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旧楼加装电梯的设计与施工问题:上部结构(上)》一文力求引用科学数据、典型案例,基于事实进行客观分析,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关注; 现在我继续分析上层建筑。
1、目前老建筑加装电梯时,是否需要进行结构抗震鉴定? 是否影响主体结构安全? 是广大业主关心的核心问题! 提倡加楼梯的人常常用“评估通过”来欺骗他们,但文章的语言却揭示了一些地方的做法:只要不是评估为C级或D级危险建筑,就可以添加。 某城市新闻大力宣传增设楼梯,介绍市内某城市。 小区内62年的老房子也正在进行改造,解决“老人上下楼梯困难”、“居民幸福感十足”的问题。 说明无法进行地震鉴定! 他们也不承认加梯子会通过挖基坑、靠近主体结构地基打桩、“爆”圈梁和外墙、钻孔植筋等方式影响主体结构的安全。无知地提倡加梯子。 钢架结构竖井具有“靠老人拐杖”加固老建筑的作用。
据媒体报道,广州某大学退休员工加梯砍断楼梯间框架梁的旧住宅小区,出现奇怪现象,有机构出具评估报告称不影响主体结构。 请问:拆除的框架梁是非结构构件还是多余构件? 不需要梁连接框架柱来承受楼板竖向荷载并传递水平力? 注: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时,框架结构也发生倒塌。 看来框架结构“柱”的抗剪性能较差值得重视!
与框架结构相比,装配式砖混结构在结构的整体连接性能和抗震性能方面还落后一个档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在与楼板同一标高处逐层设置圈梁,并全封闭钢结构电梯井道设计,形成约束楼板的刚性层,从而有效传递地震等水平力。 门窗洞口高差控制在50cm以内,圈梁相互间隔。 延伸两倍高差,有效重叠! 也就是说,它类似于用木块组装成的水桶的箍功能。 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容易理解为腰带。 一层一层地砍掉圈梁,就相当于打开了一个缺口,其结果就如同木桶散架,裤裆底露出来一样!
图1 加梯子、凿圈梁
图2 楼梯间圈梁的设计方案之一
加装电梯的宣传者还用道德绑架的方式,给有上述疑问、不同意加装电梯的业主贴上“梯麻烦制造者”的标签。 这不是打脸吗? × 喊着要抓×?
2、为什么加梯子要“加固再加固”? 根据国务院《建设项目抗震管理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制性国家标准《既有建筑维修改造通用规范》和《鉴定与更新通用规范》 《既有建筑加固》明确要求结构改造“应当进行安全鉴定和抗震鉴定”。 、“加装电梯不应降低原主体结构的安全标准”、“开墙孔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加固加固措施”。 装修评估必须明确后续使用寿命。 北京等地要求增设电梯进行抗震评估,不符合标准的电梯不得加装! 所谓“补强加固”,就是原主体结构的安全“强度”受到影响,不够“坚固”。 只能通过补偿的方式来“加固”? 不然为什么要“强化”呢? 就像大手术后需要休息、加强营养和饮食的老年人一样。 目前,有多少承接单位认真执行了安全强制性规定? 有多少案件被“强化、强化”? 您对业主终身致力于安全生活的承诺负责吗? 赔偿?
3、老旧小区特别是2000年以前的装配式砖混结构,基本没有抗震设防; 或当地设防强度增加,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高了多层砖混结构的标准,或年久失修,墙体砂浆已碳化,它的力量被削弱了。 基本不符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按照现行标准抗震鉴定肯定是不合格的! 因为即使考虑利用旧建筑的“余热”,通过降低鉴定标准,最低也不能低于当时实施的规定的设计标准吧? 是否还需要确定A、B、C类是否分别使用30年、40年、50年? 众所周知,地震只分为震中、震级、烈度。 它们会造成远近伤害。 同一地点、同等强度的建筑不优先! 那么我们只能祈祷老天爷仁慈,让我们在地震时分门别类,对老建筑仁慈一点,手下留情一点?
4、装配式砖混结构建筑如何改造? 我有一篇文章:《既有建筑改造基本原则》。 笔者介绍并同意苏州市2020年专家会议纪要,即通过抗震鉴定,根据1989年版和2001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按照当时的设防烈度来进行抗震鉴定。被认定标准降低(苏州从6度降到7度)。 经过加固改造后,将延长原设计使用寿命。 以前的建筑按照现行标准评估钢结构电梯井道设计,就意味着无法达到抗震标准,必须拆除重建! 浙江省的大方向是,2000年及以前建造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装配式砖混结构全部拆除重建!
图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圈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