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现任中建钢结构有限公司华南区域总工程师陆建新荣获第十一届“南粤楷模”荣誉称号。陆建新从基层测量员做起,在建筑一线工作37年,足迹遍布国内外8个城市,参与建设44个项目,总高度超过3600米,研发出一系列国际领先或先进的钢结构施工技术,逐步成长为钢结构施工领域的顶尖专家地下室钢结构,被誉为“中国建筑大王”。
推动中国建筑达到600米世界最高水平
1982年,陆建新18岁,在国内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世贸中心(160米)从事施工测量工作,他将大楼整体垂直偏差控制在不超过25毫米,从此与超高层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1984年,他被分配到国内第一座超高层钢结构建筑深圳发展中心项目。当时,我国没有超高层钢结构施工经验,投标失败的一家海外公司说“你们等着建第二座比萨斜塔吧”。他暗中竞标,认真研究测量方案,反复检查安装精度。深圳发展中心至今依然巍然屹立。
1994年,当时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384米)动工兴建。他自制测量仪器支撑架,创新性地使用全站仪加小棱镜、激光反射镜等测量方法,成为钢结构安装行业的标准测量工艺,并沿用至今。大厦整体垂直偏差控制在美国标准允许偏差的1/3以内,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2004年,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陆建新带领团队成功解决10个“第一”难题。2007年,在广州西塔项目,他发明了斜钢柱无缆风绳临时固定技术,并带领团队创造了“两天一层”的世界最快高层建筑施工纪录。2012年,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项目所采用的4台大型动臂式塔吊,需要先附着在井道外壁,再逐步爬升至600米的高度。这一做法在当时世界上尚无先例,节省了至少96天的施工时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7680万元。陆建新说,作为第一个尝试的人,当时自己也很紧张,压力很大。该技术后来在2017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荣获特别金奖。
国内已封顶的7座百层以上钢结构摩天大楼中,陆建新主持建设了4座:作为总工程师,参与建设了当时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作为钢结构项目经理,参与建设了当时广州第一高楼广州西塔(437.5米)、当时深圳第一高楼京基100(441.8米)、现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600米)。
从普通测量员到钢结构施工顶级专家
陆建新说:“有人叫我工匠,有人叫我建筑大王,其实我不知不觉就干了37年。”刚参加工作时,他已经从事建筑测量工作14年,白天在工地奔波,晚上则认真钻研技术书籍或与同事讨论。当工地开始使用电脑时,他很快就熟练掌握了CAD等软件。除了测量,他还做过塔吊装载机、卷扬机操作员。每当公司引进一种新设备,他都会到工地去研究它的原理和使用技巧。工地上的大部分设备,他都能熟练使用。
2010年初,某大型项目主副楼间七层通廊600吨、1000平方米的楼板,因平面滑动支座约束固定不及时,发生扭曲、偏移400毫米。这本来不属于钢结构施工的责任范围,但陆建新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报价仅10万元,远低于专业机构报价的180万元。有人问他为何不多报价,他说:“我们主动承接这件事情,就是为了帮人解困。既然是帮忙,这次就不按业务收费了。”
2010年12月,深圳平安项目地下室钢结构生产项目正式招标,他认真分析、检查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结合自身经验,向业主提出优化建议,并亲手撰写了两页纸的塔吊布置合理化建议书。据后来统计,这个无偿建议直接为业主节省了1000多万元。
陆建新早已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还被聘为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他本来可以晋升到更高的管理层,但他始终扎根在条件艰苦的建设一线。民营企业多次向他提供数百万元的年薪,但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只有在这个平台上,我才有机会和条件建设四栋400米以上的高楼。金钱和事业,我看重事业。留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公司、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陆建新的徒弟王川说,从陆建新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传承”。他把自己所有的技能都无私地传授给我们,这种“传承”才是最重要的。在他的培养下,40多名年轻技师陆续走上了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等岗位。
如今,陆建新依然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工地上。该项目高度只有45米,远低于他负责的超高层建筑,但跨度达1.8公里地下室钢结构,拥有8项“世界纪录”,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
撰文:见习记者李婉珍、南方都市报记者冯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