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津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2021 届是他的毕业届别。2019 年他荣获“上海青年五四奖章”,2020 年他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在今年毕业的时候,他坚决地选择前往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他要在那里从事技术研发以及一线项目的生产管理工作。一线施工生产的环境十分艰苦,重大工程项目的责任非常重大,这让不少博士都感到害怕而不敢前行。张文津对此感到快乐:“土木工程学科的落脚点应该回归到工程实践中。一线项目生产钢结构安全生产管理论文,正是我能够应用知识、贡献知识以及服务社会的最佳途径。”
张文津的导师是李国强教授,他来自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安全生产管理论文,是著名的钢结构抗震抗火专家。2018 年初,他的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图说:今年 7 月,李国强教授在队伍前排中间位置。他带领着团队前往南通,进行产学研合作交流。受访者提供的图片与该情况相同(以下情况均同)。
心系“育人育才”,倾情培养土木工程国之栋梁
2014 年,一位中国年轻人获得了一项国际大奖。这位年轻人是张超,他是由李国强教授指导的博士。张超荣获了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最佳博士学位论文“杰出研究奖”。
如今张超已归国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对导师的敬佩和感恩之情十分明显。他表示:“我要像李老师当年那样,用心去培养和指导我的学生。”
这是团队里的老师们都共同秉持的作为老师的信念。
大组会通常在晚上 7 点半开始。有好几次,李国强教授带着大行李包,迅速赶来组会现场。他刚从出差地回到上海,直接从机场打车赶到学校。他始终将学生的事情置于首位。
李国强教授时常告诫我们这些博士生,期望博士论文能够切实解决工程当中棘手的难题。因为工程问题与人身安全相关联,所以他要求我们做研究时必须严谨认真,对待自己的成果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孙飞飞教授因为长期用眼过度,在几年前接受了左眼眼部的手术治疗。在术后恢复的这段时间里,他一直都在惦记着我们学生课题的进展情况,还安排同学轮流到他家里去讨论问题,使得他的家变成了办公室。
多高层钢结构及钢结构抗火研究室位于土木大楼 5 楼。老师们的办公室常常亮着灯到很晚。学生时常有机会在晚上与老师们一同探讨学术问题。
图说:李国强教授位于右侧第一位,他正与团队的师生一同讨论并分析钢结构的火灾事故。
团队老师们是我国土木工程钢结构领域的先锋。他们始终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致力于为国培育专业栋梁之才。团队中的教授和副教授长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还担任班主任和本科生指导教师。他们每年都坚持带教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并且乐在其中,不知疲倦。这学期,李国强教授承担着两门本科生课程,分别是“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和“建筑抗爆设计”。同时,他还承担着两门研究生课程,分别是“高等钢结构”和“高层建筑结构”。
图说:李国强教授(右二)在指导解决实验难题
牢记“国家使命”,面向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开展创新研究
平时可承载,地震发生时能消耗地震能量,以达到减震目的。这是团队出品的具备双功能的钢支撑、钢板墙和钢连梁。团队领衔完成的这些具有“消能+承载”双功能的金属关键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成果,于 2017 年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李国强教授谈及当年项目研发的初衷时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打破国外同类技术在我国的垄断局面。同时,我们还努力争取让相关性能指标比国外的更优异。
团队进行了自主再创新。如今,相关技术被我国 9 部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所采纳。这些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外 500 多项重要新建和改造加固工程,其中包括天津 117 大厦、国家会展中心等。这使得我国金属消能减震产品占建筑减震市场的比例从 2008 年的 7.5%增长到 2015 年的 75.15%。并且,多项技术性能指标创世界第一。
图说:李国强教授(左一)等团队老师关心指导学生科研进展
科教报国,强国是目标。团队一直将科技创新服务于国家重大建设需求作为自身的使命,这是团队一直恪守的信念。
在钢框架里添加一个混凝土核心筒,这种抗震结构体系如今在高层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它比纯钢体系能减少用钢量,还能节省建设成本,更加经济。但在 20 多年前,国际上不认可这种结构用于地震区的高层建筑,觉得钢框架与混凝土核心筒不能协同抗震。团队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他们针对该结构体系的抗震方面进行科技攻关,使混凝土核心筒的延展性得到增强,把钢框架与混凝土核心筒的连接设计问题给解决了,让两者能够协同抗震。之后,团队又编制了相关的规范,并且在上海建成了国内外首个示范工程。这种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如今已被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它在国内得到了推广应用,同时也被用于国外的地震区。
钢结构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于是钢结构在火灾情况下的安全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为在高温环境下,钢材的强度和刚度会急剧下降,所以很容易受到火灾的破坏。上世纪 80 年代末,李国强就察觉到了这一问题。他率先在国内展开了系统的钢结构防火研究。他创建了我国钢结构抗火安全评估理论与防火设计方法。他在国内外率先解决了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定量评定的问题。他主持编制了多部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他解决了传统钢结构设计方法不考虑实际火灾升温、结构受力水平、构件截面特性影响的重大不足。他也解决了传统钢结构设计方法在安全性、经济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他引领了我国结构防火技术的创新发展。
图说:李国强教授团队开展钢结构创新体系工程可行性检验实验
坚持“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支富有情怀和战斗力的优秀团队
团队中的年轻教师王彦博曾多次和李国强教授一起乘坐飞机前往外地进行学术交流。他印象深刻的是,在飞机上的那几个小时,李老师都在给学生看论文。正因如此,李老师还多次把眼镜忘在了飞机上。
几位老师都提到了 3 年前的一幕情景,至今仍感佩不已。那是在 2018 年 8 月,李国强教授在医院进行一个头颈部手术。手术过后的第二天,头部缠着纱布的李老师坐在病床边,一边挂着吊针,一边拿着红笔给学生修改论文。出院后的第二天,他出现在了研究室的讨论会上。有照片把那令人难忘的时刻定格了下来。
图说:李国强教授术后第二天给学生修改论文
学可为人师,行能为世范。榜样具有最强大的引领作用。在李国强教授的引领下,团队中的孙飞飞、楼国彪、陈素文、蒋首超等年轻老师在学术之路上奋力前行,且在钢结构研究领域都有各自的成就。在李国强教授领衔完成的诸多重大成果里,都蕴含着团队成员的智慧与心血。还获得了 3 项国家科技奖二等奖、12 项省部科技奖一等奖以及 9 项省部科技奖二等奖。
孙飞飞教授表示:我们会持续秉持科创国家队的定位。我们会主动去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会加强对学科基础前沿的探索。我们会加强科研攻关。我们要为锻造和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服务。我们要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