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过程中伸缩缝、施工缝、后浇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1、变形缝:建筑物容易因温差、不均匀沉降、地震等原因而发生破坏。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破坏,在建筑物上人为地设置适当宽度的缝隙,这些缝隙称为变形缝。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而膨胀收缩,造成房屋开裂甚至损坏,沿建筑长度方向或在结构变化较大的部位,按一定间隔设置垂直缝。伸缩缝要求将建筑地面以上所有部分,如墙体、楼板、屋顶等断开连接。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钢结构温度缝,所以无需断开连接。
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位因不均匀沉降而损坏而设置的变形缝。与伸缩缝不同,沉降缝既满足竖向变形,又兼具伸缩缝的功能。设置时,上部构件应与基础完全脱开。
抗震缝:为防止地震时建筑各部分之间发生碰撞而造成破坏而设置的缝隙。抗震缝将建筑划分为若干个形状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下列情况应考虑设置抗震缝:(1)建筑平面复杂,有较大的突出部分时;(2)建筑立面高差大于6米时;(3)建筑有错层,楼板高差较大时;(4)建筑相邻部位的结构刚度和质量差别很大时。
2、施工缝:各施工单位之间因施工组织需要而留有的缝隙。施工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只是后浇筑的混凝土与先浇筑的混凝土因初凝时间超过初凝时间而形成的粘结面钢结构温度缝,这种粘结面就叫施工缝。由于混凝土逐次浇筑形成的粘结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和质量问题,所以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需要十分谨慎。
3、后浇带: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施工期间才留存的临时条形缝,起吸收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混凝土,形成连续的整体结构。还可减轻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
工后现浇带分为工后沉降带、工后收缩带和工后温度带,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减少温度应力等问题。工后现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功能,设计时应以其中一种功能为主要功能,其他功能为辅助功能。工后现浇带是整个建筑包括基础、上部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所以叫“带”)。在主体结构完工、工后现浇带混凝土灌满后,此“缝”将不复存在。这样不仅解决了整个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差异沉降和温度收缩变形,而且达到了不设置永久变形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