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钢结构大师
——悼念中国建筑钢结构总工程师陈振明(上)
- 南翔 -
一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
深圳距离癸卯年端午节还有半个多月,时而雷雨交加,时而烈日炎炎,空气过于潮湿,即便是下大雨也不能让人感觉到凉爽,根据朋友帖子中的位置,我们一行三人驱车一个多小时,才抵达坪山区城投新时代大厦,也就是中建钢结构公司的办公地址。
如今各大城市摩天大楼林立,起名字不容易,我们希望它高端,不要跟别人一样。深圳就有好几座摩天大楼以“时代大厦”为前缀或后缀,至于这栋大楼的前缀“城投核心”到底是什么意思?跟芯片有关系吗?不得而知。
或许是因为我对中建钢结构比较熟悉,所以觉得它的简称“钢结构”简单、朗朗上口、好记。凡是人名、路名、村名、地名、高层建筑名最好都有“钢结构”。简单、朗朗上口、好记这三个原则当然还可以再补充一句话:避免重名。
当我们走到那栋有着一个很难记住名字的大楼“城投新时代大厦”的19层时,我的老朋友周爱文已经在门口等候了,我们是认识的,他在钢结构部任办公室副主任,是中建钢结构公司副书记、工会主席、纪委书记。
没有任何寒暄,我们进入了一间小小的会议室——南山厅,与提前约好的采访对象陈振明进行了一番深谈。
坐在我对面的陈振明不到50岁,现任中建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建筑智能化建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暑假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系,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钢结构公司,一干就是25年。
25年来,陈振明从一名年轻的理工科青年成长为国内知名的钢结构大师。2020年,他被中国钢结构协会授予“钢结构大师”称号。他倾注心血和汗水的钢结构工程遍布深圳、北京、天津、澳门,以及迪拜阿布扎比国际机场、科威特国家银行等海外。
他声音低沉,舒缓而平静,他的一点一滴成长都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二
陈振明1975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崇阳县青山镇荆竹村。崇阳,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辖区几经变迁,现属咸宁市管辖,该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
在青山镇荆竹村长大的陈振明很少听说外面的喧嚣,大概是因为荆竹村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缘故,山村里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在孩子的眼里,除了一年两熟的稻田,还有连绵起伏的山丘上的竹林、松树。离家不远处,是1973年建成的青山水库,年入库水量3.72亿立方米,平均水面18平方公里,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功能。小时候的陈振明曾站在120米高的水库大坝上,望着茫茫水面,想象着水和山的另一边是什么样的景色。
想象中的未来,哪怕是在农村孩子的梦里,也是多姿多彩的。
他毕竟是幸运的,虽然出生在农村,但父亲却是当地的“文化人”。陈振明3岁时,一声春雷响起,中断十多年的高考恢复了。振明的父亲陈朝祖是小学的代课老师。1978年,我搭上末班车,在读书声中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学习园林专业。
历史记录下,1977、1978届的学生年龄各异,身份各异,有的才十五六岁,我1978年参加高考时,同班同学十七八岁,最小的读高二,才十岁,最大的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三十多岁了。陈振明的母亲一直在家务农,父母在他之后又有了弟弟妹妹,生活的艰辛、学业的竞争,让1977、1978届的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2023年是恢复高考45周年,这个时间点,改变了许多家庭的命运。
其中就有陈振明的家人。
陈振明的一、二、三年级,都是在荆竹村简陋的学校里度过的,三个年级的学生都来自附近的几个自然村,陈家是修建青山水库的移民,其余都是吴姓。他是一名小学老师,身兼数职,教数学、语文。现在回忆起来,陈振明还很后悔自己没学过拼音,导致他的普通话里夹杂着湖北口音。
1982年毕业后,陈朝祖被分配到县委组织部工作,陈振明得以随他上学。他没有读完四年级,而是直接读到了五年级。他从小就知道父母生活艰辛,所以很早就懂事了。父亲在区里工作,经常去上学,只有他一个人赶上了五年级的课程。当时学校里没有电灯,他就用自制的煤油灯读书。所谓的熬夜读书,并不是所有1975年以后出生的人都经历过的。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上了崇阳县实验小学,也就是第一小学。学校就在县政府旁边,父亲正好调回来,弟弟这时在农村读二年级,他也调到县里读三年级。我母亲在湖北省崇阳县的木材厂上班,她带着我弟弟妹妹搬到县里,一家人团聚了。其实我和弟弟是同班同学,上的是同一所学校。他需要学习更多,甚至要复习知识,因为村里的教育很差,老师都是小学毕业后才来小学教书的。县里的住房相当紧张,一家人住在狭小的一居室里。更让人心疼的是,他还要努力学习,他实在跟不上,成绩很差。当时县里的小学教育不仅有语文、数学,还有体育、音乐等课程。他的小学成绩很一般,语文刚通过考试,数学成绩还不错,这大概是唯一的亮点了。
我爸爸是华中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后来调到崇阳林业局当副局长,很符合他的专业,他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去兼顾事业和家庭。
小学毕业后,陈振明考入崇阳县城关中学,初二时因打篮球受伤,不得不多读一年。他喜欢打篮球,这是当时大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合作精神。相比于课堂,一场球赛的比赛、传球、投篮,更有利于培养同学间的亲密感。可惜,在这次比赛中,队员的肘部突然抬起,击中了他的右眼。他痛得蹲下,双手捂住眼睛。惊慌失措的同学赶紧把他送到医院。他住院一个月,从此留下了左眼远视、右眼近视的视差。他因住院而错过了考试,不得不休学一年。那一年,我回到了初三。
回顾90年代的中考、高考,竞争同样激烈:
“1991年,我通过高考,考上了县里第一中学,高考成绩全班第一名。我在一中读了三年,高考成绩全班第一名,全县第二名,还有一个学生比我高,更厉害。高考很艰苦,五六十人的班,能考上专科以上的人只有十来个人。我打算报哈尔滨工业大学或者浙江大学。那时候,我是在成绩出来前就报了,所以要慢慢来。我不能报太好的学校,因为我担心报的分数太高会被拒。不像现在,考完试估计分数线,五月份就可以报,六月份高考。我报了远一点的大学,因为我有个想法。我个子不高。”我想去北方,希望长得高一点。印象里北方人一般都很高。父母不同意,怕我去远,说太远,我就改了申请,去省会武汉读书。于是我就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没想到,我的愿望实现了——父母的心愿!
“大学学习一年的学费才300元,我们班却涨到1000元了!”当时高校改革,原本我们交300元,还发了餐券。现在我在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做土木水利教授,是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不久,13位硕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我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当时,我们学校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关山口的余家山脚下,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两所。有一句话:学在华中科技大学,爱在华中师范大学,玩在武汉大学,吃在水中科技大学。还有:今天我以华中科技大学为骄傲,明天华中科技大学会以我为骄傲。爱华师不只是简单的友情,而是对母校的热爱;在武大玩,不只是吃吃喝喝玩玩,武大很美,有珞珈山、樱花等美景。”
相对于今天绝大多数以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我们1977、1978届的同学身份要多元得多,应届毕业生中“工农商学兵”的成分要少得多。那时候还没有交学费这回事,毕业生都分配到省计委,简称计委,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还是很明显的。至于以后大学什么时候需要交学费、学费会涨到什么程度,我咨询过一些经历过的人,在网上找了些文章,得到的是下面这样一篇:一位网友回忆,他是全国首批学杂合一高校的毕业生,1995年考上了武汉一所一流高校,学费1015元+住宿费150元,生活费每月工资300元,毕业时国家就取消了分配。
历史总是在变化,回首过去,不仅是恢复高考后的最初几届,即便对于1975年出生的陈振明来说,上不上大学,未来人生的走向显然也有所不同。
三
1994年暑假,陈振明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工程专业,这也是他第一次从县城来到200多公里外的省会武汉,学校位于洪山区于家山脚下,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确实很美,校舍整齐,绿树成荫,万物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那时候,手机被称为“大哥大”,在有钱老板手里还是稀罕物。没有网络,除了上课,我们都会去图书馆学习。电脑都摆在一间有一定科学玄机的大机房里,要排队预约才能学习。DOS操作系统、Forth编程,预约并不容易,因为只有一栋楼有电脑,主要用于教学。
为什么选择建筑专业?是他和父母共同商量的结果。当时全国都在搞基础设施建设,深圳特区、珠三角如火如荼,到处都是机器轰鸣的工地。为了毕业后能找份工作,他报了建筑工程专业,这样一毕业就能参加工作,挣钱减轻家里的压力。大三的时候,弟弟正好高考,弟弟也想报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后来改名华中科技大学,考上了军校。因为家里穷,1000元学费是爸爸几个月的工资,当时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弟弟妹妹也在读书,是个负担。建筑专业的学费稍微贵一点,而且要读5年,有些家庭负担不起。
那是一个集中建设、经济发展的年代,学生们的经济条件参差不齐,有的不错,但也不多。像他这样来自县城、子女众多的家庭,自然捉襟见肘。4岁时,他买了一台386的个人电脑,毕业时又升级为586。陈振明羡慕不已。同学们关系都很好,无论远近、亲疏、家庭条件如何,都把好好读书当成人生目标!
交大的学术氛围很好,陈振明至今还记得校训:“团结、求实、严谨、进取”。老师、学长都告诉学生,交大是工程师的摇篮,他们中很多人落户深圳,加入了华为、中兴等大公司。学校里的每一栋楼都是对外开放的,不像现在的严格管理。不管是大教室还是小教室,你来晚了就占地方,没有座位,周六晚、周日都要赶紧进去。周六晚,学校有个露天电影院,可以看电影,那时候票价是一两毛钱一场,操场上有个大屏幕,地上放着长椅,后面是草地,两边都可以看。谈恋爱的同学就选择在草地那边看,那里人少,方便依偎着小声说话。他们看的电影种类非常丰富,奥斯卡获奖电影当然是最受欢迎的。除了露天电影,学校图书馆还有放映室,收费稍高一些,三五块钱就可以在那里看一整天的电影。有时我跟同学说要练英语,这跟去图书馆看原版英文电影是同义词。即便是娱乐,也不忘和学习结合起来,当时看了很多经典电影,比如《泰坦尼克号》、《辛德勒名单》,在紧张略显枯燥的学习中,这是一种文学润滑和精神滋养。当被问到大学四年里,陈振明印象最深的课程是哪些时,他说主要是基础课,比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
无论是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阶段,总有一些老师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陈振明也有很多这样深刻的感受。有一位叫李莉的老师,她讲授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钢结构专业主修课程是结构力学,基础知识要巩固;材料力学这门课是机械工程系的老师讲授的,工科专业的学生都要学材料力学。这门课分大班和小班,两个班合一。班上不到60人,两个班合起来就是大班,一个班单独上就是20多人的小班。
还有一位教授叫张忠贤,是教钢筋混凝土的,他现在还站在讲台上,张老师上课不用课本,讲话流利,很多公式能直接写出来,让学生很佩服。张老师烟瘾很大,上课恨不得出去抽根烟,他是个很随和的人,那时候有点胖,现在瘦了,抽烟也不多了。陈振明如果回母校,会经常和他可爱的老师们聚聚。现在我们合作关系比较多,很多项目都在合作。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成立于1982年,张教授是1997、1998年第一批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经验丰富,实力强大。80年代那个年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规章制度,开放了个人结构工程师的注册。张老师很荣幸成为第一批。任何事业都需要传承和指导。有好老师带路,后继者就会接踵而至。陈振明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中国高等教育师生传承的一个缩影。
我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我的同学有的成为了有名的企业家,有的成为了行政领导,有的成为了科学家。我的同学吴建英目前是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的副院长,两人当年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切磋琢磨。如今吴做科研,陈做工程研究,科学与技术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领域,两人还是会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大学期间,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钢结构安装多少钱一吨,作为足球队队员在绿茵场上并肩奔跑,也相互了解,配合默契。另一位同学叶坤毕业后留校,我主要研究隔震减振,现在也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那是经济不算富裕但精神还算充实的年代,和几个朋友一起踢球、一起学习,周六周日还有自习。
简单而充实,这是对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的反思。
四
1998年,蝉鸣声阵阵,寒夏,陈振明毕业了。他找了几家公司,包括海南某部队和一家设计院。想来想去,他选择了隶属于中国建筑总公司的中建三局。中建三局总部在武汉,人力资源部经理是他的老乡,有离市区近的优势。但他不想继续留在武汉工作,因为武汉夏天太热,是四大火炉之一。四年,无论是在宿舍,还是在教室,大汗淋漓的感觉都会让人难忘。中建三局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其中一家分公司就位于深圳。那时,香港刚回归一年,紧邻香港的深圳,是最早拥抱改革开放政策的地方钢结构安装多少钱一吨,繁华气息尽收眼底。他想过南下到深圳,加入三局的一个分局。
一切还算顺利,和三局签完协议后,我便到了三局总部接受培训。但我来的还是晚了一步,三局下属单位大部分都已经分配完毕,只剩一个单位还没有招够,那就是深圳建盛和。当时,建盛……具体来说,深圳市建盛和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香港盛钢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天辰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成立于1996年11月18日,拥有钢结构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轻钢结构设计一级资质。公司董事长包光建拥有一系列耀眼的荣誉和头衔: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钢结构专家。总经理为王宏,国际杰出项目经理,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高级工程师。
10多年前,我被要求在深圳写一部纪录片,采访过王宏,他讲了钢结构的前世今生,我记得很重要的有两点:第一,钢结构是城市现代化的产物,理论上只有钢结构的建筑才可以无限高,别说过去的砖混结构了,就是半砖混半钢结构也不能太高。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大楼就在深圳诞生——这就是深圳的上海国贸中心,位于罗湖区人民南路,高146米,1990年建成,这是建盛和的第一个成果,之后,著名的上海国贸中心,亚洲第一,世界第一,深圳地王大厦等深圳第四高楼相继建成。建盛和钢结构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鲁班奖1项,国家工法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施工还创造了两天半完成一层结构层的“新深圳速度”。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钢结构公司朝气蓬勃,准备向超高层、大跨度、异形空间钢结构领域拓展,先后承接了北京国贸二期、长春光大大厦、北京银泰中心为代表的超高层商务建筑,深圳宝安机场一期、二期、沈阳桃仙机场二期、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为代表的机场航站楼,沈阳世博园、广州体育馆、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厦门会展中心、深圳会展中心等会展设施,IBM深圳工厂、广州新白云机场飞机维修厂等大型工厂,澳门文化中心、深圳市少年宫、深圳市文化馆、北京医院、中国电影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文化卫生设施。其中,广州新白云机场是我国最大的航空港,沈阳博览中心是亚洲最大的室内足球场,深圳会展中心是深圳最大的单体建筑,广州新白云机场飞机维修基地是亚洲最大的飞机维修机库,深圳文化中心是我国最大的树结构项目,北京银泰中心是首都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钢结构高度曾位居世界第一……
一路走来,陈振明付出了无数汗水,也收获了无数成果,他是欣赏者、见证者,更是一些重大项目的深度参与者。
他清楚地记得,1998年7月11日晚上,他和一帮同学离开湖北。那是他们第一次离开湖北。前一天晚上他们在武汉坐上火车,12日早上到达深圳罗湖火车站。坐这么长的火车,第一次感觉到空调这么冷。我买的是硬座,凌晨四五点就觉得特别冷。早上7点下火车,连雨都阻挡不住我激动的心情。那时是研究院成立第二年,人手不足,没有安排接机,几个学生没有手机,恰巧同来的一位同事有传呼机,我们用磁卡给对方打电话,对方也有传呼机。我回复了公司地址,在东门中建大厦23层。年轻人不知道东门就在火车站附近,打车去公司报到,七八块钱也是钱啊,看着这么近,心里很心疼。
建盛和是个小公司,大概只有二十几个人,创业初期没什么钱,他们学的是建筑工程专业,但钢结构更需要机械、焊接专业,人力资源部说建筑专业的不适合做这份工作。他被分配到营运部市场商务部,因为分管吊装、焊接、机械设备等。在市场商务部,他做起了预算员,主要负责招投标、做预算,半年多来,他每天都加班。我懒得打车回练塘的宿舍,就在办公室睡了一晚。练塘有一片山坡,这里不仅是中建盛和公司的所在地,也是中建装饰公司的所在地。山顶上有一个基地,一边是大斜坡,堆放着塔吊材料。公司租了一套两层小房子,既是仓库,也是宿舍。床上铺着木板,没有床垫,很硬,不像现在,家人来探望,都会买床铺、被褥给他们,还有风扇、空调。那时候的宿舍在山里面,进出都要走很长一段路,难免要晒太阳、淋雨。吃饭、交通等日常开销也不小,陈振明很快就把身上带的1000块钱花光了,生怕有老乡或者同学突然来深圳看望自己,那时候自己手头拮据,请人吃一顿简单的饭都成问题。
I still remember that in 1998, my monthly salary was 380 yuan. In 1998, a box lunch cost 5 yuan, breakfast cost 2-3 yuan, and dinner cost 4 yuan. That was 450 yuan a month. It was really a tight life. I had to take the bus when I went out, unless it was an emergency. How could he dare to take a taxi? The bus fare for route 10 was 1 yuan, but he couldn't bear to pay that. He was poor at that time. A female colleague who graduated with him and came to Shenzhen and worked in the same department had 10 yuan left in her pocket before her salary was paid. 2 yuan to buy a lottery ticket to try her luck, but she didn't win. She was so depressed! Misfortunes can happen at any time. On May 2, 1999, she went to the Second Company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to play, and unfortunately had a car accident in Luofang Village. 他被一辆Dongfeng公共汽车撞到,当场死亡,这是可惜的。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发生,我们需要提前计划,尤其是超高层钢结构的结构。
我问:当您被要求进行预算和竞标工作时,您是否感到沮丧,因为您觉得这与您的专业无关?
Chen Zhenming暂时想着说:“老实说,我只是想做一些事情。实际上,我在大学里没有学到太多关于钢结构的知识。我只参加了高三的钢结构课程,其余的与混凝土有关。它与混凝土有关。它就像重新学习的钢结构一样。我们只是在那个时候做了什么。我们仍然做得很好。
当时,某些部门忙碌,而其他部门则是闲逛的,而陈的人每天都在加班。 N没有任何项目。一个简单的晚餐,我回家了,第二天我没有回家,因为我太忙了。
这是贾安申(Jianshenghe)的最大项目,他在新年的第一天到达了2,000吨的钢结构。埃德(Ed)麦当劳(McDonald)是一个很好的享受,我不会去那里的酒店。
在广州文学和艺术上发表,第1期,2024年
他的名字是西安·纳克森(Xiang Nanxiang),他是深圳大学文学学院的教授,他写了“当代文学创造的新理论”,“南方的爱”,“ anecdotes”秋天的秋天 - 中国工匠和“洛杉矶的哈卡拉达”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俄罗斯,英语,日语,蒙古人,韩语,匈牙利语和其他语言。
排版|
校对|
评论|
朱亚南
批准|
陈宗
“广州文学与艺术” 2024第2期目录
中篇小说
纳门桥|跑
干草板外的莫奈| Yi Hua
托尼对故意的理解|李东旺
短篇小说
太平洋,太平洋|汉东
无法接近Yin Xiangdong
白日梦|指尖
生病的母亲|黄
破坏与抒情| li guobin
下一波在珠河上升起
7月| Ye Duan
散文
所有事物互相陪伴| baoerji yuanye
huai ju yang xianping
植物和野兽之间
身体游戏(另一篇文章)| Yu Bingru
我了解li Zishu
新诗歌
主持人的话|
有一个下午(诗)|
世界及其另一面(诗)|
剧烈的生长是无声和阴暗的(诗)|张Xiaoxue
诗人(诗)|
Lingnan元素
如何制作钢结构大师-Chen Zhenming,中国建筑钢结构的首席工程师(第2部分)| Nan Xiang
一个人和一本书|张·鲁伊蒂安
新南方论坛
Program host: Jiang Shuzhuo, a Tang Dynasty poet
写作而不必担心灭绝| lu xu li tang
区域:当代文学的热点和趋势| XU Weixing Chao
“新南方写作”的关键词
魔术:区域环境,民间文化和新的南方魔法美学
封面|古恩(Gu Yuan
封面|第一个Ouyangshan文学奖获奖者:天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