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徐洋 孙仁斌
沈阳(中新网/新华08网)作为辽宁省首个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城市,海城市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城镇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优、进城农民受益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专家认为,“海城模式”对于破解中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来源有限、产业支撑薄弱、进城农民社会保障不力等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高水平、好结构、惠及人民
近日,记者在海城看到,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新城镇逐渐成型。各镇支柱产业“一柱撑天”:矿业、能源装备制造、服装、箱包、小商品、现代农业……共同支撑着海城中小城镇强势崛起,推动着海城城镇化快速发展。2014年12月,海城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也是辽宁省首批纳入国家城镇化试点的城市。新型城镇化的“海城模式”成为省内外关注的焦点。
一是海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海城市地处沈阳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区的战略节点,是著名的“世界镁都”和“滑石之乡”,经济发展总量位居东北地区县市前列。2010年,海城市被纳入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战略,海西新城、腾澳新城、西木新城、牛庄新城被纳入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新城镇总体规划。2012年,海城市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三批国家发展改革试点城市,中心任务就是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 2015年,海城市常住人口达13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9万人,外来务工人口约20万人,城镇化率达6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次,海城市新型城镇化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据海城市市长邓延发介绍,2015年,海城市三次产业比例为6.1:48.7:45.2。2015年,海城市GDP约59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约26亿元辽宁省海城市钢结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十位。
据了解,海城市以镁质滑石加工、纺织服装及箱包加工、钢铁深加工、能源装备制造等四大产业集群,为全区城镇化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们每年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方面的投入已达7亿元,为城镇化提供了保障。”邓延发说。
最后,海城新型城镇化与富民惠民相结合,质量好。海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赋予农民更多权益,让农民进城有福利。同时,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民进城后无后顾之忧,把新型城镇化与富民惠民相结合。海城市腾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书记郑小刚表示,2015年,腾澳镇GDP将达到70亿元,两项税收达到3.72亿元,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7万元。
——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城镇化“三个难”
记者调查发现,农民进城后资金来源不足、产业支撑薄弱、社会保障不力是不少县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三大难题,海城市通过实践探索,针对这三大难题开出了“药方”。
一是多元化融资,让市场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政府的财力有限。近年来,海城依靠引入社会资本、市民共享机制等举措,汇聚智慧、汇聚力量,推动城镇建设。
邓延发说,海城市已与云南城投公司签约,由政府负责规划,商业公司负责建设一个面积7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位于海城市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园区附近。“新城的建设为产业工人入城提供了便利,大量的产业工人也是城镇化的重要源头。”
2012年至2014年,海城市新型城镇化累计投入65亿元,除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市内财政投入24亿元外,其余均通过融资等渠道完成。
二是产城融合,产业结构优化寻求城镇化动力。改革开放之初就发展服装贸易的小镇西柳镇,如今高楼林立,经营服装批发的大型商场有8家,商铺有1.6万间,全镇服装加工厂、印染厂有6000多家。服装贸易的兴旺,还带动了物流、餐饮、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
“2015年,全镇税收达2.5亿元,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近50万人。”西柳镇镇长李清泉说,西柳目前全镇户籍人口4.6万人,本地人仅占全镇人口的40%左右。
浙江义乌小商品城“走出去”战略首个招商地点就选在西柳。如今,总投资110亿元的海城义乌小商品城一期项目已经完工。总经理陈能静说辽宁省海城市钢结构,一期预计创造就业岗位20万个;三期建成后,将创造就业岗位60万个。
三是带头改革创新土地制度,让农民“有偿进城”。为保障村民合法权益,海城市在村镇征收补偿政策上探索了“六个替代”:以经营性楼宇替代农民宅基地、以经营性资产替代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以经营性资产替代就业岗位、以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替代被征地农民就业生活保障、以农村新型社区替代自然村镇、以设施农业替代农村经济。
海城市二台子社区通过流转方式将土地出租给经营大户,商业网点由村集体承租,租金用于为村民缴纳社保、福利等。社区建有大型农贸市场,居民根据投入的多少,每年可获得几百到几万元不等的分红。
——“深度城镇化”仍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基础
记者调研了解到,下一步海城市城镇化工作将进入“放缓速度、提高质量”的攻坚阶段,海城市将在新型城镇化工作现有基础上加强组织建设,充实新型城镇化精神内核,通过组织引领实现夯实基础。
一是组织引领,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海城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往往十分注重农民进城、进楼、就业等指标,而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城镇化的精神内涵关注不够。
据了解,目前海城市365个村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各村都成立了村风评议委员会、文化活动促进会等自律组织,基本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文化活动就近开展的目标。
二是要站在高位,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邓延发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结合镇村发展实际,宜城建城、宜村建村,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协调发展。“不能只发展镇,不搞乡村。下一步,海城要以新型城镇化试点为带动,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美化、净化、硬化、绿化、亮化工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有地可种,也能成为城里人。”
海城市提出2017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计划按照县级市标准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成城中村、城边村改造,打造区域城镇化主战场,做好已建制镇改造,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海城市城镇化率达到72%。
三是改革创新亟待法制化,为地方创新“赋能”。海城市基层干部认为,为保障进城农民权益,海城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开展了多项体制机制创新。这些创新是否合法、是否合规,目前在法律层面尚未查明。这也关系到海城下一步“深度城镇化”改革的勇气和动力。“以农村土地改革为例,如果农村土地权利得不到确权,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
辽宁社科院学者车留昌认为,海城市城镇化工作中的难点需要省级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要对地方政府的好经验、好探索给予肯定,给基层干部吃‘定心丸’,让他们进一步释放改革创新活力,在全国树立城镇化改革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