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岗亭图片 探秘上海市中心:从昔日的商业繁华到今日的文化休闲胜地

   日期:2024-07-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07    
核心提示:钢结构岗亭图片■市区到上海后,尽管非常渴望,但许多人去市中心大开眼界,还是在过了一些日子以后。当时上海市中心的范围,基本就是现在的外白渡桥-外滩-陆家浜路-徐家汇路-肇嘉浜路-华山路-

■ 市中心

来到上海后,很多人虽然心生向往,但过了一段时间才到市中心去开阔眼界。

当时上海市中心的范围,基本就是现在的外白渡桥-外滩-陆家浜路-徐家汇路-肇嘉浜路-华山路-淮海西路-中山西路-苏州河-外白渡桥一带。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区四川北路(从苏州河到虹口公园)及其周边地区也可以算在其中。所谓的“大上海”、“不夜城”则更小一些,分别是黄浦区、卢湾区(部分)、静安区、徐汇区(部分)和长宁区(部分),诸如外滩、南京路、静安寺、淮海路、复兴路、金陵路、曹家渡、八仙桥、城隍庙……这些地方的商业服务、文化休闲设施、老花园洋房、新村公寓、新里弄、石库门建筑等都比其他地方多得多,景观也完全不同于其他地区。

从五角场到市中心有两种方式:乘坐55路公交车经四平路到外滩或乘坐3路有轨电车经邯郸路到虹口公园(再换乘18路或21路无轨电车)。

四平路沿线,都是1949年以后修建的一些单位和所谓的车间,景色单调,直到过了大连路,到达邮电新村,才热闹起来。不过那一带路边有很多破旧的自建房,足以让人怀疑这里是不是上海。不过到了溧阳路之后,景色就和前一段大不相同了,一排排二三十年代修建的两层小楼和一些商业设施映入眼帘,这就是老上海的街景。快到苏州河的时候,在吴淞路与天潼路的交汇处拐个90°的弯,就能看到一栋色彩暗淡、顶部造型像城堡的建筑。这就是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大楼高70多米,在周围的二三层建筑中显得格外突出,犹如一根天柱。

过了上海大厦,就看到著名的外白渡桥。那时上海的地面沉降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桥的坡度也不算太陡(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出)。这座桥是连接苏州河两岸的交通瓶颈,有轨电车也可以在桥上通行。桥下是苏州河灰蒙蒙的河水,河上挤满了驳船和摩托艇。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南岸是黄浦公园(书中提到的“华人和狗不得进入”的地方)。

苏州河两岸还排列着各种高低错落的建筑。1949年5月,解放军进攻上海时,为了尽量减少对城市的破坏,命令部队不得在市区使用重型武器。电影《保卫上海》中有关于此的情节。其中有一幕是解放军在苏州河桥头堡遭遇北岸国民党军的猛烈火力,死伤不少,但还是冲不过,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电影里的那座桥就是四川路桥。从外白渡桥往西望去,第二座桥就是四川路桥。北岸沿河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其中一栋建筑有高高的塔楼,就是电影里出现的邮政局大楼。旁边就是滨江大厦。

尽管我以前在电影和图片中多次见过这些异域风情的宏伟建筑,但亲眼看到它们时,还是感到震惊。它们的高度在今天算不上什么,很多住宅区的高层建筑都比它们高。但它们排列在一起时的美丽外观、造型和韵律,是那些杂乱无章地挤在一起的超高层商业建筑无法比拟的。无数游客漫步在防洪墙前的步道上,用惊叹的眼神看着这些上海引以为傲的殖民时代留下的痕迹。

那时外滩的防洪墙还没有现在这么高,大概也就几步路,步道也不是很宽,还有一堵齐胸高的水泥矮墙,毫无美感可言。人们可以躺在上面看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轮船(还有帆船),对岸就是浦东的陆家嘴。那时的陆家嘴,也就是现在的东方明珠塔所在的地方,是浦东公园。滨江大道上有一座信号塔,会根据大型船舶上下游经过陆家嘴的情况,悬挂红绿箭头,提醒过往船舶看到箭头时提前采取规避措施。正大广场一带曾有一家造船厂(其实江边都是各种企业、装卸码头、仓库)。 整个浦东没有什么高楼(高楼都是烟囱、水塔),也没什么商业氛围钢结构岗亭图片,和浦西的外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著名的南京东路就藏在和平饭店的北楼和南楼之间,路口狭窄,不起眼,不知道的人站在外滩上一眼根本找不到,知道这里就是南京东路的时候,可能还不相信,但一旦走进去钢结构岗亭图片,经过四川中路,路两边各式店铺、餐厅、百货公司、游人如织、喧闹的城市声音,会让你眼花缭乱。

你必须沿着西藏中路走,进入南京西路,才能看到街景的变化。那时的新世界百货只有两层楼,无法和对面的城市百货一号相提并论。路的南侧,一栋黄色的大楼是黄浦区少年宫,然后是一排长长的图片展示窗(展示窗后面是人民公园,当时的赛马场)。也就是说,南京东路繁华的商业氛围在这里戛然而止。感觉就像一曲旋律激昂的交响乐,在这里突然变成了江南丝竹。虽然商业街似乎被打断了,但前面一栋深红色的建筑却高耸入云,那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国际饭店。就在大楼的正下方,许多人站在那里张大嘴巴仰望,还有人在认真地数着楼层。 有的人忘记自己戴着帽子,猛然抬头时,帽子掉在地上,赶紧弯腰捡起,引得一阵哄笑。当时很多外地人到这里,普遍以为南京路已经走到尽头了。其实再往前走,经过黄陂北路,才是南京西路商业街的开始。

从邯郸路进城,路两边的风景和四平路完全不一样。离开五角场,路南边是大片农田,北边是轻工业学院和复旦大学。过了虬江桥后一直到大巴寺(有时写成大巴子,即现在的大柏树)。路南边是一些企业和农田,北边是一些单位的院墙。大概有3公里的路程,没有商店和餐馆。

大坝子其实就是一个“五角场”。邯郸路、逸仙路、水店路、中山北一路、曲阳路在此交汇。要到四川北路,就得走中山北一路。过了大坝子,在中山北一路的南侧有一个被高墙围起来的院子,里面有十几栋日式建筑,这就是著名的“新华村1号”(汽车站也因此得名)。这个院子没有门牌号,里面也不知道是什么部队(不过有穿着空军制服的人进出,所以知道是属于空军的)。据说有个邻居家的胆子小的孩子翻墙进去,被里面的士兵抓住,挨了打又踢,然后交给了​​派出所。可见这里不是一般的地方。直到“9·13”之后,大家才知道这里是林立果的一个据点。

因为当时四川北路也是市区的主要商业街,所以走到虹口公园(当时叫“鲁迅公园”)才算是市中心。不过当时公园外的商铺并不多,沿街只有两三层的西式建筑,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氛围,类似卢湾、静安、徐汇的一些街景。这一带最高的建筑是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的总部(四层,但层高很高,类似今天居民楼的六七层)。这栋建筑呈“口”字形,体量很大,曾在电影《淞沪抗战》中出现过,上面挂着的牌子上写着“淞沪警备司令部”,1969年部队还在使用。经过这栋建筑继续向南,要到达四川北路、天爱路、山阴路的交叉口,才真正进入四川北路商圈,再继续往天潼路走。

在四川北路换乘无轨电车后,有两条路线可以到达市中心。一条路线是在虹口公园乘18路公交车,可直达人民广场。这条路线经过当时的上海火车站-北站(以前可能有一个南站,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北站前的天目东路路段仍然很热闹,有许多商店、餐馆和酒店。在西藏北路向南拐,驶上横跨苏州河的西藏北路大桥。桥的南岸有一个巨大的黑色圆形铁罐。这是燃气​​公司的储气罐。

再往前走,过了北京中路不远就是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的交汇处,18路有轨电车在人民广场有站。市中心有这么大一片空旷的广场,有点让人意外,但过去这里其实在上海县城外,时代变迁让这里成为了市中心(地理坐标原点在附近的国际饭店)。

站在广场上放眼望去,四周都是起伏的建筑,其中也包括著名的大世界,不过那时还处于关闭状态。

另有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即1号线,从虹口公园开往静安寺,四川北路部分线路与3号线有轨电车重合。这条有轨电车线路原在南京路行驶,文革前改为北京路(南京路改为无轨电车),也是从外白渡桥过苏州河,在北京东路右转,一直开往静安寺。几年后,这条有轨电车线路被21路无轨电车取代。

(如果图片背景中的建筑是空军干部学校的办公楼,那么可以确认这是在五角场拍摄的3号有轨电车)

在上海市中心的一些路口,除了红绿灯外,还可以看到许多圆柱形的岗亭,外表红黄相间,顶部像斗笠一样,交警就坐在里面。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负责控制红绿灯的。重庆这种设施很少,只有几个大路口有(那时候重庆允许汽车通行的道路并不多),但上海不同,市内所有较大或比较重要的路口都有。十字路口设在路中间,“丁字路口”设在两条路交叉的路边。交警坐在视野开阔的高岗亭里(有的建在钢结构上,三四米高,最矮的建在几十厘米高的水泥基座上),能看清四面八方,并根据路面车流量情况,手动调节红绿灯,指挥交通。 如果遇到不遵守交通信号灯的车辆、行人、自行车等,交警就会通过岗亭里的扩音器大声喊话,威慑力非常强,这比有些地方交警拿着木棍站在马路上指挥先进多了。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还记得,第一次走到市中心,看到那些各式各样的异国风情建筑,车水马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店橱窗时,所受到的视觉、听觉和味觉的冲击。

但当时的上海中心还是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些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的甚至更早),经过三四十年的风雨,外观十分陈旧,让这座“东方巴黎”看上去就像一位优雅却已褪色的老妇人。

(图片来自网络)

(待续)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