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19时45分左右,李沧区九水东路与永川路交叉口附近一施工工地东南侧市政自来水管道破裂,发生局部塌陷。
青岛市建委、青岛市安监局及李沧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经现场搜救及施工方确认,3辆施工车辆被埋,1人腰部受伤送医院,1人死亡。相关单位正按要求做好善后处理。
坍塌
作为建筑施工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多发事故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不断
深基础、高楼层、复杂工程开发
事故比例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南京一建筑工地发生坍塌事故,造成1死1伤
1月4日中午12点03分,栖霞区仙林南大科技园一建筑工地在挖掘管道时发生坍塌事故,造成1名工人死亡,1人受伤。
15时02分,南京消防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现场消防员利用救援器材于12时40分将两名被困人员救出,其中一人被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另一人随即被送往医院检查治疗,无生命危险。
目前,事故现场已被封锁,相关部门正在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处理。
元旦假期前夕
上海一建筑工地也发生坍塌事故
上海一建筑工地发生坍塌事故 致3人死亡
2018年12月29日上午8点58分,上海市闵行区七宝生态商务区施工现场发生基坑塌方,3名施工人员被埋。消防人员抵达现场进行营救,目前已确认3名施工人员全部遇难。相关调查及后续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
事故现场报道
事发后不到一小时,两名被埋工人被救出并送往医院钢结构雨棚排水沟,后被宣告死亡。中午12点左右,最后一名被埋工人被救出并送往医院,后被宣告死亡。
如果企业不反思人员伤亡!
此次事故给了公司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自 2018 年起
全国各地发生多起塌陷事故
施工单位敲响警钟!
2018年1月29日 广东中山
2018年1月29日下午4点左右,广中江高速施工现场发生工作平台滑落事故,造成3名工人受伤。据施工经理介绍,可能是因为下雨天柱子较滑,加固柱子时夹具滑落,导致上部支架滑落。
2018年2月7日 广东佛山
2018年2月7日20时40分左右,佛山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一施工现场突发渗水,导致隧道及道路塌方,造成11人死亡,1人失踪,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5323.8万元,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8年5月4日 深圳
2018年5月4日16时19分左右,龙岗区平湖街道交易广场西侧一栋正在搭建的雨棚钢结构防腐工程脚手架发生倒塌,造成16人受伤。
据悉,该项目在当地社区工作站登记备案为零星项目、小散项目,但未按规定办理施工许可手续。
2018年6月24日上海
2018年6月24日下午16点40分左右,上海奉贤区海湾镇一碧桂园项目售楼处,在浇筑六层楼顶混凝土过程中发生模板倒塌,倒塌面积约300平方米,现场部分工人被模板和钢管埋伤。
2018年11月12日 广东中山
2018年11月12日下午,中山市古镇海洲万科城社区一处花园突然大面积塌陷,露出一个近2000平方米的坑,一辆载有大量建筑材料的平板货车在坑内被“吞没”并翻倒。
经调查分析,塌陷原因是填筑工人违反操作规程,大型满载平板车停放不当,导致顶板受到过大集中载荷,造成局部塌陷。
以上列出的大多数塌陷事故都是
违法建筑导致
为了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采取预防措施预防塌陷事故非常重要
塌陷事故预防措施
基础施工必须有防护方案,基坑深度超过5m的,必须有专项支护设计。还要注意以下内容。
1、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开挖沟槽、基坑时,应根据土质、开挖深度确定足够陡的边坡。如场地不允许开挖边坡,应设置实体墙体支撑或支护结构体系。开挖土体与坑、沟槽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设计要求,堆高不宜超过1.5m。开挖过程中,应经常检查边墙土体的稳定性,如发现裂缝、松动或支撑移动,应随时采取措施。
2、开挖顺序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遵循自上而下逐层开挖的原则,禁止采用挖洞的方法。
3.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体时,应根据地质资料、开挖深度等确定排水或降水措施,并在地下施工的全过程中对地下水进行有效处理,防止塌陷。
4、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坑内作业前应检查坡面土质变化情况,及时挖除开裂部位。休息时,作业人员应下地,防止坡面坍塌、被砸、埋。不准拆除土墙支撑或其他配套设施。
5、监测措施。定期检查边坡及支护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并通知地下作业人员撤离,防止土体塌陷造成人员伤亡。
6、配套设施拆除。应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进行。一般应自下而上拆除,每层填筑完毕,逐层拆除,不得一次性拆除最上面。
如何处理紧急情况?
除了预防措施外,塌陷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也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
1、施工现场监测人员发现地面、建筑物出现裂缝或发出异常声音时,应立即报告,停止作业,并组织施工人员迅速撤离至安全场所。
2.发生土方或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被埋、被压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应当到岗,保护现场,确认不会再发生类似事故后,立即组织人员抢救伤员。
3、被救出的伤员必须由现场医疗室医生或急救队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救治,伤势严重者必须立即输氧、输液。到达医院后,必须组织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伤员。
4、确认所有人员获救后,对受伤人员所在地点进行拍照或录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等待事故调查组调查处理。
注意预防这几种塌陷事故
01
防止脚手架倒塌
1)多层、高层建筑使用的脚手架应编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高度超过50m的落地钢管脚手架、悬挑脚手架、门式脚手架、悬挂脚手架、附着升降脚手架、挂篮脚手架等还应进行专项结构设计计算(承载力、强度、稳定性等)。
2)搭设、拆除脚手架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3)脚手架的材料、扣件、标准件等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使用前应经检验、验收,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4)脚手架结构搭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必须按规定设置剪刀撑并与建筑物绑扎,以保持框架允许的垂直度及其整体稳定性;并按规定绑扎护栏、立网、网片等防护设施。框架板必须铺设紧密,不允许有探针板、缝隙板。
5)脚手架搭设应分段检查、验收,确保符合质量、安全要求。施工期间应组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特别是在大风、雨雪天气后),并建立严格的脚手架使用管理制度。
6)附着升降脚手架安装完毕并初次检验合格后,必须经专门检测部门检验合格,发给许可证后,方可使用。
7)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必须有安全可靠的升降设备和防坠、防倾、同步预警监控等安全装置。钢结构垂直支撑主架、水平支撑架必须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不得采用扣件、钢管连接。升降架时应统一指挥,加强检查,防止碰撞、阻力、冲击和架体倾斜、晃动。如发现危险情况,应立即停机调查。
8)落地钢管脚手架应搭设双排,立杆接头截面错开一步,根部置于长垫块或支架上,扫地杆按规定扎好。支撑立杆的地面应平整、压实,防止因基础下沉造成立杆悬空。
9)悬挑脚手架底部的悬挑梁应采用型钢,并应采用符合要求强度的预埋夹将悬挑梁牢固地固定在梁面或楼板上。根据架设高度,应按设计要求采用倾斜钢丝绳作为部分卸荷装置。
10)吊篮脚手架应采用标准化框架式吊篮架,吊篮构件应采用型钢或其他合适的金属结构材料,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升降吊篮应采用合格的升降设备,并配有可控升降制动器和防倾覆装置。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11)施工中采用的悬臂式物料转运平台应经过设计计算,平台不得依附在脚手架上使框架受力,必须独立设置;平台两侧的悬挂斜钢丝绳应与建筑物绑扎,以承受应力;应严格限制平台荷载。
12)所有起重设备、混凝土泵管道与脚手架使用时必须有效隔离并采取防震措施,防止脚手架因震动或冲击而不稳定。
13) 拆除脚手架时应制定并说明安全措施。不得先拆除墙拉杆。脚手架应按顺序从上到下逐层拆除。拆除脚手架的现场应设立警戒区。
02
高防护、大型模板支撑
各类工具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的拆除
1)按照设计、规范要求,编制模板支架搭设、拆除计划并组织实施;超高、超重、大跨度模板支架体系专项施工方案及设计计算资料应经专家审核。所谓超高、超重、大跨度模板支架体系,是指高度超过8m、跨度超过18m、总施工荷载超过10KN/m2,或集中线荷载超过15KN/m的模板支架体系。
2)高、大模板支架设计计算,主要内容有:支架静、动载承载力计算;模板底板及受力木衬的弯曲、剪切、挠度计算;支撑梁(大、小横杆)的弯曲、剪切、挠度计算;顶部支撑钢管强度计算;扣件抗滑移力计算;模板支架整体稳定性计算。
3)模板支架应按设计方案及规范要求设置,其材质、规格、立杆顶撑、支撑、扫路杆、纵横拉杆间距、纵横剪刀撑、紧固件数量、脱模剂涂装、模板工艺等均应符合设计方案及质量安全规范要求,确保模板支架整体稳定。模板支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4)模板支撑应采用钢支撑材料作支撑柱。严重锈蚀、变形、断裂、脱焊、螺栓松动的钢支撑材料、竹材等不应作柱。对超高、超重、大跨度的模板支撑,应采用加强型支撑体系钢结构雨棚排水沟,保证其强度和刚度。支撑柱基础应牢固、平整、压实,严格按设计计算控制模板支撑体系的沉降(包括梁的起拱)。支撑柱的接头应正确,根部应加垫块。斜支撑与柱应绑扎牢固,形成一个整体。
5)制作滑模所用的材料、构件、千斤顶等设备均应有合格证,操作平台各部件焊接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液压滑模应统一指挥,操作平台应限制施工荷载,严格控制混凝土脱模强度不小于0.2MPa。滑模操作人员应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6)模板支架不得直接承受混凝土泵管附加冲击振动力或塔吊卸料斗的冲击力,并对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7)模板支架浇注混凝土时,应先浇注柱、梁、楼板(屋面板),后浇注悬臂梁、檐板,以防止偏心荷载造成支架失稳。
8)严格控制模板支架所承受的荷载。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施工荷载应均匀分布,不得超过设计要求。但当模板支架因超载、偏载、外力、冲击、振动等原因而出现失稳、倾斜、下沉等情况时,应紧急疏散工作区域内所有人员至安全区域,确保人身安全,然后采取适当的消除措施。
03
防止建筑物(包括临时设施)倒塌
1)确保建筑材料、构件质量。
2)按照技术图纸、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施工规程组织施工。技术复杂的30m及以上高空建筑工程、大跨度建筑结构及城市房屋拆除爆破工程施工方案应经专家审查确认。
3)严格控制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和计量。
4)严格执行工程检查检测制度,确保工程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能。
5)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绑扎符合质量要求,混凝土及时养护,拆模时间按设计要求控制。
6)钢结构:钢结构的材质、型号、规格、加工、安装等应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一、二级焊缝应经过金属探伤仪检查。
7)施工现场使用的拼装活动房应有产品合格证,临时设施全部建成后,应组织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并经安全监督员签字同意后方可使用。
8)施工现场临时工棚、墙体应采用水泥混合砂浆砌筑并抹灰,严禁使用泥浆砌筑,砖柱间距不宜大于5m,严禁在墙上搭设屋顶。临时设施基础附近应设置排水沟。
9)施工现场搭建的灯塔、水塔、水泥池等临时设施,其结构、基础必须牢固安全,高度超过5m的塔,应设置斜支撑或拉索。
10)临时设施周围1m范围内不得挖沟、堆放多余土方、建筑材料或构件,防止临时设施失稳、倒塌。
11)发现临时设施存在不安全隐患,应及时消除或采取加固措施。
12)严格控制建筑施工荷载。楼面、屋面堆放建筑材料、模板、施工机械等材料时,应严格控制数量和重量,防止超载。堆放材料数量较大时,应进行荷载计算,对楼面底部及尾板进行支撑、临时加固,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严防施工过程中建筑构件损坏。
13)在建建筑内禁止人员居住,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应按规定与在建建筑保持安全距离。
14)防止外力引起碰撞、剧烈振动和建筑物损坏。
15)拆除旧建筑时,应制定拆除安全措施方案,并安排专业拆除队伍实施拆除,严禁采用挖空、推倒等拆除方法。
04
防止基坑(沟)土方塌陷
1)基础施工开挖、填筑,应编制深基坑(槽)安全坡、土墙支护、高切坡、桩基础、地下开挖等专项施工技术方案,组织专家评审。所谓深基坑(槽),是指开挖深度大于5m的基坑(槽)或深度小于5m但地质条件及周围环境复杂的基坑(槽);高切坡,是指30m以上的岩质边坡或15m以上的土质边坡;土墙支护必须经过计算并实施;开挖、填筑应按施工规程组织施工。
2)根据基础开挖深度、土质、地下水位等情况,按规定采取留设安全坡度、增设墙体支撑、挡土墙、设置土钉或锚杆支撑等安全技术措施。严禁开挖负坡土墙等违章作业。
3)土方开挖前,应确认地下管线、人防工程等地下物体及废弃井坑的埋深、位置、防护要求后,制定防护措施,经施工技术负责人批准签字后方可开挖。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密切观测相邻建(构)筑物、道路的沉降、位移,并由专人记录。
4)当地下水位高于工程基础底面或地表水造成土墙渗水时,应采取降水、排水措施;如遇流砂土,应采取抗压、阻拦、堵漏等特殊安全措施;拆除实体墙体支撑时,应按回填土的顺序自下而上逐层拆除,边拆除边回填,防止边坡坍塌或对相邻建筑物造成破坏。
5)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可能发生滑坡、塌方的地区开挖时,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应商定施工技术方案和排水方案。在基础内修建深基坑(槽)及基桩、进行模板作业时,施工单位应指定专人监督、指挥。
6)基坑(槽)、边坡、基桩孔附近的土体及材料堆放应按规定保持安全距离。少量建筑材料堆放距离土墙不小于1.5m,挖出的剩余土体堆放距离土墙1m,且高度不大于1m。
7)基坑(槽)周围3m范围内不得通行重型车辆或存放重物、重型设备;若附近有建筑物(包括墙体等临时设施),应采取临时加固措施。
8)雨季施工时,应在基坑(沟)周围做好挡水、排水措施,基坑内如有积水,应采用潜水泵抽水。冬季开挖、填筑时,应对基础表面进行覆盖保温。解冻期间,应检查土墙是否因解冻失去黏聚力而造成滑坡危险。
9) 如果附近有打桩机、运输车辆、爆破等产生的震动,应采取安全措施,加固土墙。
10)施工期间,应定期检查基坑(槽)土墙的安全状况。如发现土墙支护及相邻建(构)筑物出现裂缝、剥落、位移、渗漏、失稳等危险情况,应及时撤离基坑(槽)危险区域内的作业人员,并采取适当措施消除危险。危险消除后,方可继续施工。
“
每一次塌陷事故都是惨痛的教训
在这新的一年里
希望我们能够汲取教训、深刻反思。
永远不要重复同样的错误
”
资料来源:《建筑安全生产》、江苏新闻广播、中国安全生产网等。
上一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