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柱施工流程图
1.预埋件
预埋件应在基础柱浇筑前埋设,钢筋绑扎后,按设计图要求,按图纸位置、定位尺寸埋设预埋件。
为了防止预埋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移位,对后期钢柱安装造成不利影响,预埋件与模板应进行永久固定。具体做法是,用型钢或钢筋制作固定支架,与钢筋网(最好是主钢筋)焊接;再将预埋件与固定支架连接(焊接)固定。
预埋件就位后立即进行测量验证,符合规范及设计公差要求后,方可交由下一道工序进行混凝土浇筑。
2.钢柱安装工艺流程
钢柱直接安装在钢筋混凝土柱底座(帽)上,钢结构安装质量和效率与柱底座的定位轴线和基础标高有直接关系,必须检查和测量定位轴线的间距、柱底座标高和地脚螺栓的预埋位置。先在基础螺栓埋好后标出实际柱中心位置,还要标出延伸到板边的柱底中心,使二者安装在同一中心。
钢柱采用起重机旋转方式吊装,吊装前应检查钢丝绳及卸扣,卸扣必须牢固,钢丝绳活动自如。
当柱就位时,先用轴线和柱体中心线确定柱的位置,此时起重机即可将部分载荷降到下部结构上。
钢柱的标高主要取决于基础预埋件标高的准确性,安装前必须严格测量柱底。基础搁置标高控制设在地脚螺栓上。调整固定地脚螺栓下螺母上部的标高,用钢板预先调整到高度。安装钢柱时,用水平尺重新测量柱顶标高,无误后,塔吊方可降下吊钩。
用两台经纬仪同时从纵、横两个方向观察柱子,用千斤顶调整柱子底部,无误后固定柱脚,用柱底部调整螺栓矫正钢柱。
活动扳手的扳手口径应与螺母尺寸相匹配,手柄处不得加套筒。高空作业应使用固定扳手,如使用活动扳手,应使用绳索捆绑,人员应佩戴安全带。
立柱就位调平、高强螺栓安装完毕后,使用登高车拆除钢丝绳,登高人员正确佩戴安全绳,并持有合格的登高车操作证。
3. 高度控制
钢结构按相对高程法控制测量,根据周边原控制点高程,用水准仪测至钢柱若干个水准点,在建筑首层钢柱周边确定±0.00m高程控制点,并做记号,用水准仪测量高程,通过调节调节螺母的高度来控制钢柱就位后的底部高程。
4. 垂直度控制
柱的垂直度是保证上部结构满足设计要求的重要参数,因此控制柱的垂直度尤为重要。钢柱校正示意图。
垂直度控制图
先瞄准立柱底部标示的中心线标记,然后升起望远镜观察,若经纬仪的垂直线始终与立柱中心重合,即表示立柱垂直,否则需重新定位。
测量柱顶垂直偏差,先仰视柱顶中心点,再仰视柱底中心点钢结构预埋件施工方案,如不重合,则投射一点,测量该点至柱底中心标的距离,即为该柱的垂直偏差值。柱身允许垂直偏差:按规范规定,单节柱:h/1000,且不大于10.0mm。
柱子的重新测量完成后,需要找准柱子顶端的中心,画出十字线并标记清楚。
5.二次注浆
5.1类钢柱安装完毕形成空间刚度单元后,应及时对支撑底板的缝隙进行第二次灌浆。
5.2 二次灌浆材料按设计规范选择,本工程灌浆材料应采用≥C40铁屑砂浆或相应的专用灌浆材料,且28天强度至少应达到40N/m3。
5.3 二次注浆工艺
地基处理→钢柱安装、调整→支模→二次灌浆→养护→拆除模板。
5.4 基本处理
将混凝土柱表面打毛、清理干净;清除承载底板下表面(灌浆接触面)的铁锈、油污;灌浆前4~24小时使混凝土基面湿润,但不得积水。
5.5型钢柱安装与调整
钢柱空间刚度单元已安装完毕并测量、调整完毕。
5.6 模板
模板围护采用钢模板、木模板、聚酯泡沫塑料搭建钢结构预埋件施工方案,模板底座四周应支撑牢固,必要时可用泡沫材料密封,防止渗漏。
5.7 灌浆
将灌浆料与水按厂家理论配比混合;搅拌时应注意:搅拌叶片应沿桶周边缓慢上下、左右移动,使粘附在桶底、桶壁上的物料充分混合。搅拌叶片不得高于浆液面,避免带入空气;灌浆料应尽量从一侧注入,必要时可用叶片导流。
5.8 维护
灌浆后,24小时内结构及灌浆层不得受到震动、碰撞;
灌浆料终凝时间为2~4小时,终凝前必须将灌浆层表面抹平,终凝后应用湿布或稻草覆盖并每天浇水养护4~6次,养护温度应在15℃以上,养护时间一般在7天以上。
5.9脱模:
浇筑完毕24小时后方可拆除模板,并继续浇水养护;拆除临时设施,重新测量平整、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