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设计分会是由全国多位院士、勘察设计大师与国内100多家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建筑设计院、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共同发起成立的全国性专业协会。国家。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会员,钢结构设计分会将行业知名微信公众号“土木吧”纳入分会管理,利用全国顶尖专家资源,打造“大师讲堂” ”,并特邀勘察设计大师、设计分院专家组、设计规范主编、国家注册考试命题组专家入驻,打造深度交流平台,权威解答讲解建筑结构行业规范、工程问题问答、设计技术交流、注册考试试题。
以下是部分专家对问题的解答汇总
▼
问:佟老师,新门规则的画法9.1.10-3(a)的画法如图1所示,会不会出现图1中a点上各力的力矩之和不是为零,使檩条受扭,但檩条的抗扭性能极差。 N2处拉杆拉伸困难,只能拉伸不能压缩。 N2处的拉杆不能防止檩条下翼缘向N2方向偏斜。 当风吸力迫使檩条下翼缘受压时钢结构隅撑长度计算公式,则无法保证。 稳定下来。
佟老师:1、这种牙套的排列方式我大约20年前就用过一次。 据说平行檩条在安装时看上去并不平行。 所以我再也没有使用过它。 2、此图与说明书中的图b、c看起来不协调,似乎有问题; 图b和图c为平面图,显示支撑件在水平方向上交错排列,而图a看起来支撑件处于上下位置。 3、这样的布置会产生扭矩,但这个扭矩是防止支撑截面扭转的扭矩。 有利于减少下法兰的横向移动。 它是反作用扭矩和反作用力。 这样布置牙套的出发点是希望牙套的另一端能够有更好的锚固效果。 4、檩条的计算远比普通钢梁复杂,目前所有的设计方法都是近似的。 为保证檩条的稳定性,增加斜拉轨道的数量,增加屋面板与檩条之间的相互扭转约束,特别是后者效果更佳。
追问:这个问题和图片来自我写的《学习新门规造成的混乱》一文。 这只是混乱之一。 看了大师的回答,疑惑依然存在。 这是理论力学中最简单的刚体平衡问题。 该隔离器不平衡。 还存在檩条下翼缘拉杆无法拉紧、檩条下翼缘在吸风作用下稳定性无法保证等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规范本条的规定指出,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屋面板与檩条连接可靠(达到一般效果)。 即假设檩条的上翼缘为固定点。 但怎样才能建立可靠的连接呢? 建设单位如何落实? 很模糊。 另外,还应有一个必要条件,即在吸力的作用下,檩条下翼缘只能向远离支撑的方向偏转。
佟老师:单独来看,支撑似乎能够对檩条提供平面外的侧向约束。 然而,支撑的拉力会引起檩条腹板的局部变形,严重干扰支撑截面的应力分布。 当检查支撑在平行檩条系统中的作用时,我们发现支撑几乎没有作用。 我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有四篇论文,都是英文的。 所以我们倾向于彻底改造拉皮条系统。 例如,拉杆采用扁钢、小角钢,与下翼缘拉杆连接,造成檩条腹板局部弯曲。 请参考我的《钢结构面外稳定性》第二版。 我们已经完成了平行檩条系统的稳定性。 试验,气囊加载,试验结果表明拉杆数量对承载力无明显影响,且平行檩条系统中各檩条受力不同。 参考浙江大学孙凯琪硕士论文。
后续:再告诉我一点。 《门规》第9.1.10条规定,采用图9.1.10-3(a)所示方法时,必须保证屋面板与檩条的可靠连接。 此内容应添加到正文中,否则很容易被忽视。 据现场人员介绍,为了防止漏水,现在屋面板与檩条的连接一般都是不用螺栓的。 檩条和屋顶板可能会相对滑动。 设计者的想法普遍是,理论上不清楚的问题应该通过结构措施来解决。 结构设计非常重要。 主体结构和维护结构的耐久性有很大差异。 中国的建设水平与国外有很大差距。 比如,我和老外一起去上海的一个建筑工地同济大学做高强螺栓连接防滑试验,很难达到规范要求。 参照国外法规应考虑国内情况。 另外,建议规范的编写考虑设计者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差距,并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 例如,考虑角撑作用的钢梁稳定性计算是令人畏惧的。
佟老师:斜梁上翼缘有屋檩系统,有角撑。 倾斜梁的不稳定性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不稳定性。 目前的门禁规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框架梁上翼缘有楼板,这是失稳的另一种形式。 屋面檩条系统+角撑对钢梁的横向支撑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檩条和钢梁的相对尺寸。 曾经有人给我发邮件问我,根据新标准,2米高的梁是否具有更大的横截面。 按照旧标准计算长度为3米,截面更小。 对于2m高梁,檩条仍为z200。 我们如何才能依靠角撑来提供侧向支撑? 目前的公式可以自动反映檩条和钢梁相对尺寸的影响。 规范出来后,有很多计算例子,总体结果比较合理。
问:童教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 《高钢规范》P73页第8.2.4节,fub用于计算梁翼缘连接的极限抗弯承载力,fyw用于计算梁腹板连接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还计算极限弯曲承载力,翼缘采用极限强度,腹板采用屈服强度。 这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佟老师:公式8.2.4-3看似是腹板提供的承载力,其实是柱墙板形成的塑性铰线提供的承载力(类似于塑性铰链)楼板的线条)。塑料铰链只能达到屈服强度
问题:一个大机箱上有两个塔。 塔架是分开的,而底盘不是。 使用多塔建模还是分开两个模型然后取加固包络线更合理?谢谢
洪飞宇:现在一般采用单塔和多塔模型分别进行计算。 塔架整体计算指标基于单塔模型,底盘整体计算指标基于多塔模型。 加固时应取两个模型围护结构。
问:关于抗震规范第8.4.1条中支架的长细比,第一、二、三级不按拉杆设计有依据吗? 请专家解释一下原因吗?谢谢
洪飞宇:1、由于地震方向的不确定性,很难保证支撑在地震作用下是受压还是受拉。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并且拉伸和压缩效应都会重复出现。 2、与拉杆相比,压杆更容易出现屈曲失稳,其长细比的限制要更严格,因此压杆设计更加安全可靠。 按拉杆设计并不能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3、屈曲约束支撑可以保证在设计轴压下不会出现屈曲失稳。 因此,只要根据其承载能力规格来选择即可,无需控制其长细比。
问:杨先生您好,请介绍一下负载规格。 结构顶部风速计算公式中,当结构对风荷载敏感时,基本风压是否需要考虑1.1放大系数?
杨先生:结构顶部风速计算的基本风压不考虑改进,可以直接使用50年重现期内的风压。
崔先生:只有在计算承载力时,对于风荷载敏感的结构,基本风压才会放大1.1倍。 结构顶部风速的计算是为了控制顶部位移并满足舒适性要求。 因此,基本风压无需放大。
问:请问朱先生,如果多层中塔的质心与底盘质心的偏心大于底盘相应边长的20%,是否考虑特别不规则?
朱总:塔架质心与底盘质心偏差较大,会造成结构扭转较大。 多层建筑可根据结构的扭转位移比综合确定(如果扭转位移比大,质心偏心也大,则特别不规则。),可与高层建筑相媲美,应适当放松管制并采取相应的结构性措施。 多层建筑不规范的识别原则与高层建筑相同,但控制指标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适当放宽。 当存在多处不规则现象时(不考虑超限高层建筑),需要进行专项抗震论证(不超限审查)。
问:朱老师:请指教一下高层平面不规则的判断,如图。 分析表明: 1、组合平面(重叠角)和不规则凹凸计为1项; 2、楼板不连续(有争议,请澄清),计为1件; 3、由于项目场地高差,北地下室开有平坦的道路与南地下室相连。 首层与屋顶高差1.4米。 地下室并不是结构意义上的地下室。 这种类型的公寓有多座塔楼并排。 它被认为是一个大型底盘多塔建筑。 上述分析合理吗?
朱先生:不规则的凹凸反映了房子轮廓的变化。 角部重叠和地板开口反映了房屋内部地板的完整性。 如果是凹凸问题,那么缺口就不是角部重叠的问题,也不是地板开口的问题(因为根本不在室内)。 对于大型地下车库上的多栋高层建筑,当地下车库局部约束不完备时,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计算措施和结构措施等)进行处理。 一般不会判断为大机箱多塔式结构,所以总体来说你的判断是不合理的。 以上问题在我们的统一技术措施(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中都有规定,请查阅。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获取
如需开具发票,请注明单位名称和税号。
▼
问:朱先生,您好,请问两个地下人防房的楼板厚度是否需要满足防水混凝土构件最低250mm的要求?
朱总:双层人防层之间的楼板不需要满足防水要求。
问:朱先生,您如何看待这种所谓剪力墙结构的定义? 西南地区很多剪力墙结构都是这样。 大开间采用短肢墙或普通墙与跨高比大于5的连接梁连接。这样的结构是否应该采用墙框架结构? 由于这些区域的强度较低,软件在计算位移角时通常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因此,西南地区低强度地区的设计院基本采用这种剪力墙结构。 每个人都已经形成了规则。 如果他们不这样做,市场可能会受到影响。 我就消灭你,因为如果严格按照一般剪力墙洞口定义,剪力墙结构造价比这个还高!
朱总:1、并不是所有有剪力墙的结构都叫剪力墙结构。 实际工程是否为剪力墙结构应通过判断结构的系统特性来确定(可查看结构的层间位移曲线并判断变形特性)确定。 2、由大部分短墙肢和大跨高比连梁组成的结构,不属于规范中所说的剪力墙结构(是通常所说的墙框架结构),明确限制在高层法规。
结构形式(因为我是出差,但我记得高层规范7.1中有专门的规定和说明),实际工程中此类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应严格控制(可以在框架和剪力墙结构根据系统的特点)合理确定)。
问:朱先生您好,请问一下凹陷黄土地区多桩复合地基的垫层材料和厚度。 1、项目现状:某建筑地下2层,地上30层,采用水泥土挤密桩(挤密后桩径550)+CFG(桩径400)复合桩处理地基。 2、垫层设置的疑虑:湿陷性黄土规范第6.4.9条要求设置500mm的石灰土或土垫层; 根据地基处理规范第7.9.5条规定,垫层材料宜采用石灰土,厚度宜为300mm。 鉴于当地没有石灰土(环境污染治理问题)钢结构隅撑长度计算公式,使用水泥土是否可行? 当地一些审图老师认为,采用Cfg桩,石灰土遇水就变成刚性垫层,需要加装200米厚的砂石垫层。 因此,审图老师表示应安装300米石灰土+200米厚砂石垫层,但两种材料的上下层放置问题与审图意见不一致的专家。 缓冲层如何设置更合适? 期待回复,谢谢朱先生。
朱总:湿陷性黄土密实桩顶部500米厚的土垫层或灰土垫层的主要作用是隔水。 如果没有石灰土,可以使用土垫层。 CFG桩顶不建议使用水泥土垫层。 可采用200米厚的土垫层。 厚厚的沙子和砾石垫层,然后是桩顶之间 500 米厚的土垫层
问:楼先生,地基处理中的复合地基与桩基规范中提到的减沉复合桩基有什么区别?
楼先生:减沉复合桩基础认为承台下的地基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承受部分结构荷载,但主要是由桩基础承受,本质上是桩基础。 复合地基一般分布在一个区域内,相当于整体提高了地基土的承载力。 它本质上是一个基础,与上层基础形式没有直接关系。
。 。 。 。 。 。
勘察设计大师、代码编辑
权威解答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