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一理 摄影 阿胥
无论是查阅新华字典还是大英百科全书,无论身处何种文化背景,人们对于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描述和界定都展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事实上,我们正身处一个被称作智能社会的时代。
5月24日午后两点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艺术公开课》在阿来书房拉开了帷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负责人徐迎庆,以《艺境·蓉韵——科技助力艺术创作与教育》为讲座主题,与现场观众共同深入探讨了科技对艺术领域带来的发展机遇与面临的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 徐迎庆
讲座开场,徐迎庆以一系列数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演进方向,进而开启了关于AI技术推动下的内容创作领域世代更迭的讨论。
人类对人工智能抱持着一种矛盾的心理,宛如传说中的叶公。2022年,一件历经900次迭代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品在科罗拉多艺术节上荣获一等奖,此事件激起了广泛争议。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不应享有知识产权。徐迎庆认为,这一现象揭示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抱有既期待又担忧的矛盾心理,他提出,或许应当将人工智能艺术独立成一类,同时,他建议我们对此持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徐迎庆指出:“在人工智能面前,我们应保持敬畏之心,但不可盲目崇拜。”他强调,自工业革命以来,众多职业已被机器所取代,然而,与此同时,无数新发明也应运而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如何学习并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更高效、更广泛、更迅速地开拓新的就业岗位,而非一味忧虑人工智能可能取代某些现有职业。他如此表述。
依据清华美院的常规做法,每回艺术公开课的授课现场,都会有专家进行交流探讨,此次在阿来书房举办的讲座同样遵循此例。本次讲座的交流嘉宾包括成都居住并从事创作的当代艺术家朱可染,以及巴黎HEC商学院中国区的主要代表徐颖,他们携手参与,通过深入的艺术对话,共同探索了一条全民艺术教育的创新途径。
讲座现场
面对关于科技进步是否会冲击传统绘画的提问,徐迎庆表示:“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将人们对世界的感悟呈现出来,而在这一呈现过程中,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互动,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所无法实现的。”
讲座落幕之际,徐迎庆面对封面新闻记者的提问,就科技助力创作出的产品是否削弱了人的核心地位这一议题进行了讨论。他指出,人工智能的介入并不会颠覆艺术作品的根本属性;例如,那些由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作品,虽然本质上属于科技产物,但若人工智能与人类携手共创,情况则截然不同,因为其中融入了人类的情感元素。”
据了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的《艺术公开课》是一项面向广大民众的艺术知识普及型公益系列课程,该课程已成功举办了多期。课程内容涵盖了艺术设计、美术创作、艺术与科学、美育等多个领域,其目的是向公众传达当前艺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