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深圳速度”,打造“雄安品质”,打造“中国名片”
中国建筑“四连跳”志在成为“世界一流”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承建的阿尔及利亚南北高速公路什法段。新华社
2017年1月1日,参与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的中建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列车上合影。记者李嘎摄
美国中建全资子公司战略资本公司打造的高端住宅项目“博安”已成为哈德逊河畔和纽约市天际线的新地标。记者 王莹
2017年,新签合同额近2.5万亿元,营业收入超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600亿元。 2006年首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86位; 2018年排名第23位南京中建钢结构有限公司,短短12年间跃升463位,平均每年上升约39位。
这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交出的成绩单。 改革开放40年来,这支中国建筑业的“国家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深圳速度”,也“走出去海外兴风作浪”,打造出耀眼的“中国名片”。 如今,中国建筑实现了“第四级跃升”,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一跳在哪里? 中国建筑给出的答案是:力争2030年进入“世界500强”前十名,成为投资建设领域的世界第一品牌。 到2050年,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从“深圳速度”到“雄安品质”
50多岁的宋福生还清楚地记得1984年第一次来深圳。
当时,继承父业的他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下属子公司当了一名抹灰工,在湖北荆门打工。 “我接到了参与深圳国贸大厦项目建设的调拨单,当时有几个团队一起出发,行李用卡车运,大家都坐火车。我们一到, “我们很快就进入工地开始工作,他主要负责装修、抹灰。从(国际世界大厦)楼顶往下看,感觉路上的车都很少。”
这座高度160.5米、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中华第一楼”在国内首次采用大面积整体同步滑动成型工艺。 开始是7天一层,6天一层,5天一层。 从31层开始,施工速度稳定在每层3天,这被认为标志着我国超高层建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由此,“深圳速度”诞生,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一。
深圳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震撼余波尚未平息。 1994年,中国建筑在深圳地王大厦的建设中创造了“深圳新速度”,总高度383.95米,是当时亚洲第一高楼。 一层结构层的施工时间缩短为两天半。
在珠三角超高层建筑争夺战如火如荼的同时,中国建筑成功拿下长三角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主体建筑设计高度492米。
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这三个全国知名工程奠定了中国建筑在超高层建筑领域的王者地位。 迄今为止,中国建筑已承建了全国90%以上、世界50%以上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2018年4月,被誉为“雄安新区第一地标”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正式开业。 这8栋单体建筑可满足3000人常驻办公和500人住宿的需求。 “千年大计,只争朝夕”,站在不远处的这八个大字表明了这个地方对于中国的意义。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相当于一座小城市的缩影,首次呈现了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理念,该项目打造的雄安模式、雄安品质、雄安智慧、雄安精神,将也继续为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城市的发展贡献中国模式、中国智慧。”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负责人表示。
这次,值得称赞的不仅仅是112天10万平方米的施工速度,中国建筑也不仅仅扮演着项目建设者的角色。 “我们将智慧、绿色理念融入其中,为项目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项目投资方、建设方、开发商和后期运营服务,为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和长期稳定运营发挥作用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中国建筑负责人表示。
装配式施工方式、二维码扫描构件的“前世今生”、VR虚拟体验教育工人安全、扫脸进入施工现场实时定位、地面可以“自由呼吸”,全部采用电动车、无人超市、无人快递车……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走访中,《经济参考报》记者感受到,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智慧和绿色因素。
对此,宋福生也深有体会。 30年来,他已成长为质量安全监管领域的“能手”。 作为该项目第二工区的安装质量总监,他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项目已安装的空调管道进行抽检。
“以前,项目机械非常简单,主要依靠人海和塔吊。现在,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技术先进,有近百台大型机械有时候,早上和下午的施工现场看起来会有所不同。建造房子就像搭积木一样,利用三维建筑模型来优化施工流程,机电管件进行数字化处理,焊接机器人在施工中使用。 “一些难以焊接的地方。这些都使操作偏差更小,但效果更好。这就是雄安质量,也是雄安速度。”宋福生说。
令宋福生自豪的是,他负责的质量管理项目几乎全部获得鲁班奖或国家优秀奖。 “按照鲁班奖的标准打造‘雄安一号’,我的职业生涯将无悔。”
走出国门打造“中国名片”
中国建筑是最早“走出去、掀起波澜”的企业之一。
刚果(布)一号公路实现了刚果(布)人民的百年梦想,被萨苏总统称为“希望之路”; 泰国货币上印有泰国拉玛八世国王大桥; 埃及政府将其称为“希望之路”。 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Top 1项目”; “一带一路”的展示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高耸入云的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张画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中建海外有历史、有故事。” 中国建筑海外业务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早在1959年,国家就成立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主要业务是援助非洲和蒙古。 二十年后,中国建筑重组,主要目的是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为国家赚取外汇。 这是我国第一家获得对外经营权的企业,也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前身。
1979年,中国建筑进入香港和伊拉克市场,在伊拉克签订了我国第一份劳务输出合同。 后来,它“边游泳边学会游泳”,签订了我国第一份工程承包合同和第一份工程总承包合同。 承包合同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领域和企业“走出去”的标杆。
1982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2017年底前完成改制,更名为中国建筑总公司)宣布重组成立,成为我国建筑领域唯一一家由总公司直接管理的国有骨干企业。中央政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001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的号召,中国建筑也加大了海外市场的开发力度。 其全球布局已初步形成,并发展成为北非、中东、东南亚、港澳、北美、中西非等多家稳定的公司。 生产区。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建筑坚定实施“大海外”战略,推进海外经营集团化,调整海外业务管理体制,实施资本运作,推进海外并购、创新海外营销模式,力争未来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达到10%。
要实现这一目标,项目质量管理始终是根本,中建南阳公司深知这一点。 新加坡建筑市场成熟,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并不断提高要求。 为此,中建南阳公司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建立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管理体系。 不仅屡屡刷新新加坡建设局的评级记录,更树立了建筑行业的新标杆,被誉为新加坡“建筑行业的奥斯卡”。 该局年度颁奖典礼共颁发了130个奖项。 凭借良好的工程业绩,中建南洋公司多次以高于首标的价格中标。 2016年,它甚至以比第一次投标高出35%的价格中标了第六次投标。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化之路并不是一条坦途。 要以扎根本土的理念,通过长期努力保持战略定力、赢得信任。
中国建筑于1982年进入阿尔及利亚市场,面对欧洲同行业的强劲竞争对手,中国建筑凭借质量和速度迅速打开市场并站稳脚跟。 20世纪90年代,阿尔及利亚陷入内乱和动乱,大部分外国公司撤离时,中国建筑始终坚持留在当地市场。 本世纪初以来,阿尔及利亚大力发展经济。 中国建筑先后承建了国际会展中心、南北高速公路什法段、阿尔及利亚贾马清真寺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工程。
这一系列实践,使中国建筑在“筑世界”的道路上快速、稳健地前行。 在《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中,中国建筑位列2017年全球十大建筑服务公司第一名,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建筑公司。
英国著名品牌管理与评估独立咨询公司、国际品牌价值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17年全球25家最具价值工程建设品牌”排行榜中,中国建筑跻身前三。
截至目前,中国建筑已在130多个国家或地区承建了6000多个项目。 其中一大批已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和代表性建筑。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建筑累计海外签约1098亿美元,实现营业额578亿美元,分别占公司海外经营总体指标的59.6%和52.5%过去30年。 近两年,中国建筑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新签项目合同额累计突破200亿美元。
深化改革实现多层次跨越
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
中国建筑重组成立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五个年头,也是深圳等首批四个经济特区成立的第三个年头。 随着经济特区建设的启动以及合资、外资企业的出现,中国的房屋建筑市场不再沉寂。 为此,中国建筑将主业锁定在房屋建筑领域,初步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集团”。
进入21世纪,中国建筑加大了对中海集团旗下中海地产拓展内地业务的支持力度,曾以总部名义成立中建地产,后并入中海地产。中国海外地产. 2012年,中国建筑房地产业务实现销售额近千亿元,并长期保持在千亿级销售俱乐部。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突变,中国也进入经济结构调整期。 基础设施已成为国家投资的重点领域。 根据这一指引,中国建筑调整了市场定位。
这种转变得到了资本温床的大力孵化。 2009年7月29日,伴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锣声,当年全球最大的IPO——中国建筑携旗下中国海外发展、中国建筑国际、中国海外等正式登陆A股市场。弘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远东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上市公司共同构成资本矩阵。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筑上市当日锁定的501亿元全部转为业务扩张投资。 在投资杠杆的引领下,基础设施业务快速扩张。 参与建设哈大、沪杭、石屋等52个高铁项目,建设高铁武汉站、南京南站、天津滨海站交通枢纽。 一批现代化高铁车站。 2016年,基础设施行业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上升至第二位。
资本矩阵的形成也为中国建筑迎来了第四次升级跳跃。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中国建筑先后成立了中国建筑资本、中国建筑基金、中国建筑资本(香港)三大金融平台载体。 依托中建基金搭建产业基金合作框架,已成功对接系统内单位多个投资项目。 同年,中国建筑与甘肃合作发起规模1000亿元的丝路交通发展基金,还参与设立首都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基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建筑面临着另一种选择。 据了解,我国建筑业主体集中在建筑、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周期性行业,受经济周期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 近期,在金融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去杠杆等政策影响下,公司保持业务持续稳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长期来看南京中建钢结构有限公司,建筑业也将从高速增长转向温和增长。
对此,中国建筑提出了“无住房不稳、无基建不强、无投资不富、无设计不优、无海外亮”的公司发展重点,确定了“十三五”末要实现的“5321”产业结构发展目标是:住房建设占主营业务收入50%,基础设施占30%,房地产开发占房地产业务占20%,海外业务占10%。
到2030年,中国建筑的发展目标是“1211”:进入“世界500强”前十名,年营业收入2万亿元,市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一投资建设领域的品牌和中国建筑业改革发展、推进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到2050年,中国建筑将立足2030年“1211”目标,与国家发展规划同步,成为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业绩优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的世界建筑集团。全球投资建设领域。 一流企业。 (记者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