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2001年的事了(记不太清了,也懒得查以前的工作笔记)。改造某400万吨选煤厂,新建至主厂房的原煤带走廊。最后一段必须垂直跨越现有的 15 米。机加工车间跨度设计为40米跨度钢桁架带式走廊。
当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我第一次踏入建筑工地就是在这条带状走廊的下面。该机构当时设立的现场指挥部设在推土机房(现为舰队)。老主任带我参观了工地,在推土机房的小炉子上吃了午饭。
当年(1984年)年底,该矿正式投产!中央派王震来剪彩!后来我们建了选煤厂。今天我们回来装修建设,往事还历历在目!很感慨!
组织成立后,困难不小!
制作。钢桁架带廊道设计为异形钢杆,是由两根平行弦杆钢桁架焊接而成的空间钢结构。杆和角撑板可在工厂进行冲裁。
集合。现场机修车间与洁净煤仓之间仅有4米多的空间。在长度方向上,可以去除部分砖墙。
但钢桁架的拼焊位置与设计位置的中心距离接近10米。
吊装到位。钢桁架需要垂直吊装,经过机修车间,然后移动到钢桁架的设计位置。
吊装时,如果使用大型汽车吊,现场就没有垂直的卡车位置了!好在我对单位的施工设备比较了解,所以我就想出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垂直提升,越过机修车间的屋顶,到达座位高度,然后平移到座位位置,并固定到位!
一端竖立两根杆子,形成龙门杆,顶部有移动小车。一台慢速绞车负责提升,两台小绞车负责小车移动。
在主厂房一侧附近,安装有两台慢速绞车。其中一台首先负责垂直提升,然后两台绞车通过提升和松开的方式将钢桁架松开到位置。
为落实这一计划,召开了专题会议。会议除机构有关部门和施工公司主要负责人外,还特别邀请了施工队伍的班组长和主要工人。
到了吊装实施阶段,从吊装到钢桁架安放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安装成功了!非常顺利!
本钢桁架建成后,总结发表了一篇论文,发表在《钢结构》(国家一级)杂志上。那些年,发表文章是要花钱的。我的文章发出去了,一字不改就发表了,还给了我750元稿费!
总结一下。
一个好的方案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设备和工具钢结构安装论文,以及具有实际能力的团队来完成!
单位有两套杆子,一套是900,一套是1500!它们都是我在 70 年代末设计和制作的!至于绞车吊具等钢结构安装论文,都是可以的。没有汽车吊的时候,这些工具设备就是用来大规模吊装的!
具备这些是基本条件,还需要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计算,包括内力、节点、移动台车下的钢桁架、主厂房侧面框架柱上的挂点建筑物、钢丝绳滑轮、绞车和拖坑等,都必须计算。选择。
施工队伍和机组安装拥有专业的吊装队伍,一批能工巧匠的能力是公司的财富和力量!
从事测绘的单位有测绘学士学位!钢桁架就位后,距离框架柱和主体建筑不超过300米。在生产初期测量实际钢桁架牛腿间距时,给出了测量数据。看完后,我提出其中一个数据不好,需要换另一种测量方法重新测量。两次测量误差不应大于5mm。他很快又进行了第二次二次测量!你没有这样的高级工程师来检查细节。小错误,小事都可能造成损失,更何况是大事呢!
吊装施工时,安装公司的秘书是主厂房一侧两台绞车的主要操作者!虽然已经接近退休,但关键时刻他却站到了关键位置!
由于时代的限制,这些老同志文化程度较低。他们靠什么走上基层领导岗位?靠努力!靠技能!靠责任!靠执行力!
今天的文章不是要讲当时发生的事情。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方法。同时,向一直以来帮助我的同事和朋友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