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桥:苏州河出口处的第一座桥梁,见证上海历史变迁

   日期:2024-07-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47    
核心提示:近代以前,上海苏州河上除了以拦泥沙为主要功能的“老闸桥”和“新闸桥”外,没有用于人行的桥梁。外白渡桥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座全钢质桥,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之一,于1994年2月15日被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2008年,外白渡桥钢桥建成百年之际进行了拆卸大修,可继续使用50年。

外白渡桥是苏州河出口处的第一座桥,旧称“井桥”、“花园桥”、“公园桥”、“外渡桥”等。近代以前,上海苏州河上除以拦沙为主的“旧闸桥”和“新闸桥”外,没有其他步行桥。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英租界在苏州河南岸设立,1848年美租界也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设立。两租界之间往来的唯一途径,是在现上海大厦附近的渡口(原有“头八路”,旧称“头白渡”,因苏州河入海口有渡口而得名)乘渡船过河。随着租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渡河的人和车辆也日益增多。 1856年(咸丰六年),英国人威尔斯的“东吴希腊桥梁公司”在苏州河头渡口修建了一座木桥,桥长450英尺(137.16米),宽23英尺(7.01米)。为了不妨碍苏州河船舶的正常航行,在桥中间架设了一座吊桥。这座桥是由威尔斯公司修建的,所以叫“威尔斯桥”,又因紧邻外渡口而被称为“外渡桥”。该桥由商业公司修建,并非公益工程,规定不管华人还是外国人过桥都要收费,车辆过桥费加倍。同时还设有“年票”,全年有效。这就是中国公共交通“月票”、“季票”和“年票”的由来。 “年票”。大桥建成后,方便了苏州河两岸的交通,但民众对过桥收费十分不满,由于当时桥梁建设水平和能力较差,几年后大桥就有倒塌的危险。

1875年(光绪元年),工部局强行接管并拆除了该桥上海钢结构拆除,并出资在东侧修建了另一座木桥。桥长385英尺(117.35米),宽40英尺(12.19米),两边有7英尺(2.11米)宽的人行道。桥靠近“公园”(即“外滩公园”,现黄浦公园),故称外白渡桥。改建后的桥高度更高,因此不再有吊桥;同时,由于该桥是用工部局的资金重建的,不收取过桥费,俗称“外白渡桥”(“白”在上海话中是不用付钱就能享受的意思)。

(外白渡桥原名井桥)

(建设中的外白渡桥)

至1888年(光绪十四年),木桥虽屡经修葺,仍不能满足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改建钢桥,并登广告征集新桥设计图。几经耽搁,新桥第一根桩终于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8月打下。为防止桥台受水平推力影响,放弃拱结构,采用两跨钢桁梁桥。该桥钢结构在17个投标中,最终由新加坡豪沃思厄斯金公司以1.7万英镑中标,钢件​​由英国达林顿的克利夫兰桥梁建设公司制造,英国威斯敏斯特的帕雷—比德公司代表工部局在英国监督加工制作。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外白渡钢桥落成。上部结构为底承式简支铆接钢桁架,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桥台,木桩基础,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共2跨,跨组合52.12+52.12米,通航净宽50.90米,梁底标高5.75米。同年桥面有轨电车轨道也竣工。次年5月,外白渡桥获准通行有轨电车。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大批难民越过外白渡桥涌入租界)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经外白渡桥进城)

外白渡桥是上海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994年2月15日被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2008年,外白渡桥钢桥面在建成100周年之际进行拆除修复,可继续使用50年。百年老桥外白渡桥历经风霜,却依然巍然屹立,默默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上海钢结构拆除,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外白渡桥2008年拆除大修)

(外白渡桥现貌)

(外白渡桥美丽的夜景)

请扫描或识别二维码加入“黄埔档案”微信公众号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