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焊接机器人引领智能制造新潮流

   日期:2024-06-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68    
核心提示:“希望在2030年前后,我们能成为大型结构件自动化焊接领域的世界第一,并将智能特种机器人打造为国家名片,颠覆传统工业户外作业模式,让工人安全、高效、轻松、体面地工作,提升幸福指数。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衔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门户”,也是转化为优质新生产力的关键。

近日,记者在合肥市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探访,园区内的安徽博清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清科技”)正凭借独具特色的焊接机器人,引领智能制造新潮流。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一款无轨、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我们叫它‘小黑’,这是一项世界首创、中国原创的科技成果,适用于复杂户外环境下大型结构件的自动化焊接。”在博清科技展厅,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海龙介绍道。

走近一看,“小黑”只有30公斤左右,像“特种兵”一样贴在储罐模拟躯体外壁上,工作人员远程操控钢结构焊接新技术,轻轻按几个按钮,“小黑”便会绕着外壁转圈,自动工作。

“它采用永磁吸附技术,无需铺设轨道,无需人工示教,自动识别路径,在大型工件上可‘爬升’并同时进行焊接,可使油气化工储罐、球形压力容器焊接效率提高3-5倍。”据悉,目前,“小黑”已在船舶制造、油气化工、建筑钢结构、轨道交通、能源电力、核电工程等场景下产生颠覆性创新应用,并在中船重工、中石化、中核集团等大型国企、央企的多个重点战略项目中得到应用,产品在细分市场保持领先水平。

“小黑”技术的源头,与著名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际銮院士的研究息息相关。

钢结构焊接工艺要求_钢结构焊接工艺指导书_钢结构焊接新技术

传统的焊接工作对工人的意志力要求很高,一些特殊的作业场景甚至非常危险。博清科技的一位工作人员分享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在合金钢球罐焊接现场,潘际銮院士亲眼看到工人从球罐底部60cm的人孔进入罐内,在密闭空间内高空作业十分危险,这还不够,罐内经常需要加热到120℃左右,为了防止受伤,工人们必须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每隔10分钟就出来一次,现场还有救护车待命。如此艰苦的工作场景,深深触动了这位科研人员的心,让他给自己立下了目标。

“潘院士希望发明一种产品,可以解放现有的焊接工作环境。”李海龙说,作为潘院士的关门弟子,清华大学的冯小兵博士继承了潘院士的夙愿,希望把他的发明推广到民间,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2017年,他创办了博清科技,一步一个脚印,把20多年积累的技术从实验室里带出来,变成产品钢结构焊接新技术,实现产业化。

钢结构焊接工艺要求_钢结构焊接新技术_钢结构焊接工艺指导书

“合肥的产业、政策、交通、人才都很有吸引力,为博清科技的成长提供了沃土。2017年9月,我们落户中关村,如今又荣获安徽省院士工作站荣誉,成为合肥市大数据企业,获得安徽省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认定。”谈及博清科技为何落户合肥中关村,李海龙认为,这是一个互相吸引、双向磨合的过程。

放眼未来,我们更进一步。“希望到2030年,我们能在大型结构件自动化焊接领域做到世界第一,把智能特种机器人打造成一张国家名片,颠覆传统工业户外作业模式,让工人安全、高效、轻松、体面地工作,提高幸福指数。”李海龙说。(记者孟一帆 徐萌萌 李浩)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