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立冬 派生万物AI 图
4 月 22 日,有媒体进行了报道。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将会全面取消“仅退款”这一政策。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收到货之后提出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会由商家自行进行处理。这表明,历经了四年时间的“仅退款”,即将走向结束。
坦白地讲,这一消息并未让人感到诧异。“仅退款”最初的想法,是要去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然而,这一规则的设计逻辑太过理想化了,它低估了人性的复杂性,在实际情况中很容易被不合理地使用。有很多人借着虚构一些理由来申请仅退款却不进行退货,这使得商家频繁地遭受商品和货款方面的损失,甚至还催生出了专门进行“薅羊毛”行为的灰色产业链。
此前有媒体报道,部分农产品商家每月要处理 200 多笔仅退款订单,其损失超过总收入的 10%。有些商家将“羊毛党”告上法庭,还有些商家千里追踪“白嫖党”,在这背后耗费了大量的心力和成本。
调查数据表明,品牌店铺的退货率在 2021 年是 24%,到 2024 年上半年上涨到了 35%。并且有电商平台的退货率曾一度达到 60%。商家因恶意退款而起诉的案件数量急剧增加,“仅退款”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在不断向外扩散。
“仅退款”规则被滥用,这很容易使商家陷入低价竞争的境地,从而致使商品和服务质量下降。并且,过度地“偏袒”消费者,有可能会让商家与用户之间形成信任裂痕,平台的形象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从长远来看,“仅退款”所引发的行业内卷,是没有赢家的。
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避免出现“内卷式”的恶性竞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对“内卷式”竞争进行综合整治。前不久,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明确表示,将会针对平台滥用仅退款规则,导致商户货款两空这一突出问题进行治理。
买卖的关键在于公平,平台的主要价值在于提供公平的交易环境。“仅退款”经过四年的实践,表明平台、商家和用户三方难以达成共赢的平衡,商家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
事实上,消费者需要的并非过度的“讨好”。他们需要货真价实的商品,也需要耐心贴心的服务。倘若发现货不对板,或者商品质量存在问题,并且能够顺利地完成退货退款,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置一个“仅退款”选项。
科学合理的平台规则属于营商环境的一部分。平台规则的不断完善,其本身就是一个持续进行试错的过程。
回头看,1999 年被称作中国电子商务的起始之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我国的电商发展态势十分迅猛,并且连续 12 年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在此期间,构建了众多的管理制度以及行业规则,像“七天无理由退货”这一规则,已被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广泛地予以接受;“仅退款”的初始想法是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倘若一套规则所带来的弊端要比其益处更大,那么就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
从行业方面来讲,内卷式的竞争会致使行业陷入一种发展困境,这种困境表现为低效率、低创新以及低水平。只有全面取消“仅退款”,让竞争从低价状态回归到良性状态,才能够保障商家在经营方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电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不只是有“仅退款”这种情况,像“价格战”这类现象在近年也时常会出现。各大企业以及平台想要抵制内卷,就必须要转向价值创造,借助技术创新、制度优化以及品牌升级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构建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营造出共同成长的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