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产业链整合方面要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
**一、行业现状与核心挑战**
1. **市场需求波动**
传统房地产的增速呈现放缓的态势。然而,新能源基建方面,像光伏支架以及储能电站等的需求在上升。同时,工业厂房的需求也在上升,还有公共建筑,像机场以及体育场馆等的需求也在上升。
竞争在加剧。中小企业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并且通过低价竞争的方式来压缩利润空间,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降至 5%-8%。
2. **技术瓶颈**
高端产品需要依赖进口旧钢构厂房回收,例如高性能防火涂层以及智能温控系统等。同时,中低端产品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
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率不足,设计施工协同效率低。
3. **环保压力**
双碳政策之下,传统镀锌钢板的碳排放处于较高水平。因此,需要朝着绿色材料的方向进行转型,比如可以采用再生钢,也可以使用铝镁锰合金。
**二、突围路径:四大战略方向**
**1. 技术创新:从“制造”到“智造”**
- **材料升级**:
研发轻量化的材料,如钛锌板,用以替代传统彩钢板;研发耐腐蚀的材料,如复合夹芯板,来替代传统彩钢板。
开发光伏一体化围护系统(BIPV),将太阳能发电功能与之相结合。
- **工艺优化**:
引入激光切割以及机器人焊接等自动化产线,这样能够降低人工成本,并且可以节省 20%以上。
- 推广数字化设计平台,与设计院合作实现BIM全流程协同。
- **智能化功能**:
集成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实时对结构健康进行监测,例如监测应力情况以及发出渗漏预警。
**2. 市场拓展:聚焦增量赛道**
- **新能源基建**:
切入光伏电站的围护系统,该系统 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 120 亿美元,同时提供抗风抗震的定制化方案。
- 配套储能集装箱外壳,满足防火、隔热高标准。
- **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
参与老旧厂房的改造,此项政策会给予 30%至 50%的补贴,同时提供快速装配式的围护方案。
- 开发低成本、易安装的农村冷链仓储围护系统。
- **海外市场**:
瞄准东南亚,特别是印尼新首都建设这个新兴市场,以及瞄准中东旧钢构厂房回收,特别是沙特 NEOM 新城这个新兴市场,输出“设计+制造+施工”全包模式。
通过了欧盟的 CE 认证,也通过了美国的 FM 认证,从而进军了高端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能够获得高达 30%的溢价。
**3. 产业链整合:构建生态闭环**
- **上游延伸**:
与钢厂进行合作,以开发定制化的钢材,其中包括高强耐候钢等。通过这样的合作,能够锁定原材料的成本。
- **下游服务增值**:
提供设计咨询服务,提供安装调试服务,提供维护回收服务,这些服务属于全生命周期服务范畴,并且毛利率提升到了 15%到 20%之间。
- **跨界联盟**:
联合光伏企业,像隆基、晶科等,参与 EPC 项目竞标;工程总包方,如中建科工等,也参与 EPC 项目竞标。
**4. 绿色转型:抢占政策红利**
- **零碳工厂认证**:
采用绿电,也就是利用光伏屋顶,同时运用余热回收技术,这样就能满足出口欧盟的碳关税(CBAM)的要求。
- **循环经济模式**:
建立旧板的回收体系,使其再生利用率能够达到 90%以上,这样就能降低原材料成本 10%-15%。
- **绿色金融支持**:
申请碳中和专项贷款,该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低 1 到 2 个百分点,可用于技术改造。
**三、落地策略:三步走行动计划**
1. **短期(1年内):夯实技术基础**
投入营收的 5%用来进行研发工作,并且和高校一起共建实验室,其中包括与清华钢结构中心共建。
- 试点2-3个BIPV项目,申请专利布局。
2. **中期(2-3年):突破重点市场**
- 在东南亚设立装配基地(如越南),降低关税和物流成本。
- 签约5家以上头部EPC企业,成为战略供应商。
3. **长期(5年):打造行业标杆**
- 主导或参与编制国家标准(如《智能围护系统技术规范》)。
- 培育自主高端品牌,毛利率提升至25%以上。
**四、风险预警与应对**
- **原材料波动**:通过期货套保、长协合同锁定价格。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核心工艺申请为国防专利,以此避免技术泄密。
- **地缘政治**:分散市场布局,避免单一区域依赖。
### **五、成功案例参考**
精工钢构通过 BIPV 产品进入到了光伏领域,在 2023 年,其订单呈现出 40%的增长态势。
东南网架与华为进行了联合开发智能围护系统的工作,并且成功中标了杭州亚运场馆项目。
美国 Nucor 公司采取垂直整合的方式,即包括炼钢和加工,其毛利率在常年时间里都超过了 20%。
**结论**
中国钢结构围护系统企业有其出路,即“技术高端化、市场多元化、服务一体化、生产绿色化”。企业聚焦新能源与海外增量市场,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响应双碳政策,就能摆脱低端竞争,实现附加值的跃升。在未来 5 年,头部企业有望凭借技术壁垒和政策红利,占据 30%以上的高端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