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会怎样改变中国AI投资,具身智能距离清晰商业化还需要多长时间,关于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热门话题,引得众多资深投资人热烈讨论。
在“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投中网主编曹玮钰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谈,红杉中国合伙人公元参与了这场对谈,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也参与了这场对谈,他们就当下AI与具身智能两大赛道进行了分享。
在陈昱看来,DeepSeek打破了美国AI叙事,这对投资有诸多益处,会让美国投资人对华人科技创业者另眼相看。具身智能会给十年后的世界带来显著改变。他举了个例子,随着平均年龄不断增长,出现劳动力短缺,人们希望具身智能能帮助养老,这是社会对具身智能最简单的诉求之一。
从商业化角度分析,今天的创业模式与互联网时代有很大不同,明确的商业化路线的重要性已让位于技术的颠覆创新,因为新模型能力有突破,用户可瞬间转移,AI时代不像互联网时代,DAU和MAU这些指标和数据对企业没有那么明显的领先优势。
而现在具身领域很可能处于AI赛道2018年时的阶段,市场尚未迎来GPT时刻。不过只要创业者相信AGI的未来,投资人也相信AGI的未来,那么这个行业就肯定能取得成果。
以下为现场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DeepSeek只打开一扇窗,六小龙远没到终局”
曹炜钰说道,大家好,这个环节名为DeepChat,我们主要打算聊一聊人工智能和具身的话题,两位在这方面都有相关布局,且做得相当出色。我先提一个问题,虽说二位都关注人工智能和具身,然而项目却没有一个是重合的。这是否能够表明这两个赛道足够广阔,又或者说仍存在非常大的未达成共识的部分,你们的理念全然不同?
陈昱表示,他认为赛道足够广阔,就像AI或许存在上百个细分赛道,他较为青睐由底层技术驱动的创业公司,基于自身兴趣爱好,也会关注一些游戏以及消费电子项目。公元可能更倾向于科学领域,会开展一些AI for Science的科技孵化工作。刚刚在台下时,他们还探讨了这些问题,现在让公元讲讲她喜欢的赛道是什么 。
感谢曹老师让我们相聚一堂,要是这样的机会能再多些,或许我们会有不少重合的项目。刚刚已和陈总在下面交流了诸多想法,一方面在新时代伊始,就如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刚兴起时那样,真的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到处都是机会。我很久都没有过这种到处都是机会的感受了。去年,我们在更底层且更硬的地方耗费了大量时间,在应用方面,比如刚才提到的content generation,比如AI For Science,实际上vertical还有诸多细分领域,我认为忙不过来。
陈昱表示,没错,我们不仅关注中国的发展机遇,还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全球,刚才也探讨了如何使其更加系统化,尤其是参与美国的项目,毕竟硅谷仍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战场 。
曹炜钰:刚刚提到百花齐放,我恰好有个问题。相信在座关注人工智能的都清楚,春节期间出现了一个变化因素,即DeepSeek,它打破了美国AGI的叙述方式,还打破了国内大模型的行业格局、技术路径以及估值体系。听说六小龙中已经有两家将业务方向从大模型转向了应用。这对二位在AI投资的理念有没有产生影响,又做了哪些调整呢?
另外,由此衍生出一个说法,有人预测未来国内一流的大模型仅有三家,分别是DeepSeek、千问和豆包 。这个问题有些冒犯,因为两家所在机构在七小龙都有布局 ,你们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陈昱表示,首先DeepSeek问世,这无疑是件好事,这也表明咱们国家的发展形势良好。幻方对开展这件事已谋划许久,他们早在三四年前就储备了大量英伟达的A卡。我记得在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幻方还在为这些卡的用途而苦恼。他们当时打造了萤火AI算力服务平台,与我取得联系,请求我帮忙引荐一些自动驾驶领域的客户,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从事自动驾驶的公司才会消耗这些算力。后来GPT受到广泛关注,幻方也留意到了这个赛道,在2023年上半年与市场上众多大模型创业公司交流一番后,决定亲自投身其中。没想到过去了大约18个月,他们真的做出了效果,效果特别惊艳,这也让大家颇为欣慰。
幻方团队是一群充满理想主义的人,特别有使命感。他们做这件事,并非单纯为了获取财富回报,更多的是想要攀登AI的高峰,这就如同您所说的,它打破了美国AGI的叙事,甚至对我们的投资也有着诸多益处,此前硅谷轻视中国的AI技术,然而在那之后,许多美国投资人会对华人科技创业者另眼相看,他们认为华人做出的东西不逊色于他们自己所做的。
说到未来大模型是否仅有三家,我认为并非如此。如何定义“一流大模型”,目前很难有定论。模型各有优势,有些在推理方面表现出色,有些则擅长多模态。我了解到六小龙中,像智谱和MiniMax,都还在进行大模型的预训练研发,且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2021年我们在天使轮投资了MiniMax,他们发展的路径与DeepSeek始终存在差异,他们最初是专注于“模应一体”的公司,不仅开展大模型的研发工作,还致力于开发自身的应用,例如星野和海螺,他们的大模型旨在服务于应用,并且在多模态领域表现出色。
曹炜钰追问一个问题,过去几个月一级市场有集体反思,反思内容是为何没投资DeepSeek,为何没投资宇树。刚才听您讲,您很早之前就接触过DeepSeek,那为何没投资进去呢?
陈昱表示,DeepSeek想要成为类似OpenAI的非营利性组织,它并非传统VC的投资对象 。
我先回答曹老师的第一个问题,DeepSeek做了一件极具价值与意义的事,其R1模型以极为简洁且优美的方式,将o1秘而不宣的方法论开源给大众,使全世界在后训练阶段重回同一起跑线,达成了“技术平权” 。
但我感觉这一步仅仅是个开端,远远谈不上给赛道一个定论,或者使赛道进入到所谓的最终对决阶段。DeepSeek只是开启了一扇门,将所谓的后训练优势呈现了出来。春节期间大家认为后训练至关重要,预训练走到头了;然而今天大家又觉得预训练很关键,实际上才过去了两个月。
AI处于快速变化阶段,那时人们说AI发展迅速,如同人间一年相当于AI一天。如今难以预测未来线上会剩下哪几家公司,后训练和预训练如同两只脚,或许是需要双轮并进的事,所有公司都在这两条线上努力,至于谁会先迈出下一步、取得更大进展,是大厂还是创业公司,大家都不清楚,因为我们才刚刚起步 。
“从业十年,第一次感到认知挑战”
陈昱表示,AI应用数量众多,当下人们较为关注的是Agent。Agent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像Manus那样的通用型Agent,另一类是垂类Agent,它针对特定领域场景进行优化。我们不仅会关注通用型Agent,还会去了解各行各业的垂类Agent,例如医疗行业的Agent、法律行业的Agent以及房地产行业的Agent。数字员工就是Agent,在需要的领域里,每个人都可以请对应的Agent来提供服务,从而完成工作,这里面存在很多机会。
曹炜钰:一个老问题,这会带来更严重的失业吗?
陈昱:把时间回溯到三四百年前,蒸汽机刚出现之时。那时人们同样心存担忧,蒸汽机的出现会致使很多人失业。然而历史表明,世界始终处于动态演进进程中,人类也在持续学习与适应里,逐渐构建起新的平衡。确实,有些职业会伴随技术进步而消失,不过与此同时,也会有全新的职业和机会应运而生。
曹老师说得对,预测难做,可投资仍要进行。的确,当下在认知方面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每天都得快速学习,以跟上模型迭代的步伐。不少朋友问我,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在忙什么?我称在忙着迎接AI的降临,每日都在了解模型的边界、模型进化的速度,这或许是当下与以往极为不同之处。
原来大家理解商业模式时,会去查看DAU、MAU数据,进而做一些商业价值的判断。然而今天我们已屡次看到,伴随不同模型能力的一次次新突破,用户可能瞬间转移,不再如原来那般拥有明显的用户领先优势。对于投资人而言,去追随或者建立对AGI能力的感知,我认为变得极为重要。
“具身的变化和魅力还没有形成共识”
曹炜钰称现代科技迭代速度极快,具身智能亦是这般,当下业内人士开玩笑说,投资领域除了AI就是具身智能。不过也有全然不同的观点出现,典型的像朱老板,他公开宣称正在大规模推出人形机器人,其逻辑是商业化尚不清晰但共识高度集中。随后经纬的张老板站出来表示,机器人正蓬勃发展,有点泡沫实属正常,未来必定能涌现出大公司 。这两个人的发言能够折射出许多内容,比如投资策略,比如职业观,还比如产业发展,总之是存在很大的非共识。
二位更赞同哪一方的看法?这种在长期与短期之间的动摇,你们要如何去平衡呢?
陈昱表示,他认为朱老板或许考虑得较为现实,要是投资的具身项目短期内就退出,可能就没有充足时间去感受这个行业的变化与魅力。对于他们这些早期科技机构而言,投资具身智能所关注的并非当下,更多的是五年后、十年后具身智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变革。
试想一下,中国正逐渐走向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力短缺是可以预见到的 。从我们自身角度来看 ,也期望具身智能有朝一日能够发展得极为成熟 ,可以助力我们养老 。就基于这个最为简单朴实的诉求 ,我认为大家也应当在具身领域进行布局 。
但目前市场上存在三五十家具备智能的公司,我们不清楚最终谁会取得成功,不过我认为这绝不是赢家通吃的市场。我们会对若干家在场景、技术路线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企业进行布局。这是一个极为长期的行业,或许要等到五年后、十年后才能看到成效,暂且先观望一段时间 。
我认为具身和大模型极为相似,当下具身领域极有可能处于2018年的LLM阶段,尚未迎来GPT时刻。
现在进行创业,不管是AI创业还是具身创业,范式存在一点变化,那就是创业者在出发时很难讲清楚应用是什么,这和我们原来看待公司的情况非常不同,原来公司的商业计划书上写得明明白白,能清楚表明自己能做什么,然而今天可能写不出来,只能写出技术路线是什么。这个时候需要相信AGI,只要相信AGI会到来,就肯定能做出这些东西,只不过出发时的具体目标或许并非是做这些东西。
如今具身尚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或许国外才刚有一些基础模型问世,大家尚未见到所谓通用模型的原型,而这还需一些时间。对于投资人而言,我们所投资的实际上是谁能率先做出物理世界通用人工智能的概率,这便是我们进行选择的逻辑。
曹炜钰表示,NOVA年轻投资人榜单他们已经做了三年,每一年看到榜单时,他们都会感到惊讶,由此可见行业变化速度之快 。两位都已上榜超过两次,若要客观概括自身的竞争力,且不谦虚,你们会如何总结 ?
陈昱表示,作为一个优秀投资人应做之事,该怎么说呢,虽说他自己是学计算机的,然而20年前所谈的AI与机器学习和如今所谈的AI与机器学习几乎毫无关联。要是不持续学习新知识,很快便会被时代淘汰。
曹炜钰表示,要换一种问法,学习能力是每个投资人都具备的,那么真正形成差异化的能力究竟是什么呢?
陈昱表示,差异化的能力,每个投资人可能有所不同,更多体现在投资风格上,以及如何能持续投到好项目。对他个人而言,他希望在早期挖掘并投资这样的团队,这些团队具有理想主义,有使命感,能持之以恒,在一个行业里做出他人所不能的成就 。这种团队不一定有着特别耀眼的背景,然而却有着一股“小人物大理想”的冲劲,能够做出优秀的产品技术 。
科技并非存在神秘莫测之物,在如今信息高度透明的状况下,借助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行业交流,众人皆能够获取充足的知识。只要自身是足够聪慧且足够有毅力的人,能够紧跟最新的趋势,就没有理由做不出优秀的成果。
曹炜钰:听上去就是你偏好的创业者画像有你自己的影子。
陈昱:有一点。
我觉得是足够的热爱和好奇心,曹老师似乎每年都会问这个问题,我每年给出的答案都是热爱和好奇心,的确如此。
比如我们每天学习大模型,不要将其视作学习,也不要将其当作工作,若把它当成工作或许很难时刻坚持,然而当你满怀热爱且极其想了解其中原理,渴望知晓世界真相,想要明确前行方向,有强烈好奇心驱使时,它便成为生活一部分,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融入生活,如此便不存在坚不坚持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