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谈谈装配式建筑
——访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爱林
装配式建筑潜力巨大
记者:张校长,您能介绍一下什么是装配式建筑吗?
张爱林:将工厂加工好的预制构件,包括梁、柱、楼板、内外墙板、门窗、楼梯、连接节点、水暖电气设备等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装配连接来构建它们。由此产生的建筑是一座预制建筑。
记者:装配式建筑包括哪些结构形式?国家为何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张爱林: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建筑工业化生产的成果。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竹结构、组合结构等结构形式。
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向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的重大举措。
记者:传统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有哪些缺点?
张爱林:建筑业这几十年的大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以手工作业和现场砌筑、混凝土结构为主的传统粗放式建筑工业生产方式存在突出问题:
首先,建筑业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我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建筑业占淡水供应量的17%,而中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此外,我国河流中已没有多少沙子可供挖掘和用于混凝土建筑。
二是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建筑工业化水平低。建筑业人均竣工面积约为欧洲、美国、日本的25%。
第三,我国建筑物使用寿命短,抗震能力差。我国建筑物的耐久性不足。被拆除房屋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年,不到欧美国家(地区)建筑物平均寿命的1/2。震后调查显示,凶手不是地震,而是被地震损坏的建筑物。
四是我国建筑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约为发达国家的两倍;我国大中城市约15%的空气污染来自建筑工地扬尘和装修。
记者:关于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房屋,国外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张爱林:装配式建筑并不新鲜,起源很早。 1851年,伦敦采用预制式建造水晶宫,1889年,巴黎采用铆钉组装埃菲尔铁塔……
目前,法国、德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在发展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率已远远超过60%。尤其是德国、日本、新加坡的装配式住宅已经成熟,而我国的建筑工业化率还不到10%。我认为,要真正落实全生命过程的绿色建筑理念,培养工业化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和建筑行业工人,通过推广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来推动我国建筑业的现代化。
记者:作为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钢结构有哪些优势?
张爱林:钢结构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抗震性好、工业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占地面积小等一系列优点。钢材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最容易实现建筑的模块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和机械化生产。可实现施工现场无火、无水、无粉尘、无垃圾。钢具有良好的回收性能,是最好的。很容易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理念。
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工程的建设中,我们看到了钢结构在重大基础设施和大跨度、超高层重大工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城市的航站楼、高铁站、大型体育场馆、大跨桥梁、超高层建筑等已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然而,我国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存在重大发展机遇和市场,但也面临困难。这是我国建筑业的短板。
钢结构房屋是抗震房屋
记者:您在很多演讲中都展示了您在台湾拍摄的“别怕!我住的是防震房子”的广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抗震房子是钢制的吗?
张爱琳:是的。我国台湾是地震多发地区。因此,人们首先认识住房的质量,尤其是抗震安全性,然后再考虑住房的价格。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伤。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级地震。宝兴县的房屋几乎全部受损。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市发生7.1级地震。灾区重建仍走着先搭帐篷、后盖彩钢板房、再建永久性建筑的老路。由于高原寒冷,加之现场砌筑浇筑,重建进展缓慢。
记者:这里也是地震多发区。其他国家做什么?
张爱林:以日本为例。 1995年神户地震后,日本政府提出了“零死亡”计划,要求建筑物能够在8级地震中幸存下来。因此,抗震性能好的钢结构住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破坏力是我国汶川地震的30倍。还引发了海啸,但伤亡人数仅为我国汶川地震的1/7。 ,伤亡主要是随后发生的海啸造成的。
日本建筑的抗震要求为7级,而我国汶川地震后重建建筑的标准是“抗震8级、设防9级”。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抗震设防“高标准”还不如日本的抗震设防“低标准”。
日本的房子一般设计寿命为100年,而我国的房屋一般设计寿命为50年。从建筑结构类型来看钢结构房屋,日本60%以上的建筑为钢结构,我国95%以上的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2012年12月7日,日本东北部发生7.3级地震。地震持续了几分钟。群众没有混乱逃窜,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信心。
令人欣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新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发生8度及以下地震时,无人员死亡、极少人员受伤”。我认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是建造在大地震中不倒塌的建筑物。发展工业化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是最佳选择。
自身利益阻碍钢结构住宅推广
记者:有人认为,钢结构住宅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价格略高于其他结构。他们认为,钢结构住宅的价格应该与混凝土住宅相当,甚至更低。你怎么认为?
张爱琳:比如,您认为蛋糕、面包、包子的价格合理吗?每吨钢材的成本是多少?沙子和水泥多少钱一吨?我认为有些人强调钢结构成本高,要求钢结构住宅的成本低于混凝土住宅。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导致人们误解了他们的概念。这是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做出的表态。
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不符合价值、价格和市场规律。没有开发商因为混凝土结构成本低而降低销售价格,也没有开发商因为钢结构成本高而提高销售价格。台湾的钢结构住宅造价昂贵,销售价格也很高,但市场销量却非常好。这是一个重大的价值取向问题。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和质量,就是保障人的生命。与大地震后建筑物和生命被毁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全国抗震救灾的巨额费用相比,与钢结构优越的抗震性能、钢材的可回收性、节能环保相比,每平方米的价格一线城市的住宅建筑与万元相比,每平米几百元的钢结构住宅造价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必须按照绿色建筑的理念对钢结构住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政府应在地震灾区重建过程中对钢结构住宅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包括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中强制推广。
记者:国外在推广钢结构住宅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张爱林:法国是最早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国家。 1978年制定规模协调规则,提出工业化建设体系。意大利BSAIS工业化建筑系统适用于建造1至8层钢结构住宅。具有造型新颖、结构受力合理、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居住办公舒适便捷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欧洲、非洲、中东等国家(地区)。 )已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德国的活动板房主要采用复合板、剪力墙板、阳台板等预制构件和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瑞典是世界上住宅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其95%的住宅构件为轻钢结构。
记者: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情况如何?有什么缺点吗?
张爱林:我国30多年来一直提倡钢结构住宅产业化,但至今尚未实现。缺点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住宅市场、最大的钢结构产量、超亿吨产能过剩。但钢结构住宅无法发展,占比不足3%。这确实是我国建筑业的一个短板。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观念落后、制度障碍、标准法规滞后、技术创新不足等。
记者: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应注意什么?
张爱林: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必须立足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培养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动建设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体系有利于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完善和更新从规划、设计、加工、装配、施工、使用、维护到拆除的全流程,满足绿色建筑要求。要打破部门壁垒,打破既得利益格局,跨领域、跨部门协作,共同推动工业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住宅产业发展。
从材料、设计、制造、运输全流程入手,大力推进装配式高层钢结构住宅全产业链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国家级钢结构住宅产业基地使用过程中的安装、甚至物业服务。以用户为导向,整合墙体、水暖、电气、装饰等完整建筑系统产业链专业,提供完整的住宅产品和完善的4S级售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