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阳燃煤电站项目建设现场,各项工程正在有序推进。本报记者 刘刚 摄
■“目前,现场施工人员超过20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越南当地员工。建成运营后,运维团队当地员工预计将达到70%左右,所需辅助工种全部完成电站的发电量将提供给当地人”
■“这是目前越南装机容量最大的项目之一,电站建成后,除了满足当地电力需求外,还将向河内及周边省份输送电力。”
在越南首都河内以东约100公里的海阳省清溪河畔,随着单元厂房拔地而起,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电站已初具规模。这是越南海阳燃煤电站项目建设工地。该项目是中国企业在越南最大的单一投资项目。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项目,该项目进展备受关注。如今,该项目建设已过半,对越南当地发展的积极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我们要在荒地上建一座现代化电站”
当我们到达海阳省Dinh Mun区Phuc Thanh镇时,绿树环绕,施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银灰色的燃煤电站建筑给这个农业小镇增添了不少现代气息。
海阳燃煤电站项目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能源”)与马来西亚杰硕公司共同投资,总投资近19亿美元。采用“设计-采购-施工”的EPC总承包方式建设。该项目包括两台60万千瓦亚临界发电机组,采用“一机两炉”模式,配备4台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电站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81亿千瓦时。
“在项目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下,汽轮机房、生活区、设备卸货码头及道路、锅炉钢结构吊装、汽轮机安装等多项重点工程已基本完成。概要电站的轮廓清晰可见。”越南海洋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跃宇告诉记者。
“我们想在荒地上建一座现代化的发电站。”中国能源规划设计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西南院)海阳总承包项目经理李仁刚向记者回忆:“2016年3月该项目奠基之前,这是还是一片荒地,附近的村民在那里放牛、马,雨季的时候锅炉钢结构,凹凸不平的地面上会形成许多小池塘。需要乘渡轮将我们与繁华的城市隔开。”
“越南北部炎热多雨,施工过程中,大家的衣服常常被湿透、干透,然后又被汗水浸湿。尽管如此,中越两国员工的积极性很高,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西南研究院海阳总承包项目总工程师严世刚说。
“双方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推动项目建设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今年3月,该项目1号机组1号锅炉水压试验顺利完成。这也是项目部2019年初拿下的第一个“硬骨头”。“这标志着该项目锅炉设计、制造、安装均已通过严格考验,电站距离竣工又近了一大步”并投入运行。”该项目的越南技术人员阮淼兴奋地告诉记者。
此次锅炉水压试验的成功,不仅标志着海阳燃煤电站项目整体建设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也彰显了中国技术的高水平和中国制造的高质量。 “我们在该项目上全面应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专利火力发电技术,包括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九级回热热系统、冷却塔二次等国内成熟可靠的专利技术。循环。西南研究院院长郝群彦表示,主机和大部分辅助设备都是中国制造:“项目建设秉承环保理念,电站投产后将实现零排放。”废水排放、噪声、粉尘、大气污染物排放也将优于现行标准。”
“除了推动中国技术标准的实施锅炉钢结构,我们还积极与当地企业开展密切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60多家越南分包商参与该项目。”李仁刚举例说,我们国家普遍采用厂区雨水沟。现浇结构,但电站工程受地质和气候限制,在连续雨季期间难以快速、高质量完成现浇施工。但本土企业在预制沟槽方面已经拥有成熟的经验和完整的流程保障。通过协调配合,项目部大大加快了雨季施工进度,节省了施工成本。
“随着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越南本土企业有机会加入并从中受益。双方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推动项目建设不断取得积极进展。”项目现场越南越王有限公司质量总监Nguyen Thanh Trung告诉记者,相信“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将为越南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合作机会。
“项目建设让我们受益越来越多。”
越南一直难以摆脱电力供应短缺的局面,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电力。荆门县也经常遇到停电的情况。记者前往工地采访的第二天,全天停电,直到晚上才恢复供电。当地居民阮洪明告诉记者,每年五六月份,当地都会进入停电高峰。每周都会发生数次停电,给正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海阳省委书记阮孟贤在视察项目进展时表示:“海阳燃煤电站作为越南国家重点项目,将有效解决当地电力短缺问题,促进工业发展。升级改造,为越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这是一个惠民生、促发展的好项目。”
“两台机组计划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投产,这是目前越南装机容量最大的项目之一。该电站除了满足当地电力需求外,还将向河内和越南等地输送电力。周边省份建成后。”越南海阳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守江告诉记者。
“目前,现场施工人员超过20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越南当地员工。建成投产后,运维团队中当地员工预计将达到70%左右,全部电站所需的辅助工作将提供给当地群众。”郭跃宇说。
阮洪明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宁社村项目现场约有100人在工作。 “我做木匠,一天收入35万越南盾(约105人民币),我老婆做翻译,月薪600万越南盾(约1800人民币)!”阮洪明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
目前,项目周边餐饮、百货商场林立。不仅当地人敏锐地抓住了商机,很多外省的人也纷纷来到这里,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迅速热闹起来。 “今天早上我家卖了60到70碗牛肉面,生意兴隆。”陈文迪(Tran Wendi)从南定省来到这里谋生,在项目生活区对面开了一家商店。他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每个月扣除各种项目,在费用方面,我们大约能赚到1000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3000元)。由于项目建设,我们享受到的好处越来越多。”
(本报河内报道)
《人民日报》(2019年5月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