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帅国
内部进行加热,从底部进行撞击,在经历 300 次快充循环之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都要求电池既不起火也不爆炸,这是 4 月 14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即“工信部”)对外发布的 GB38031 - 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即“新国标”)所提出的要求,并且该要求被称作“史上最严”。
此次新国标的推出,直接针对困扰行业已久的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在 2024 年,召回技术中心接收到并分析了 550 余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报告。从 2025 年开始,国内已经发生了多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起火爆炸事件,解决动力电池起火和爆炸问题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了。
新国标的实施时间点如下: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从 2026 年 7 月 1 日开始执行;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从 2027 年 7 月 1 日开始执行。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尚未达到国家新标准要求的新能源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将会拥有大约一年时间的过渡期,以便提升它们的技术。
动力电池企业创新航的一位内部人士向经济观察报透露,新国标的大部分要求是很有必要的。此前国家就已对电池企业提出了类似要求,如今只是将这些要求转化为了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从影响方面来讲,新国标的出台旨在引发全社会对电池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促使电池企业进行优胜劣汰。
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此次新国标是在 2020 版国标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新国标包含 7 项单体测试以及 17 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主要对三方面进行了修订:其一,修订了热扩散测试;其二,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其三,新增了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
其中,热扩散测试对测试方法进行了改变。在 2020 版标准中,触发方法推荐外部加热和针刺。而在 2025 版标准里,新增了内部加热这一项。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待测电池的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以及整车测试条件。热扩散测试的技术要求发生了升级。此前要求在着火、爆炸前 5 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现在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并且烟气不能对乘员造成伤害。
新国标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此测试主要是考查电池底部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测试方法为:使用直径 30mm 的撞击头,以 150 焦耳的能量,对电池底部进行 3 次撞击。撞击之后,电池应无泄漏、外壳无破裂、无起火或爆炸现象,并且要满足绝缘电阻的要求。
新增的是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测试。测试对象是电池单体,当该电池单体从 20%SOC(即荷电状态,也就是电池当前剩余电量占总容量的百分比)充电至 80%SOC 时,总充电时间不能超过 15 分钟。技术要求是在进行 300 次快充循环之后,要进行外部短路测试,并且要求不能起火、不能爆炸。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的充电时间,在 20%充至 80%时,普遍处于 15 到 25 分钟这个范围。头部的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能够实现 10 分钟级别的快充。不过,由于受到充电桩功率、温度以及电池化学体系的限制,经济型车型的快充时间仍然以 20 到 30 分钟为主流。而要实现 15 分钟以内的快充,就需要 4C 及以上倍率的快充技术,这种技术基本上只有在高端车型上才会被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具备 4C 快充的能力,其 20%至 80%的充电时间大约为 10 分钟,且适配 800V 高压平台;中创新航电池拥有 5C 超充的功能,20%至 80%的充电时间小于等于 12 分钟,被应用于小鹏 G9 等车型;比亚迪第二代刀片电池具备 6C 快充的特性,在峰值功率下 20%至 80%的充电时间约为 10 分钟。
- 增加了绝缘电阻相关的判定条件等。
知名商业顾问霍虹屹以及企业战略专家对经济观察报称,新国标的出台传递出了以下三重信号:其一,行业正从“发展优先”转为“质量优先”,监管层不再单纯鼓励产能与创新速度,而是更注重产品的长期稳定性与公共安全性;其二,安全已成为新的竞争力,以往安全是底线,如今安全正成为区分品牌、产品和企业“护城河”的关键要素之一;其三,技术进步正被制度化引导,新标准引入了热扩散、底部撞击、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测试等新内容,这将促使企业从材料体系、电芯结构到整包集成进行全面技术升级。
达标及落地存在难点
新国标实施的时间点到来后,大多数企业会拥有一年多的过渡期,它们需要在这段期间完成技术升级。对于动力电池企业以及新能源整车企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升级,那么在这过程中到底存在着哪些难点以及卡点呢?
霍虹屹指出,行业标准制定通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国家标准常常落后于技术方面的领先者,然而却又超前于行业的平均水平。“新国标对中国动力电池的安全标准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提升,例如对于不起火、不爆炸的热扩散要求,不再是那种延迟爆炸的情况,而是能够彻底防止爆炸;新增加的底部撞击以及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测试,更是朝着极限工况不断靠近。”
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工作委员会的秘书长吴高斌说:“能够预料到,有些中小型企业或许在短期内没办法达到新国标。”其三,新国标对生产线的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企业可能因为设备老化且改造难度较大而无法迅速地适应。
有行业人士认为,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方面来看,大部分行业参与者都难以达到相关标准。“按照现在这样的设计要求(新国标要求),或许就是百分之百不合格。汽车厂中没有一家能够保证其锂电池不会起火爆炸。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电池在车身上都出现过起火爆炸的事例,更不用说其他车企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池行业从业者向《经济观察报》表示。
国家标准在制定时进行了普适性考虑,意味着大部分生产企业能够达标或者通过改进技术达到要求。然而,有一些车企和电池厂家称其产品已满足新国标要求,但这不能说明所有企业都能满足新国标的要求。国家标准委技术委员、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作出了上述表示。
动力电池行业的张爱东说:“在我看来,(新国标)比上一版本进步很大,提高很多。这个要求不简单,坦率地讲会促使电池成本增加。后续可以关注新国标对电池包及系统的要求,因为这个标准正在制定中,是推荐标准。”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觉得,新国标的落地眼下看来仍遭遇诸多挑战。部分企业在技术能力方面以及企业的成本投入方面都承受着压力。在新国标实施的初期,相关的检测和认证体系或许还不够完备。在标准执行的一致性与公正性上或许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新国标落地效果产生影响。
企业如何应对新国标
新国标除了从技术标准方面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以高标准推动动力电池行业的优胜劣汰。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数据表明,在 2025 年 1 月至 3 月这段时间里,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 46 家动力电池企业达成了装车配套的情况。与 2024 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4 家。另外,乘联分会的秘书长崔东树在近日发布的文章中称,2025 年动力电池的产量中,装车的比例降低到了 40%。这意味着,参与动力电池市场竞争的企业数量在增加。然而,电池产量装车的比例却呈现下滑的态势。并且,电池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经济观察报针对新国标给行业和企业带来何种影响这一话题,对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以及动力电池企业进行了采访,并且多数被采访的企业都给出了乐观的看法。
宁德时代有一位内部人士向经济观察报透露,当前新国标中的热扩散试验主要考核的是,当动力电池因内部诱因引发热失控后,不会起火且不会爆炸。该试验实施之后,能够有效地降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自燃的风险,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这也对所有的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高标准来促使新车与新电池产品进行优胜劣汰,从而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航内部人士表示:上述中,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大部分在电池安全方面已达到国家出台的强制标准。不过,确实存在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对三元材料体系了解或应用较少的企业,它们的产品可能达不到新国标。
整车企业方面,东风汽车表示,目前其整车产品搭载的电池符合新国标的要求;长安汽车表示,目前其整车产品搭载的电池符合新国标的要求;零跑汽车表示,目前其整车产品搭载的电池符合或部分已符合新国标的要求。
东风汽车称,新标准在技术要求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它要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构建起核心的安全壁垒。东风汽车自主研发的马赫动力电池技术及产品,凭借“超高安全冗余”的设计,保障了电池的安全。并且,该技术及产品已经全面达到并远远超过了新国标中“不起火、不爆炸”的强制性要求。
长安汽车称,因其是新国标的制定参与方,所以其动力电池产品都能符合新国标。比如在热安全方面,长安汽车的电芯运用了本征安全以及疏堵结合等多种安全防护技术,从而使电池不会起火、不会爆炸;其具备多重报警冗余设计,能够及时发出热失控警报;还有烟气流道定向排烟技术,能让烟气在 5 分钟内不侵入乘员舱,以此保障座舱内人员的安全。
零跑汽车称,当前零跑汽车的电池全都符合 2020 版的国标要求。零跑汽车会依据新国标要求,在新国标推行的那个节点完成技术的更新换代。
不少企业对达到“史上最严”新国标的要求持乐观态度。然而,达到新国标后,是否就能够杜绝新能源汽车自然、起火事故的发生呢?2020 年版动力电池国标要求“提前 5 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在现实的新能源汽车自燃、起火事故案例里,一些车辆几乎在瞬间就起火了。
周迪称,在实际使用车辆时,车辆会遭遇各式各样不同的环境与情况。这些环境和情况有可能超出了国标所规定的范围。所以,即便车辆达到了国标,从理论上来说不应该出现事故,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张爱东称,动力电池新国标加严的部分处于电池内部。具体而言,就是当电池包的电芯出现热失控情况后,电池包层面会有相应反应。不过,这与真实的工况存在一定差异。因为很多车辆在遭遇碰撞后,电池包会受到外部冲击,或者由于车辆其他部分燃烧而对电池包产生影响。
王帅国
汽车与出行新闻中心的记者关注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会对产业转型以及车企的动向等进行报道,他们对造车新势力和国内品牌的关注比较多,并且在现场采访等报道方面很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