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一年产生多少固体废物?
以济南市为例,去年共回收废弃农膜2700余吨、农药包装废弃物510余吨。 这还只是农业领域回收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数量。 如果加上生活垃圾,以及各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数量更加惊人。
一方面库存巨大且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存储空间有限。 固体废物的妥善处理和利用刻不容缓。 近年来,各地按照国家部署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探索提升发展“含金量”的新途径,挖掘其背后的绿色生产力和新生产力。
“无废城市”并不意味着不产生固体废物,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可以作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而是指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填埋量,最大限度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的城市发展模式。
济南“无废城市”建设进展如何? 4月8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济南因地制宜,打造了具有区县特色的“无废”模式。 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推进会上,作为六个典型城市之一交流分享了建设经验。
让我们跟随以下典型应用场景,感受济南“无废城市”建设的步伐。
01
“无废物细胞”的构建破茧而出
山东省济南市惠民中学雨水回收系统,全年可利用雨水近600吨; 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就地用电装机600千瓦,年发电量72万千瓦时,满足园区用电需求; 山推建友通过工艺改进,每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50多吨,危险废物产生量10多吨……
这是市中区截至去年底建设“无废小区”的成果。 “无废社区”以垃圾分类、创建“无废”休息站、“无废”知识互动、废物利用为突破口,兼顾节约用电和宣传; “无废建筑”以餐厨垃圾处理、雨水收集系统改造、太阳能灯安装改造为突破口,落实减污、节水、节电理念; “无废工厂”重点关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力争源头减量、工艺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
乐山社区、蠡贤社区、老商港商圈等5个“无废社区”,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市生态环境局中心分局、山东济南汇等5个“无废楼”中学、山推建友股份等3家“无废工厂”已跻身首批完成“无废”改造试点之列。
02
打造“静脉产业”集群
“吞”掉城市垃圾的同时,“吐”出再生资源。 主营业务为垃圾焚烧发电的山东启地继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于2021年1月正式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到2.58亿千瓦时以上,相当于保障8万多个城市家庭的年生活。 用电量方面,每年可节省30万吨标准煤,消化城市生活垃圾约60万吨,有效避免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
与山东启迪济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分离出来的还有济南腾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建有两条30吨/日医疗垃圾焚烧线。 严格把控医疗废物接收、转运、无害化处理“三个”。 在“门户”的基础上,医疗垃圾焚烧产生的余热蒸汽正在成为公司“三效蒸发”水处理工艺和工厂冬季供暖的热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距离济南腾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公里,是将于2022年7月投入运营的光大生态环保(济南)有限公司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已成为国内领先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是中国江北最大的项目,也是山东省首个“全链条、长周期项目”。 “科技”餐厨垃圾处理项目。 餐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可达每天5.5万立方米,燃烧发电量达到每年4010万千瓦时。
垃圾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被称为“静脉产业”。 长清区重点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活垃圾填埋、医疗垃圾处置和餐厨垃圾利用处置四大项目。 位于南部马山镇环保科技园区,距中心城区20公里,打造长清区“静脉产业”。 集群根据固体废物的类别和特点,将不同类型的固体废物集中到一个区域进行统一综合处理,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模式提升为“资源-产品-废物”的闭环。再生资源”转变经济模式,实现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变废为宝、资源化。
目前,长清区“静脉产业”集群四大项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达产后,年可处理生活垃圾60万吨、餐厨垃圾21.9万吨、医疗垃圾2.19万吨,为社会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
03
创建黄河流域“无废城市”示范区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以无废存量、无废建设、无废发展为基本路线,实施污染源整治。全区剩余固体废物,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施工期固体废物全面量化处置。 从产业、财税、土地要素等方面试点探索固废管理新模式。
启动区以创建“无废电池”项目示范为重点,推动工业领域“无废电池”项目创建,并组织3家企业对“无废工厂”创建进行审核”; 还启动了“无废机构”创建工作,起始区管委会被授予评价2023年市级“无废机构”; 借区域重大活动契机,结合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首展,打造“无废会展”建设模式。
围绕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完成济南大龙机车工业有限公司、济南高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园评估并确定搬迁方案。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引导推动山东东银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探索建设5G智能工厂,打造行业智能制造领域首条5G智能生产线; 全区共创建市级绿色工厂4个、绿色设计产品1个。 推动建材产业集群绿色转型,山东文盛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获得绿色建材产品认证; 组织实施30项建材行业清洁生产总体方案。 完成全省唯一新建规划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编制。 入选第一批国家污染减排协同创新试点项目。
围绕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定期组织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现场检查,及时督促街道整改。 全区村庄、商业街实现垃圾分类、清运箱、点位全覆盖; 制定新建社区垃圾分类室建设标准,督促所有新建社区配备垃圾收集点和分类设施。 生活垃圾分类转运中心(一期)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 已完成2个餐厨垃圾转运点建设,目前餐厨垃圾分类量达到每天10吨以上。 推动园林绿化废弃物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 对于新项目,在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在苗木源头对苗木主材进行粗剪,减少定植后的修剪量; 推广使用可降解土球包裹物。
重点提高重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2023年完成全县秸秆综合利用工程,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装备率达到100%。 实施400亩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示范和农药包装回收示范点建设。
04
建立全市农膜回收网络
济南市是地膜使用大市,年地膜面积约66667万平方米。 为加强白色污染防治,近年来,济南以创建省级农膜回收、储存、运输和综合利用网络试点城市为契机,建网、创机制、促发展。回收、强化监管、再利用,多措并举推动创新。 废弃农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逐步完善。
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济南市农膜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形成了密切配合农膜污染防治联动管理工作机制。 2021年以来,济南市各级统筹资金5000万元以上,支持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加厚高强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和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并在全省率先建成废弃物回收体系。全县共有农膜回收中心和固定回收站38个。 覆盖全市的回收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废弃农膜回收率超过90%。
为加大回收积极性,济南探索了多种回收模式:支持废旧农膜、农作物秸秆综合处理;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场外回收、回收点回收等各个环节的奖励补贴标准; 对回收点回收的废旧农膜给予一定奖励; 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废旧农膜回收、储存和运输网络建设。
为确保回收效果,济南创新多种监管模式:加强对重要园区基地的监管,打造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的典范; 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益岗位农膜回收专员4776名,进一步压实基层回收责任。 将回收工作纳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每月通报考核结果排名,加大各级对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重视力度。
05
装配式建筑带动传统建筑行业绿色发展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济南有一批全国最好、全国首创的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全国首个钢结构装配式被动房项目——山东建筑大学装配式教学实验综合体; 中国百年住宅标准工法展示基地——鲁能凌秀城·公园世家项目; 国内首座采用清水混凝土外墙板的超高层高层(126米)装配式建筑——济南万科金域国际项目; 全国最大的装配式住宅区——济南高新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总面积176万平方米; 全国最大的装配式综合型停车楼——济南万达(融创)文旅停车楼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0.06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0辆车; 全国采用高度最高(99.6米)钢结构装配式钢管束支撑系统住宅项目——济南东城花园项目; 打破国内单体钢结构安装速度的项目——济南超级计算中心,仅用了78天就完成了主楼钢结构封顶,幕墙采用装配式建筑,仅用了20天就完成了近百个安装10万平方米建筑立面幕墙; 全国首个地下人防装配式工程——济南长清溧水家园地下车库扩建工程,装配率达77%; 全国首个多层装配式人防工程项目——济南长清南一鸣月三、四期地下车库工程,装配率达到79.81%。
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是济南推动装配式产业发展的鲜明特色。 也是我市装配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被认可到逐渐成为行业创新发展共识的重要途径。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6个项目获得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位居全省第一。
济南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动力,制定规章制度,系统谋划,协调推进,发挥引领。 自2012年被评为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以来,把“工地”搬成了“工厂”,把“建筑”变成了“智能制造”。“十三五”期间”期间,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55.9万平方米;2021年至2023年,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3189.58万平方米,位居全省装配式建筑开工量第一。
俗话说“无废泉城”
●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生产
全市共建立国家级绿色工厂26家、绿色工业园区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家;
省级绿色工厂22家,绿色工业园区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公司12家,市级及以上绿色设计产品19个。
济南晋北经济开发区等8个省级以上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7个工业园区获批建设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组织102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推进起步区新型建材行业清洁生产全面审核创新试点工作并完成省级验收。 商河县玉皇庙镇包装印刷行业成功入选第二批省清洁生产总体审核试点。
年废钢加工利用能力50万吨,干熄焦除尘灰年利用能力3.35万吨,钢渣利用能力30万吨。
岗里1号矿体、岗里主矿区东区、张家洼等矿区实行充填法开采。
山东晨美电气有限公司建成两条钛石膏综合利用生产线,新增年综合利用钛石膏10万吨、钢渣3.3万吨的能力。
●“无废”农业稳步发展
2023年,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配套技术示范推广面积10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5.3万亩英亩。
完成小麦“一喷三防”和玉米“一喷多促”统一防治行动,覆盖面积487万亩,其中小麦覆盖率达到100%。
全市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建设率始终保持10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新长清区和济南新旧长能源转换起步区是两个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
全市推广加厚高强地膜35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3.7万亩。
建成7个县废旧农膜回收中心和31个固定回收站,累计回收废旧农膜2300余吨。
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1000多个,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510余吨。
主要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创新建筑业发展模式
2023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开工1108.23万平方米。
新建住宅节能标准提高到83%;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全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2194万平方米,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100%。
1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3个装修垃圾中转(含分拣功能)分拣处置项目已建成投产。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全市7个农贸批发市场、5家大型连锁超市、40个精品农贸市场实施“清洁菜上场”。
新建垃圾分类室381个,新建和改造垃圾分类亭1481个;
餐厨垃圾分类量达到1500吨/日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38%以上。
江北最大、山东省首个“全链条、长流程”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营。
全市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1600吨/日。
全市已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250个。
定期在社区设立120个流动“蓝帐篷”回收站。
电商快件不再分装比例达到90%。 全市邮政快递企业累计使用可回收包装快件960万件,回收再利用优质瓦楞纸箱790万个,新增可回收快递箱(袋)25万个。 个人的。
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泥含水率不得高于65%。 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加强危险废物监管保障环境安全
共检查工业企业811家,发现问题1677项,已全部整改。
共检查重点部位1179个,发现问题29个,整改25个。
对全市92家持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和32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环境问题26项,已全部整改。
向29家企业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全市195家单位被列入危险废物风险重点监管单位名单。
2023年,累计收集处置医疗废物2.1万吨。
●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取得成效
采用天地一体化技术方法,对黄河沿线及全市重点区域进行全面调查。 共发布疑似问题点184个。 全部完成现场核查,确认并整改100个固废问题点。
●积极开展“无废小区”建设
在全省率先发布《济南市“无废园区”创建指南(试行)》和《济南市“无废小区”工程创建指南(试行)》。
全市创建市级“无废公园”3个,市级“无废机构”23个济南大隆钢结构,区级“无废小区”10个(其中“无废社区”5个,“无废小区”5个)废弃建筑物”)。
●持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0个,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5个,生活垃圾填埋场2个,餐厨垃圾处理厂2个,餐厨垃圾处理厂1个。
全市有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和消耗点7个,资源化利用项目7个,装修垃圾中转(分拣中心)场所2个。
全市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31个。
目前有2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装置,均为焚烧装置济南大隆钢结构,总处理能力65吨/日。
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达到86%,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以上。
●打造数字化监管平台
31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7262家(备案数)危险废物产生、废弃单位全部纳入省固废危化品信息智慧监管平台。
济南市生活垃圾处理智慧监管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
搭建济南市医疗机构感染防控追溯云平台。
中心城区主要污水处理厂污泥运输、处置全部纳入全过程监控。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2023年安排资金9.55亿元支持“无废城市”建设。
2023年1月至11月,济南市67家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服务增值税即征即退12578.33万元,3家企业享受暂免环境保护税710.05万元。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2023年前三季度,26家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征企业所得税2334万元; 6573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征企业所得税116.723万元; 34家企业享受节能环保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减少企业所得税5103万元。
来源
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