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科技集团西北永新涂料有限公司涂层新材料研究设计院的副院长肖菲介绍了涂料的优势。(资料图)受访者提供了相关图片。
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做好“一桶漆”的研发。这些研发产品已经被涂装在南京长江大桥上,也涂装在“神舟六号”飞船上,还涂装在西气东输管道上,以及风电塔架和采油炼油基地等重点工程上。近日,甘肃科技集团西北永新涂料有限公司涂层新材料研究设计院的副院长肖菲在接受采访时谈及涂料,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
扎根国企
山东的“80 后”肖菲,2011 年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她选择到西北永新,是因为在择业前做了很多功课。她了解到西北永新是一家始建于 1965 年的原国家化工部重点涂料企业,并且曾经一度发展成为涂料业界的冠军和样板企业。企业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它更侧重于人才的培养以及技术的创新。正是这种“企业精神”,使得她决定与企业一同成长,她沿着先辈建设“三线”所留下的足迹兰州钢结构防腐公司,成为了新一代的“西北”人。
肖菲入职的时候,国内水性工业涂料正处于发展的起步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低碳生活这些理念,成为了原材料商、涂料企业和下游客户的共识,也成为了他们的新选择。然而,成熟、丰富、稳定的原材料、产品及客户应用体系还在构建的初期阶段。西北永新虽然有一定的积累,但仍然需要构建和完善产品体系,并且积累客户经验。
西北永新为了拥有核心竞争力,抽调了技术骨干并成立了攻关小组。这个小组专门开发系列高性能水性工业涂料,涵盖从成膜物质研究开始,到配方设计、工艺创新、设备匹配以及客户应用等全产品链的开发。通过加速产品变革来满足市场需求,并且精准地抓住了产品结构升级转化的关键时期。肖菲担任了这一工作的负责人。
传承工匠精神
肖菲觉得,和校内的科研工作相比,现在她更侧重于成果的转化。这份工作不但让她有了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让她学会了无私地传承涂料人的工业精神。
图展示的是肖菲(位于前一位置)在带领团队进行水性涂料的研发工作。(此为资料图)由受访者提供。
涂料属于配方产品,然而即便使用相同的原料和配方,所制作出来的产品依然会有显著的差异。研发水性涂料这一过程,只有历经无数次的试验失败以及不断地重复和改进,才能够换取到可靠且稳定的产品。在实验室里,工作既忙碌又充满重复性,她带领着团队常年在实验室中穿梭,与排列得井井有条的黏度计、分散机以及各式各样的瓶罐进行了无数次的“亲密接触”。肖菲坦言,她的手机一直处于 24 小时开机的状态。
付出是会有回报的。在经过了不懈的努力之后,于 2014 年,甘肃科技集团西北永新的水性工业涂料创新平台获得了批准,成为了甘肃省水性工业涂料工程研究中心。肖菲和创新团队借助这个平台,先后完成了 20 余项科研项目。他们开发出了性能优良、工艺稳定且客户认可的水性工业涂料产品。其中有多项成果经过了新产品新技术成果鉴定,其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到 2015 年兰州钢结构防腐公司,他们基本构建起了水性工业涂料产品的技术储备和产品体系。近三年来,该产品的销量每年都保持着 50%以上的增幅。
肖菲说,产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经过精心培育后,它成熟且可靠地投放市场。当它被接纳和认可时,家长们就会感到非常欣慰。
有一次,有人夸赞陇星散热器(暖气片)质量好。肖菲得知,该暖气片的内防腐使用的是西北永新研制的水性工业涂料,于是她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肖菲回顾了已走过的职业生涯,她称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也遭遇了挫折,不过幸运的是,她收获满满。
突破技术壁垒
甘肃科技集团西北永新的总经理文立新表示,该公司的新风电涂料问世了,这打破了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格局。随着风电涂料进行产业化开发以及应用推广,国外品牌风电涂料产品持续大幅度降价,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享受到了国产化涂料推出后所带来的成本下降的联动效益。
在研发国产风电涂料的过程中,为了获取关于西北风场风沙侵蚀的规律以及西南沿海风场环境特点的资料,西北永新技术团队选取了典型地区进行挂板试验。他们在不同的区域和方位奔波,四处考察。每隔一个月,就会前往现场进行观察和测量,并且要在四五十米高的铁塔上爬上爬下一整天。
为了高效快速地检测出涂层的抗风沙性,团队人员依据前期对风沙侵蚀规律的研究,进行了分工协作。他们制作了检测仪器,模拟风沙侵蚀规律,在最短时间内检测出涂层的耐风蚀性。并且,在进行了上百次风沙破坏性模拟试验和现场验证之后,终于通过了“新型风电涂料”成果鉴定。该成果应用在酒泉玉门“陆上三峡”风电基地的项目中,已经有 22 年,超过了 15 年的设计要求,有力地支持了风电产业的发展。
风电等新能源涂料,在近些年取得了 2 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文立新表示,永新风电涂料不但在三北寒旱地区得到广泛应用,而且成功地推向了西南、中南、华东、东北等区域,当下正在向海上风电领域进军。这主要是因为多年来永新培育出了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具备了过硬的创新能力。永新风电涂料能够克服风电设备外资涂料品牌在中国的“水土不服”问题,一定可以给甘肃乃至全国的风电设备披上更加亮丽且可靠的国产“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