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钢结构 宋代桥梁建设与经济发展:揭秘宋代经济繁荣与桥梁创新的历史真相

   日期:2025-02-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33    
核心提示:宋代的木石梁桥有其自己的特点。从记录上看,有根据的闽浙主要宋代木伸臂梁有12座,其中,年代较早的是宋乾道初(约1165)的福建建瓯平政桥,即便不一定是最早的一座,但从此木伸臂梁由山区走向平原可为佐证。

长期以来,学界对宋朝的印象大致为经济政治方面“积贫积弱”,思想文化方面“造级之世”,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宋代的地盘相较于唐代要小一些,然而其经济却比唐代更为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要高。在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主要是在宋代出现的,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宋朝都不能说是贫的,甚至还稍微富裕一些。大量的桥梁纷纷涌现出来,在传世珍品中留存的桥梁数量是最多的。

有宋一代,包含北宋 168 年和南宋 153 年,总共统治约 300 多年。宋代继承前代,开启了桥梁大规模建造的时期,并且在这方面有所创新。宋代的木石梁桥具有自身的特点。从一些已消失的古桥可以从古画中略知一二。宋代吴江垂虹桥是一座木桥。北宋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中部有亭的长桥,经过考证,和文字相对照,好像就是这座桥,确实是“千步修梁”,覆盖在太湖的“万顷玻璨”之上。“倒影青奁”,形成了“风雨三江合,梯航百粤趋,封田连沮洳,鲛室乱鱼凫”的景象,在宋朝时吴人以此为荣耀。范成大在四川做官,感叹蜀地的桥不如垂虹。

图1-1-7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1-1-8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手绘局部)

北宋徽宗朝画院的张择端在绘汴京清明池的《龙舟竞渡图》中画了一座骆驰虹木梁柱桥,这座桥的长度不算长,然而它的造型直接追随着汉唐时期的风格。现代有学者提出,此画是《清明上河图》卷后面所遗失的那一部分。

图1-1-9北宋·张择端《龙舟竟渡图》

宋代木工技术非常卓越,在天下独树一帜。飞檐向外伸展得很远,斗拱粗壮有力。木梁长桥大多建造了桥屋,在浙江、福建地区比较多,湖南、湖北地区次之。秦汉时期的复道,已经出现在普通百姓使用的道桥上。宋朝将东晋时期起源于山区的木伸臂梁——河历,从单跨变成了多跨,从单伸臂变成了双伸臂,不断地增加桥的长度和跨度。从记录来看,有依据的闽浙主要宋代木伸臂梁有 12 座。其中,年代比较早的是宋乾道初(约 1165 年)的福建建瓯平政桥。虽然不一定是最早的那一座,但从这座桥可以看出,木伸臂梁从此由山区走向了平原,这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石桥发展态势良好,福建修建了众多石梁石墩桥。南宋庆元四年(公元 1198 年),漳州在一年内建造了 35 座桥。《泉州府志》〖13〗记载宋代的桥有 110 座之多,起始于宋太祖建隆年间(公元 960 年——963 年),截止于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 年),其中大部分是在公元 11 世纪和 12 世纪建造的。

最著名的是福建泉州万安桥,它建于皇祐五年(1054)至嘉祜四年(1059);最长的是泉州安平桥,建于绍兴八年(1138)至绍兴二十一年(1151),长达五里。石工最巨大的是漳州虎渡桥,其石梁重达 200 吨,有 45 根之多。因为是石桥,至今仍存在(或部分留存),并且得到了复原保护。只遗憾虎渡桥破坏严重,不在此列。福建石梁墩桥构造较为简单。它是一项“万指琢山”“精卫填海”般浩大的工程。大部分石梁墩桥跨过较浅的河道入海口,在沙层深厚的地方,有的用抛石的方法,有的用睡木扩大基础来建成。并且还开创了“种蛎于础以为固”这种以海生介类胶结基石的方法,为桥梁史上增添了新奇的一页。

宋代石拱桥较为普及。有宋·政和四年(1114 年)宋升命董士勉所建造的洛阳洛水天津桥,这是长大的石拱联拱桥。还有在宋、金对峙时期,金明昌三年(也就是南宋绍熙三年,1192 年)所修建的北京卢沟桥,它铁石并用庆元钢结构,非常坚实,到现在已经 800 多年了却依然完好无损。在敞肩圆弧拱桥方面庆元钢结构,有从金大定五年(1165 年)到明昌二年(1192 年)这段时间建成的桥梁,也就是在南宋乾道元年至绍熙二年期间建成的山西晋城景德桥等。

宋时首次出现了新颖的木拱桥,近代学者唐寰澄是研究该桥的第一人,依据文献记载给它取名为“贯木拱”。贯木拱最早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宋代汴京虹桥上出现。它是通过贯插众多木头形成拱且没有柱子,能够一次性跨过河流,从而避免船只撞击。在世界桥梁史上只有中国有这种桥。野史记载这种桥的发明,是在宋明道中(1032 - 1033 年)夏竦镇守青州(今山东益都)的时候,由“牢城废(残疾人)卒”所创造。《宋史·明记》记载这种桥是在宋皇祐元年(1049 年)陈希亮在宿州(今安徽宿县)所创造。唐寰澄著书的时候曾前往这两处去寻根,然而都没有发现新的记载和实物,并且就连汴桥也早已没有了痕迹。起初主要依据野史所记载的内容。之后仔细研读了正史,对于青州的说法,在时间方面也产生了疑问和困惑。于是便以正史为标准。南宋把都城建在临安,在经济建设上偏向东南地区,贯木拱的技术就向南传播、进行改进,并且在如今的闽、浙山区得以建造。

图1-1-10北宋·张择瑞《清明上河图》汴水虹桥

从全国各地收集现存木拱桥结构,对这些结构一一进行分析。由此可见木拱的演进过程以及完整的变化系统,同时还能发现它与中国石拱桥的演进存在横向联系,这是很有趣的资料。关于这些事情的详细内容可见唐寰澄《中国木拱桥》一书。

汴水虹桥和闽浙木拱桥,究竟是叫“贯木拱桥”准确,还是叫“编木拱桥”准确,在三代古桥研究学者中引发了一番学术争论。其中,第一代古桥研究学者是唐寰澄,第二代是南京大学建筑历史教授赵辰,第三代是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历史副教授刘妍。

唐寰澄命名:

唐寰澄依据宋·王闢之所撰《渑水燕谈录·卷八·事誌》,这部书作于绍圣二年(1095)。其中记载道,青州城的西南全是山,中间贯穿洋水,把城分为两座。先前,横跨水面种植柱子作为桥梁,每当到了六七月间,山水急剧上涨,水与柱子相争斗,常常导致桥梁毁坏,这让州里成为了祸患。明道年间,夏英公担任青州太守,想要有办法来捍卫青州。恰逢得到一个牢城营中被废弃的士卒,他很有智慧和想法,用磊砌巨石来加固岸边,找来几十根大木相互贯穿,架成了一座没有柱子的飞桥。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这座桥都没有损坏。庆历年间,陈希亮担任宿州太守,因为汴河上的桥经常损坏,常常导致官船受损、伤害人命,于是命令按照青州所造飞桥的方法来建造。到现在沿着汴河两岸都有飞桥,给往来的人们带来了便利,民间称之为虹桥。

取“大木数十相贯”来命名汴水虹桥为“贯木拱桥”,有理有据。

赵辰、刘妍命名: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二册·方域十三·桥梁》〖15〗记载,在清嘉庆年间,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相关内容。其中提到天禧元年(1017)正月,停止修建汴河无脚桥。起初,内殿承制魏化基进言,汴水湍急激荡,常因桥柱损坏船只,于是他献上此桥的木式,用编木制成,用钉子贯穿其中。朝廷下诏让魏化基与八作司负责营造,到这时三司估量所废弃的工程超过原来的三倍,于是请求停止修建。

用“编木为之”来给汴水虹桥起名为“编木拱桥”,这是有道理且有依据的。并且认为“编木”当中包含了“贯木”。

让我们接着来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16〗对“贯”是怎样定义的,以及对“编”是怎样定义的。

贯(貫)﹝毌﹞guàn:

钱的穿绳。《史记·平准书》提及:“京师的钱累积达巨万之数,穿钱的绳子都朽坏了却无法计数。”《后汉书·翟酺传》也有记载:“到了仓中的谷物腐烂得不能吃,穿钱的绳子朽坏了也无法计数。”这里的“贯”指穿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贯,如《魏书·徐謇传》载:“赐予食邑五百户,赏赐钱一万贯。”“贯”还可指穿成串的东西,像《北史·赵柔传》中说:“曾经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一串金珠。”

穿连: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擥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蘂。”《史记·乐书》提到“累累乎殷如贯珠。”射中且穿透:《诗经·齐风猗嗟》中有“舞则造兮,射则贯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贯通的意思是通晓。在《战国策·楚策四》中提到“祸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这里的“贯”就是贯通的意思。《后汉书·张衡传》记载“遂通五经,贯六艺”,同样表达了通晓五经六艺的意思。

条理方面,《荀子·天论》提到:“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汉书•董仲舒传》也记载:“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

事例即常例。《论语·先进》中说:“仍旧贯,如之何?”这里的“仍”意思是沿袭。《吕氏春秋·过理》记载:“亡国之主一贯,天时虽然不同,事情虽然有差异,但是导致灭亡相同的原因,是快乐不得当。”

⑥服事,侍奉。《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⑦“惯”,即习惯之意。后来写作“惯”。《孟子·滕文公下》中说:“我不习惯于与小人同乘,请求告辞。”《论衡·定贤》里提到:“习惯于世俗的人,就会认为礼是不对的。”同时,“贯”还有熟习、熟练的意思,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就好比田猎,射箭驾车熟练了就能捕获禽兽。”

籍贯指的是出生地或者世代居住的地方。例如李隆基在《放还老病军土诏》中说:“诸军行人都远离了自己的乡贯,奔赴那边疆之地。”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诗中写道:“老翁说自己的贯属是新丰县,出生在圣明的时代,没有经历过征战。”

古国名,其位置在现今的山东曹县南。《礼记·明堂位》中记载:“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这些都是天子的器物。”

⑩通“弯”(wān)。见“贯弓”。

编(編)biān:

古代用于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史记·孔子世家》提到:“读《易》,韦编三绝。”它可以指引书或书的一部分。像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王安石在《送石赓归宁》诗里也有:“开编喜有得,一读瘳沉疴。”另外,它还是一个量词,《汉书·张良传》记载:“出一编书,曰:‘读是则为王者师。”杨万里在《唐李推官披沙集序》中提到:在金陵,他晚年结识了李兼孟达。他们拿出了一卷唐人诗,这卷诗原来是其八世祖推官公的《披沙集》。

按次序进行排列。《战国策·楚策一》里提到:“我进入(朝廷)就铺设席子,离开(朝廷)就陪坐在车上。”

编联这件事,《汉书·路温舒传》中有记载:“温舒选取沼泽中的蒲草,把它截断当作木简,用这些编起来用于书写书籍。”

编写方面,《庄子·大宗师》记载:孔子听闻此事后,派遣子贡前往侍奉并处理相关事务。有的人在编排乐曲,有的人在弹奏琴音,彼此应和着歌唱。《韩非子·难三》提到:法是编写在图籍之中,设置在官府里,并且向百姓公布的东西。

编织就是编结。在《荀子·劝学》中提到:用羽毛做成巢,然后用头发把它编结起来,再系在芦苇的嫩条上。

⑥编人户籍。《荀子·儒效》:“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

⑦通“辫”(biàn)。见“编发”。

从上述内容能够看出,实际上并不存在“编”能够包含“贯”的意思。在贯木拱桥中,拱骨与横梁存在相互叠加的情况,但并非重复叠加,也就是没有“编”这种情况,相对于各个独立的构建而言,都是一直“贯”到底的。

宋代在西南地区继续使用索桥。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始建于北宋淳化元年(990 年)的四川灌县都江堰评事桥。它是一座多孔连续并列的竹索桥。并且它是世界上第一座这种造型的桥梁。

宋时的浮桥建设数量也许比其他任何一朝都多。在宋开国之初,也就是北宋开宝七年(974 年),凭借樊若水在长江上建造的安徽当涂采石浮桥来进兵,最终消灭了南唐后主。

北宋时期,黄河上先后建造了保德浮桥(在咸平五年,即 1002 年)、安乡和永宁关浮桥(在熙宁六年,即 1073 年)、滑州浮桥(在元丰四年,即 1081 年)、大侄山浮桥(在政和五年,即 1115 年)等新的浮桥。浮桥本身有创造之举。例如,滑州浮桥通过脚船逐节升降路面,从而形成通航浮桥;广东惠州东新桥借助“机牙伸缩”的方式;浙江临海中津浮桥则采用柱、筏、楗来构成活动升降的引道,形成潮汐浮桥。

全国城镇的桥梁,在宋朝的时候大多先是建造浮桥,之后改成石桥。其中特别著名的是广东潮州的广济桥,这座桥从浮桥开始,逐步从岸边向河中进行改建,变成石桥。最后留下了中间那一段深水槽,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从而形成了一座独特的石桥和浮桥相结合的桥梁。

图1-1-11广东潮州古城图(清·湘子桥)

宋元之间发生争斗。在南宋咸淳十年(1274 年),元世祖从青山矶架设浮桥抵达鄂州(今武昌);到德祐元年(1275 年),元军又从湖口架设浮桥到达九江。接着挥师向东进军,攻破池州宋朝贾似道的横江战舰。随后占领江南,灭亡南宋,国家覆亡也是从浮桥开始的。这与汉朝兴起于栈道而灭亡于栈道的情况相似。桥梁本身是无知的,国家的兴亡在于人,使用手段人人都会,事情只是凑巧罢了。

桥梁管理遵循唐朝制度,“工部掌管天下的城郭、宫室、舟车、器械、符印、钱币、山泽、苑囿、河渠等方面的政务。……凡是道路和桥梁,都要按照时间进行修治。”关于其养护管理的费用,规定“凡是营建修缮每年计划所用的财物,要经过度支核算并购买所需的工料,然后由少府将作监进行装饰,检查并计算所用财物数量的多少。凡是各种工匠的劳作都有规定的期限,并且如果做得好或不好都有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五代会要》〖17〗有记载: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的八月,“依照仪制令规定:在道路街巷中,地位低的要避让地位高的,年少的要避让年长的,重量轻的要避让重量重的,离开的要避让到来的。如果有违反的人,就要按照违反敕令的罪名来惩处。”这是早期记录的交通法规,宋代对这一法规极为重视,大理寺正孔承恭向太宗上奏,请求在两京以及各州县的要道之处,刻写榜文公布赵光义亲笔书写的“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太宗准奏下诏:各处的集市都要刻下榜文。陕西略阳以及福建松溪都找到了这样的碑铭。“少要避让年长的人”,这是当今也应当遵守的公共道德。“要轻缓避让重物,要离去避让前来的事物”,当今的交通规则也对其进行了借鉴。《宋会要·方城》记载: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 年)诏令“在河北,这一年连续下雨损坏了道路,要在官路两旁挖掘,宽度为五尺,深度为七尺,以排泄积水”。这是在雨季采取的保护道路的措施。

可见,宋时的桥梁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在制度方面、经费方面以及技术方面,都有着清晰的条理。这也正是当时经济繁荣的一种体现。

作者简介

张方博士担任硕士生导师,是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分会理事会专家组的专家;他还是首批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同时是茅以升基金会古桥研究会的研究员;也是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决策咨询专家;并且是西南交通大学首批教学设计师;他荣获过国家教学成果奖以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书育人奖。长期从事的研究方向包括桥梁结构的检测、评估和加固,以及土木工程智能设计建造和健康监测。2013 年开始从事桥梁文化遗产的规划和保护方向的研究。目前已编撰了《中国桥梁史典》(川渝卷)(长江出版集团)等古桥研究和保护专著。

唐浩是唐寰澄的长子。1975 年,他参加了大桥工程局勘察设计处的工作。他是茅以升基金会古桥研究会的研究员,也是一名工程师。他毕业于广播电视大学 1979 级,还在 2002 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的 EMBA 课程。多年来,他一直协助父亲开展中国古桥的研究以及中国桥梁历史的研究。出版的著作包括《湖北古桥》;还有《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二·江桥古今》;以及《长江流域的舟船桥梁》;另外有《中国桥梁技术史·古代卷(二冊)》;也有《中西方石拱橋》;包含《中国知名科学家成就概览》(唐寰澄部分);还有《长江桥梁建设 70 年》。协助出版了唐寰澄的著作,其中有《桥梁漫笔》,还有《大家小书·世界桥梁趣谈》,以及《桥梁的故事》《桥之魅 - 如何欣赏一座桥》《唐寰澄文集(三册)》等。目前正在参与编著《中国桥梁史典》(二十四册)和《中国长江桥梁志》(三册)。

牟兆祥出生于 1986 年前后,他是男性,来自河北衡水。他是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主要的工作领域包括铁路桥梁设计以及古桥研究。他曾获得 1 项全国青年科技创新奖,4 项“海河杯”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奖,拥有 19 项获权专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 5 篇论文,参与编写了《中国铁路桥梁》,还在《中国古桥学》上发表了 3 篇古桥研究文章,他所撰写的《巨龙卧波国脉兴》被收录于《当惊世界殊》一书。

往期回顾: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