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李静 “这里有优秀的人才,综合人才成本比国内同等学历、同等经验的人才便宜很多;有适宜的研发环境、先进的技术配套企业,以奥迪、宝马生产为中心。在基地,我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为研发创造条件和技术支持;最重要的是,这里提供的银行金融支持和各种配套服务对我们中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ZD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周强感叹道。
周强的公司是一家标准的德国中小企业。每两个月,他就会从德国飞往中国。他是名副其实的“天上飞人”。
周强的公司几年前就开始为汽车客户提供一些测试、开发、项目管理等简单的研发服务。现已发展到在全球拥有近300名员工,在德国因戈尔施塔特、北京、上海等地设有办事处。有办公室。
穿梭于中德之间,像周强这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例外。
5月16日,在萨克森-安哈尔特州一座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工厂车间里,几名工人在各种机器之间来回穿梭,他们记录着每件产品的细节。
这是一家制造加工可实现特殊、复杂建筑工程的轻质超强钢结构产品的中小企业。刚成立时,公司只有20名员工。 2014年昆明钢结构公司,该公司与中国昆明一家钢结构生产加工公司合资成立。其中,德方持股30%;中方持股60%;另一家财务咨询公司持有10%的股份。德方主要负责总体方案的设计和中方员工的技术培训,中方负责产品的生产加工。如今,这家公司乘着“一带一路”的浪潮,实现铁海联运,拿下了巴基斯坦迄今为止最大的水泥厂、德国梦想之地等一系列项目。
在巴基斯坦项目中,德方主要提供原始设计,中方进行最终设计和产品制造。产品装进集装箱,从昆明通过货运班列运往广州黄埔新港,再经海运至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全程14250公里。 “这条铁海联运线路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是昆明至南亚的新线路,比传统汽车运输线路节省了10天左右的时间,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 ”。该公司总经理马泰斯·加伯说道。
马泰斯·加伯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之所以与中国合作,是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与德国相当,但价格却便宜得多。他认为,欧洲钢结构建筑市场已趋饱和,“一带一路”倡议为此类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他期待与中国合作伙伴合作,共同把第三方市场的蛋糕做大。
将德国技术与中国的资源、劳动力成本等优势相结合,这些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正在以更加开放、高速的方式快速发展。
为什么是德国?
在众多优势中,德国的人才、技术、创新和研发环境无疑是吸引大量中国企业赴德投资的重要原因。
事实也是如此。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目前就业人数超过4000万。这是欧洲最大的人才供给市场,80%以上的劳动人口接受过职业培训或拥有大学学位。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拥有8800所职业学校和近140万名培训师。
据Eruostatde统计,德国学生学习数学、信息学和工程科学等自然科学专业的比例达到36%,是欧盟国家中最高的。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德国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的博士比例也最高。
米晨曦曾任沉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教师。去年,他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来到德国亥姆霍兹环境中心进行为期14个月的交流访问。该项目的主要方向是利用各种数据来研究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湖泊的影响。
米晨曦形容这里是读书人的天堂。他坦言,自己之所以从中国千里迢迢来到德国交流,不仅是因为这里有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掌握最新技术,还因为这里的监测手段和监测设备确实比德国先进很多。那些在中国的。
他以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例。德国一年基本上可以为他的研究提供4万多个数据样本。但由于监测设备的精度和准确度,这个数据国内很难比拟。 “所以,在监测技术、监测设备、监测方法等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向德国学习的地方。”米晨曦说道。 “欧洲有大量优质的研究机构,相互之间会有很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比如去西班牙、英国无论是距离还是去中国都比国内容易得多。”提供的机会。”米晨曦补充道。
一流的教育体系,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学习氛围、研究环境以及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精神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这种人才的“蓄水池效应”,吸引了大量初创企业选择在这里创业。
太库全球CEO黄海燕感慨:“我很幸运,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在这里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黄海燕创办的孵化中心位于欧洲著名创业中心柏林,创新氛围浓厚。一批围绕人工智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的初创企业聚集于此。
谈及选择德国的原因,她说:“我选择这里是因为我对德国有信心。吸引我的是它的工业。这里创新氛围浓厚,这与我们专注的领域也非常吻合。” ”
她认为,每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建立专业产业,建立以大学、科研院所、中小企业、资金、人才等主导产业为基础的创新生态系统。这样的地区创业环境将会非常好。柏林,或者整个德国,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与当地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有良好的沟通。还将设立一些孵化体系来服务这些初创企业,帮助它们整合资源、沟通服务。
近年来,德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黄海燕认为,这是因为这里良好的创业环境。 “除了活跃的企业和丰富的创意人才外,德国政府也愿意支持企业创业,并计划进一步扩大对德国初创企业的融资。”
德国政府将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共同设立科技增长基金(Tech Growth Fund)。该基金将帮助创新型企业更快成长。受资助的公司在成长阶段从基金中获得所谓的风险债务。初创企业首先从风险投资者那里获得风险投资,然后当它们成长到一定规模时,银行也会对其感兴趣。德国目前发展薄弱的所谓“风险债务市场”是风险资本市场和银行市场之间的纽带。为此,联邦政府希望引入新资本。其目标是在几年内动员数十亿欧元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以便快速增长的创新企业在其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足够的资本。
2017年初,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将计划通过ERP基金投资项目(欧洲复苏计划)共同为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债务基金提供资金。德国复兴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从事创新研发的初创企业数量比前年增长了6%。尤其积极的是,创新型企业未来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加速!
德国联邦贸易投资署发布的2017年德国外商投资报告显示,德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尽管与去年相比,第一名被英国占据,但毫无疑问,中国企业的投资项目数量仍位居前列。
中国在德投资项目数量为218个,投资项目的主要行业为商业服务和金融服务,占比17%;电子和半导体行业15%;消费品和食品占 14%。中国企业投资的业务范围高达54%为销售和营销支持; 15%用于制造和研发;商业服务业占 11%。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及半导体行业比重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制造和研发部门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德国联邦贸易投资署专家托马斯·博佐扬表示,“中国一直是德国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国。近五年来,中国和美国交替成为德国投资最多的国家”。德国巨大的市场、良好的研发环境和‘德国制造’品牌是吸引中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原因。”
人才、技术、研发环境,为这个大洋彼岸的欧洲老牌强国的持续繁荣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这些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积累了足够的技术能量后,可能会选择将场景研发放在中国昆明钢结构公司,或者与中国企业合作,进入更大的中国市场。
周强见证了这一变化的开始。在他看来,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任何基于场景、基于数据的研发都可以在这里快速应用。德国在这方面与中国有很大不同。 “以手机APP为例,在德国,还有很多人使用老款的诺基亚,他们更喜欢用手机打电话,他们不喜欢也不愿意使用这些软件。但中国而这一波移动互联网浪潮、移动支付、各类餐饮、打车应用,中国在这些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为此,周强将车载控制器、总线协议等基础研发放在了德国;中国北京的数字场景研发;以及中国上海的自动驾驶研发。 “这是根据不同市场特点、考虑就业效率的不同选择。”周强说道。
黄海燕认为,德国的基础研究非常强,自身的开发领域也非常强大。德国工业化很强,技术可以直接进入产品,因此可以占据很大的市场。但如果德国企业需要进入中国这样巨大的新兴市场,其发展方式就需要转型。
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两国投资不顺利。黄海燕的建议是,“因为中国当地的政策规范、工业化基础等条件与德国不一样。因此,它需要一批投资服务机构来帮助其了解中国市场,熟悉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