中保温连接件的位置、间距、距边缘的距离等信息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标识清晰。

5.4 墙体立面图中需标注结构楼板标高。

5.5墙高是否正确,墙高应考虑楼板厚度,并特别注意现浇层不同厚度对预制墙高度的影响。

5.6 装配式外墙窗台高度是否考虑建筑饰面层和楼板保温层的厚度。

5.7 装配式外墙的窗洞口,如高低窗台、斜坡、滴水线等是否应考虑防水措施。

5.8 顶层预制剪力墙顶部是否预留现浇圈梁(不小于250mm)。

5.9 紧邻预制墙体和现浇墙体的一侧是否预留拉孔或预埋连接件。

5.10 连接器是否预埋在靠近预制墙的一侧。

5.11 装配式外墙是否按施工要求预留施工电梯入口位置。

5.12 预制外墙应按施工要求在塔机、施工电梯附着点预埋连接件。

5.13 装配式外墙斜支撑附着点是否按施工要求设有预埋件。

5.14 预制外墙安装到位后,是否会对塔机水平支撑臂造成阻碍?

5.15 预制墙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并是否注明具体编号。

5.16 预制墙体配筋率(非承重墙不小于0.15%)是否符合要求,洞口周围钢筋是否符合要求。预制剪力墙底部水平钢筋加固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5.17 预制墙拉杆是否安装并符合要求(矩形或梅花形排列,间距不大于600mm)。

5.18 预制墙体伸出的钢筋长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图纸尺寸应完整、准确。

5.19 墙台模板尺寸为3.5*9m、4.0*12m,对应墙体尺寸不应大于3.15*8m、3.65*11m。

5.20 窗洞口应按要求嵌入副框或窗框连接件。副车架和连接件的规格和位置是否有规定?

5.21 预制墙体的门洞应按要求嵌埋防腐木。木材的尺寸和排列是否清楚地说明?

5.22 预制墙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尺寸和位置应符合相关专业要求。

5.23 装配式墙体与主体结构的节点连接应安全可靠,外墙板宜设计活动节点;各节点是否满足防腐、防火、防渗要求。

5.24 预制墙体与主体结构采用连接件连接时,连接件位置是否正确,大样图是否齐全。

5.25 吊钉、吊杆等吊装工具的数量是否满足预制墙的吊重,应相对重心对称布置,吊钉的位置是否满足相应的结构要求。

5.26 当装配式墙体开口尺寸较大时,需加钢支撑进行临时加固,并应引用说明书。

5.27 等电位接线盒是否预埋在浴室墙壁内,应考虑与楼面钢筋的连接。

5.28 浴室墙壁内表面应打毛,以利于墙砖的粘贴。

5.29 浴室墙体底部周围是否应考虑现浇倒坎,顶部应考虑降板标高。

5.30 预制内隔墙是否经过减重处理,与周围构件的连接措施应安全可靠。

5.31 在预制墙内安装配电箱时,应检查上下导管数量。

5.32 预制墙体预留、预埋时,建筑物竣工面至构件底部的距离应符合要求。

5.33 机电专业预制墙体相应的预埋定位尺寸应与机电施工图一致。应明确定位尺寸是向预埋件中心还是向两侧。

06装配式楼梯回顾细节

6.1明确楼梯的类型,A型、B型、C型、D型,以及支座类型是滑动支座还是固定支座。

6.2 装配式楼梯采用滑动支座时,其旋转和滑动变形能力是否满足相关规范和图册的要求。

6.3 楼梯板各台阶的宽度和立板高度必须标注尺寸,各台阶的轮廓位置必须与建筑图纸一致。

6.4 如果是剪刀梯,需明确隔断墙的施工方法。预制楼梯段上不应设置隔墙,影响滑动。 。

6.5 支架处开孔时,必须按图册、规范要求增设钢筋。

6.6 预制楼梯与扶手的节点连接是否安全可靠,连接件是否需要提前预埋。

6.7 根据建筑施工图确定装配式楼梯是否有装饰层、是否有防滑条以及防滑条的具体方法。

6.8 楼梯板的上表面和侧面应设置挂钉。挂钉的数量是否满足预制楼梯的起重重量,挂钉的位置是否满足相应的结构要求。

6.9 楼梯板表面的钢筋应拉穿。

6.10 预制梯梁时,仅预制顶部梯梁吊耳的一半,不带吊耳的一半需预制翻边。

6.11 楼梯平面图应有上下支撑处的节点连接方法,并应统计构件数量。

6.12 楼梯的第一步或最后一步是否应放置在平台上。由于表层厚度的原因,台阶高度与其他台阶高度不同。

6.13 预制楼梯端部静止位置板材厚度(减去浆层)是否与结构施工图一致。

6.14 预制楼梯梁支撑处的拉耳,其钢筋应满足锚固要求,截面应满足剪、弯要求。

6.15 预制楼梯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信息应与结构施工图一致,箍筋钩直段长度应符合图册(10d、75)的要求。

结论

在审查不同类型预制构件详细设计的详细生产图纸时,应根据实际生产条件和施工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评审人员要充分沟通、协调各方意见,确保图纸质量和施工安全。通过科学严谨的审图工作,可以有效提高预制构件的生产质量,降低施工风险,为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