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编者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双鸭山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煤城转型发展的同时,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竭尽全力办实事、惠民生,解决了城镇居民分时供水问题,攻克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改造、安邦河治理等79块民生“硬骨头”,用“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满意指数”,日益丰厚的民生“大礼包”增强了双鸭山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调研组通过看、听、问,总结了双鸭山民生“六项政策”。
民生无小事,枝叶常挂。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取决于政府的努力指数和干部的辛勤指数。三年来,双鸭山市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出发,采取一揽子惠民措施,办好一大批民生实事,赢得了一系列民意赞誉。这在双鸭山煤城面临转型、历史欠账较多、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实属不易,弥足珍贵。
策略一:“改变视角”决策
“知道房子漏水的人在屋檐下,知道政府失误的人在田里。”双鸭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从“群众想要什么”到“政府该做什么”的决策过程,做什么事情让群众说了算,工作做好不好也让群众评判。
甘甜泉水浇灌幸福花。2016年以前,双鸭山主城区实行分时供水,部分地区群众饮用的是矿井排水,每户需自带水箱,全自动洗衣机根本派不上用场,加之社区需二次抽水,用水安全难以保障。群众对此十分不满,多次“上访”。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2016年以来,共投入1.36亿元对水源地、供水管网、水务管理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实现主城区全天候供水,结束了分时供水的历史;实现韩聪沟水库入城,结束了直接饮用矿井排水的历史;实现一次加压抽水,结束了二次加压收费高、易污染的历史;实现全民用水计量,结束用水与不用水、用多用少都要付同样水费的历史。
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双鸭山市大部分小区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设施老化,卫生环境脏乱不堪。特别是一些小区无物业管理、无绿化、无路灯、无硬化道路、无健身路径、无监控设施,被群众称为“无人管”小区。群众的抱怨和不满传到了市领导耳朵里。2015年,市委、市政府提前谋划,把老旧小区改造提上日程,对老旧小区进行平改坡、立面改造、硬化绿化亮化、安装监控设施、增设文体娱乐场所等九个方面全面改造。同时,废弃小区改造全部交由物业公司承接。三年共投入1.41亿元,改造旧楼786栋,受益户数4.8万户,受益人数14.4万人。今年又投入3000万元,力争主城区旧住宅小区改造全部完成,走在全省前列。在尖山区吉星社区,我们看到老楼变新楼,一群群老人在一起乘凉、打牌、锻炼身体,从他们一张张笑脸中,我们真切感受到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调研组与一位老人聊天,问他是否满意,老人说很满意,打了100分!
两座大桥连接南北。双鸭山因煤而建,市区道路相对松散,道路建设相对落后,部分道路与铁路线交叉,平交道口极易造成交通堵塞,也是交通事故的隐患。民间有句笑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在城南,我在城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双鸭山规划建设中心站立交桥和建设路立交桥,项目建成后,可打通尖山区与岭东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交通瓶颈。建设者说,两座大桥彻底连接了城市,今后交通将畅通无阻,原本1小时的路程,只需要20分钟,是名副其实的“心之桥、便民之桥、功德之桥”。
策略二:“鸟筑巢”
在双鸭山市领导眼中,为民办实事没有小事。近年来,双鸭山市委、市政府从细节做起,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细节上管住嘴,犹如“小鸟筑巢”,用小实事积少成多,积少成多,积少成多,积少成多。
减法,让群众少跑腿。公共服务热线的宗旨是方便群众,但服务号码太多,有的群众根本记不住。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本市将87条公共服务热线整合到110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一号接入”,统一接听、统一分发、及时处理民生诉求,打造便民服务的“万能热线”。为解决社区证件过多问题,将80余项“奇葩证件”清理精简为仅8项,既减轻了基层负担,又方便了群众。
分工解决“脏、乱、差”问题。实施垃圾袋装试点,在主要街道及周边地区定点定时收集垃圾,使用垃圾袋装的社区已达19个。取消敞开式露天垃圾箱,实行封闭式收运,减少垃圾运输二次污染。过去夏季恶臭、冬季污水结冰的状况得到彻底治理,城市环境卫生明显改善。为解决主城区沿街公厕少、群众如厕难问题,安排专项资金400余万元,新建、扩建水冲式厕所18座,维修旱厕93座。今年还将投资800万元继续推进公厕建设。
增设养老机构。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统筹推进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放开养老市场,引入投资主体,盘活闲置资产,探索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流动养老等方式。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65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1张。双鸭山市还成为全省唯一被列入国家第三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的城市,选定20个社区建设养老示范点。
三大策略:新“内”支撑良好“外”
如果说高楼大厦、公园绿地、主干道、干道是城市的“脸面”,那么地下管线、供热设施、背街小巷就是城市的“里子”。虽然“里子”不起眼,但却与百姓息息相关,最能体现市民的幸福指数。只有把“里子”做好,市民才真正有“面子”。
管网改造。双鸭山地下管网基础差、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存在漏点。双鸭山分步实施地下管网改造,重点对超负荷使用、材质陈旧、存在漏点的管道进行升级改造。2016年以来,改造城镇供水管道42公里,改造老旧供热管道157.3公里,新建改造燃气管道41.5公里,改建安邦河东西岸排水管道8.9公里。今年,安邦河东岸18公里雨污分流管道也将完工。
搞好供暖。双鸭山把“温暖房子”建设作为与“菜篮子”“米袋子”同等重要的民生问题,拆除分散小锅炉121台,并网面积195万平方米。通过智能控制技术,优化传统供热流程,主城区35座无人值守换热站自动调度,根据室外温度调节供热温度,避免浪费,节约资源。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每年根据天气变化灵活掌握供暖时段,确保群众家家户户温暖。
改用天然气。主城区居民一直使用人工煤气,气源不稳定、管道压力低、存在安全隐患。市委、市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妥善解决历史纠纷,终止原有企业特许经营权,成功引入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推动天然气替代煤气。目前已完成5247户替代,预计今年底将完成5万户替代,开启使用安全、稳定、清洁能源的新时代。
背街小巷改造。尖山区光明社区被群众戏称为“两双鞋社区”,无论晴天雨天,居民都要带两双鞋,一双过巷,一双出巷。我市开展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后,尖山区就地取材,利用棚户区拆迁产生的旧砖,对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既省钱又修路。走访中,一位居民说:“现在路面铺好了,我每天出门散步,心情都好多了。”三年来,我市共改造背街小巷1881条,民心路、民生路、幸福路一条条通向百姓家门口。大街小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也得到了升级。
四个策略:“事前思考”和“事后思考”
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是子孙后代的工程,并非易事,短时期内难以看到成效。双鸭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想在前头”又“想在后头”,想在前头、谋划在长远,着力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
保护好母亲河。过去,安邦河堤防损坏、水质污染、垃圾随处堆积,让两岸人民苦不堪言。双鸭山集中力量抓好安邦河治理,2017年出台六大类28项水综合治理措施,坚持上下游、河内外、河岸沿线一体化规划治理,重点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河道疏浚工程、畜禽污染治理、企业污水排放治理等,28项任务中已有16项完成。如今,安邦河沿岸水清岸净、绿水连绵双鸭山钢结构安装,昔日的污水沟已成为当地的一条风景带。
打好蓝天保卫战。双鸭山以实际行动争当绿色发展排头兵,三年来,市区累计取缔燃煤小锅炉164台。黑龙江建龙钢铁是该市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但该公司湿法熄焦污染大气、产生难闻气味,群众反映强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该公司投资3.1亿元建设160万吨干法熄焦项目,并投入使用。干法熄焦率稳定在90%以上,有效缓解了空气中的异味,每年减少粉尘排放60吨。2017年,双鸭山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31天,达标率为90.7%。
建设森林城市。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坚持点线面结合,探索立体绿化模式,以线路绿化为主线,充分利用公路坡沟,有空地就种绿,公路可绿地全覆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71平方米,城区街道绿化覆盖率达30.1%。三年来,累计植树造林16万亩,实现了煤城由“黑”到“绿”的转变。双鸭山荣获全省唯一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五大策略:把“接力棒”握在手里
民生工作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积累性,保障和改善民生永远在路上,只有现在时,没有过去时。双鸭山坚持问题导向,坚决对历史遗留问题“采取行动”,杜绝“半途而废”的现象,跑好民生工程的接力赛。
接力抓棚户区改造。双鸭山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改造任务重,棚户区改造任务重。2016年以来,受地方债务、财政收入影响,棚户区改造遇到很大困难。市委、市政府不等待、不依靠,在四煤城市中率先制定改造规划,多措并举推进棚户区改造,2015年启动的采煤沉陷区改造17个项目27768户,去年已全部交付使用。
接力提升医疗水平。2012年开工建设的双鸭山市人民医院、市精神病院、市老年精神病院三个项目,因资金问题相继停工。2016年,双鸭山市将三所医院列为重点民生项目,在市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加快项目复工。2017年7月,投资4.5亿元的人民医院投入使用,引进近200台套先进医疗设备,医疗条件有了质的飞跃,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市老年精神病院主体工程已完工,市精神病院主体工程将于今年9月底完工。两个项目投入使用后,将结束本地精神病患者送往外地救治的历史。
接力办好教育。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先行战略”,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2013年,双鸭山实验学校开工建设,2014年项目停建,市委、市政府不推、不避、不留“尾巴”,全力推动项目复工,2016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三年来,全市累计投资15亿元改建学校33所,新建扩建幼儿园11所,投资5000万元的第三十二中学改扩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还有总投资9300万元的市图书馆主馆及南山分馆项目,主馆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引进了现代化管理设备,明年将全面向社会开放。
第六招:什么都别说,只管做
双鸭山民生工作赢得民心的关键,就是兑现承诺而不打“欠条”,为群众多做事少说事,甚至不说一句话就干成实事。随着一块块“硬骨头”被啃下,一个个民生工程建成,双鸭山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信心也增强了,形成了做事、创业的良性循环。
树立正确政绩观。双鸭山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浪费群众钱财和时间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持量力而行、尽心尽力,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受益匪浅的实事,办后人后事、利长远的好事。强化实干导向,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形成班长决策、成员共同上阵、各级干部埋头苦干、大家齐心协力改善民生的工作氛围。
事事都要负责任。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牡丹江至佳木斯快速线规划设计中,双鸭山多次被排除在外,市委、市政府不气馁、不退缩,竭尽全力争取国家、省里的支持,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最终把双鸭山列为线路上的节点站。在解决棚户区改造拆迁工作中双鸭山钢结构安装,领导干部全部上阵,哪里有困难就奔哪里,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党员干部带头搬迁,困难群众补助搬迁,不合理钉子户依法搬迁,咬下搬迁这块“硬骨头”,确保拆迁工作始终稳步推进。市委书记宋宏伟说,“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不能绕开矛盾,而必须迎难而上。”
做事要有方法。做好民生工作,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方法。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双鸭山运用法治和市场手段,依法合规解决矛盾,避免出现新问题。在“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上,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上级争取资金力度,优化支出结构,整合捆绑使用,让资金用在“刀刃上”。在民生工程管理上,建立长效化、制度化的管理维护机制,确保能建好、管好、用得久。
(2018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