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滢:从湖南大学到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的职业生涯与荣誉之路

   日期:2025-01-0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84    
核心提示:保持热爱,奔赴山海每当一个项目开始的时候,我也曾有过这样一种常态的想象:当一件作品有朝一日尘埃落定,获得大家认可的时候,自己应该会很有成就感和欣慰感吧。因为你一直是“在路上”,一直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没有太多的闲暇去驻足。保持热爱,奔赴山海;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本期嘉宾:徐莹

湖南大学建筑学学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现任广东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2016年荣获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

2020年荣获广东省“3月8日红旗手”荣誉称号

入选“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VII”和“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X”

作品荣获全国建筑工程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银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规划设计一等奖、广东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等。

留住你的爱,去山海

建筑设计职业是一种人生经历。时代在进步,人和事在变,个人经历在变,但不变的是初心;无论是从个人经历还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其实都处于变与不变的辩证状态。怀着对职业的热爱和执着,我一路坚持,用不变的热情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一个阶段,当你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时,如果激情和专注持续下去,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徐莹

建筑,“学”与“术”的轮回

孟轲:当时为什么选择建筑?进入建筑学学习后,您是否觉得与之前的建筑理念有差距?

徐莹:选择建筑专业是一个偶然,但也是必然。因为我从小就学画画,所以从小学到高中都坚持下来。当我在高中分科目时,我被分配到科学。因为喜欢,所以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我潜意识里会关注与绘画、设计相关的方面。我的父母给了我很多支持,但他们并没有真正鼓励我主修艺术。

20世纪90年代的高考,在院校和专业的选择上相对有限。当时最顶尖的设计相关专业是建筑学、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这些专业在当时刚刚兴起。我记得湖南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非常棒。

后来我填写高考申请表的时候,我把设计专业全部都填了。当然,我最向往的还是建筑。建筑专业和我想象的没有太大区别,而且更丰富。以前,我对建筑的理解是对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和建筑风格的直观印象,以及童年记忆中对建筑空间的一些感受。其实接触建筑专业后,我发现它非常全面,包括艺术、技术、当代等等。在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建筑的力量激发了我对它的了解的欲望。再加上湖南大学的校园环境、学习氛围和丰富的底蕴,我对建筑的兴趣逐渐从喜欢变成了因环境而对建筑的深刻理解。它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持续的吸引和沉浸的状态。我宁愿说它比我想象的要好。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

孟柯:您拥有建筑学学士学位和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是什么让你改变了专业?您认为这两个专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徐莹:我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其中一名主修工商管理,另一名主修自动化。我想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承父亲的事业。但我坚持学习建筑,而且我的父母也非常支持。 “学无止境”是父母给我的学习理念。选择硕士层次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是进入职场后的选择。工作后,我对学科有了更深的感受和认识。我理解建筑可以分为“学”和“术”。 “学”重在研究、归纳和指导,“术”重在技术、工艺和实施手段;参加工作后,由于常年接触生产线上的实际工程项目,我发现技术知识的积累和强化也非常重要。事实上,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在每一个周期中都在不断轮回。大学毕业工作三年,我从理论学习状态进入了工程实践状态。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尝试了一些事情之后,我觉得自己需要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将自己的需求和工作结合起来。为了实现与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当时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当时我不可能离开工作回到学校继续深造。在职学习更适合。种种原因促使我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我希望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的理论和实践能够保持互补。设计是在脑海中构想的,在纸上的,只有当它们有一天落地时才会被实现。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必然。

广州市党员干部纪律法制教育基地

改变的是架构,不变的是初心

孟柯:您在广东省工学院工作了20多年。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走在设计的最前沿?

徐莹:二十多年的专业经验,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建筑设计这个职业与其说是设计建筑,不如说是规划生活。 “变”与“不变”之间存在着潜在的逻辑关系。我们生活的时代在进步,人和事在变化,我们的职业、工作经历和个人经历也在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愿意坚持下去,初心不变;正是在这种变化的状态下,我本能的毅力才能让自己融入整个过程。尽管人、事、经验都在变化,但我们必须承认,学科和技术的整体发展是在变化中螺旋式前进的。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其实始终处于“变”与“不变”的辩证状态。确实,在爱情和执念面前,过程中的诸多努力并不是障碍。

每当一个项目开始的时候,我也会有这样正常的想象:当一件作品最终完成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时,我应该感到一种成就感和欣慰。但事实上,我发现这并不是真正的感觉。因为你始终“在路上”,处于一种恒定的状态,没有太多闲暇停下来。相反,更多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在为别人做嫁衣,因为你设计的东西最终是被别人使用的,就像一个倒影一样。你正在帮助别人取得一些成就。在项目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并响应需求。当所谓的结果出来的时候,感觉并不是一个节点,也不是事情到了尽头,因为持续的代入感一直是主旋律。

建筑的魅力在于自我否定和重塑的过程

孟轲:在您众多的项目中,您觉得最满意或者感触最深的是哪一个?

徐瀛:或许因为建筑师都是理想主义者,所以当每一个作品结束的时候,总感觉不完美,很难达到理想主义者所追求的境界。

但话说回来,不完美的美也是一种美。我觉得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行走和思考的过程,让人舒服,更享受。正如之前所说,面对每一件进行中的作品,你会感觉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因为它是一个连续的状态,所以从设计一开始你就会倾注很多情感进去。 ,你们之间的血缘联系已经开启;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项工作还在不断拓展和完善,随着拓展和进步的需要,你们也在不断前行。对我来说,满足感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创作过程。这样一个不断积累、更新的自我否定、自我重构的过程,会鞭策你不断思考。我想这或许就是建筑创作本身的魅力所在。

我负责设计的作品其实不多,但从一件作品到另一件作品,也是一个不断伴随着思考的自我更新的过程。比如在广东省博物馆,我们就和一个大师团队合作。感觉这更像是一个钦佩、学习和充电的过程。后来到了粤剧艺术馆,我们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学习变成了我们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学习,去实践,包括我们后来的一些项目。设计的如体育馆和去年刚刚竣工的广州市党员干部纪律法制教育基地。从参与这些项目的第一天起,无论是理念创新,还是技术研判,我们都逐渐磨练了自己更深入项目、体验并从建筑师职责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观众要求。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架构师成长的脉络。这些建筑作品将真正作为知识的载体存在于你成长道路的每一步。

看得见的建筑通过无形的艺术传递共鸣

孟柯: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项目中,粤剧艺术本身是没有形式的。用实体建筑来展示艺术是很困难的。您如何看待这方面?该项目采用了哪些现代施工技术?

徐莹:我们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一个是非物质的东西,很难用有形的东西去展示。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开始了一些讨论。这个命题给我们一个启发。既然是无形的,那么可能需要在精神和心理层面进行沟通,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将本质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粤剧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我们尝试用建筑空间来启发和转化非物质形态,并从文化融合和场景再现的角度进行提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跳出了粤剧的框架。 ,上升到岭南地域文化的层面展开空间叙事。经验丰富的建筑师都会明白,做一个项目需要合适的时间、地点和合适的人。更直接的说,就是业主的支持,团队的团结,以及项目本身的条件,比如选址、定位、投资可能性等。自然,以及施工周期为您提供的空间。只有各方面都具备良好的条件,才能成为一部好作品。粤剧艺术博物馆在这方面具有先天条件。政府非常支持和鼓励。设计团队通力合作,参与施工的各方目标高度一致。虽然整个过程相当艰难,但我们的创新发展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项目基本上按照我们绘制的蓝图,将理想变成了现实。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挖掘了很多地域传统工艺的精髓,结合建筑的有形表达,展示了岭南传统工艺,如“三雕一雕”等民间工艺。当然,这种组合并不是纯粹的复古,因为这个项目毕竟是一座现代建筑,受到当代技术条件的要求和限制。传统与现代之间会存在一些矛盾。我们顺应潮流,从这些矛盾中探索创新内容。虽然这个项目看起来像一座仿古建筑,但实际上它运用了很多现代技术和工艺。鉴于传统工艺与现代要求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可能性,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也形成了一些通用的设计。经验、申请专利和施工方法。例如,我们采用岭南园林式建筑的范式。所有建筑的梁柱比例均遵循传统建筑形式,会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如果采用混凝土技术来实施,将很难满足传统的规模要求,所以我们采用钢结构体系。我们现在看到的亭台楼阁等主体建筑湖南大学的钢结构怎么样,大部分实际上都是钢结构的。钢结构形式在防火性能方面会有更加特殊的要求,同时还要表现出木结构的外观和观感。在双重要求下,我们开发了带有防火隔断的“木包钢”梁柱建筑体系,采用防火棉,梁柱内部包裹钢结构,外部覆盖实木,并以大木头制成的榫卯形式建造。

由于这个过程在当时的规范和标准中没有先例,所以我们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才能使其可行。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研究结构层次和施工方法,不断修改和筛选方案,并前往国家消防研究院对典型构件进行耐火测试,最终获得合法合规的数据和报告作为为项目通过当地消防审批奠定了基础,使这一做法在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再比如,我们在建筑外墙上采用了“轻质砌块+素砖墙”的独特二合一砌体形式。作为现代建筑,裸露的砖墙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建造,根本无法满足现行的节能法规。我们尝试突破传统的墙体砌筑方法,采用轻质墙体湖南大学的钢结构怎么样,即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衬墙。我们首先实施防水、保温措施,然后实现“丁”砖与砌块之间的模数接缝。 ,然后按照传统方式铺设清水砖,呈现出“七光一鼎”的外观。现场,我们通过1:1的布局和定型来选择内外墙,并将其合二为一,既符合当代技术和规范的要求,又展现了外墙做法的传统建筑魅力。

建筑和城市需要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

孟轲:您的设计项目大多集中在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大型建筑上。您如何看待如此大型的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徐莹:这些公共建筑的功能有一定的特殊性,受众是有方向性的。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建筑的受众来自生活。当我们考虑建筑的形象和定位时,我们不能脱离城市文脉。那么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把建筑作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角色来考虑,从宏观的角度来设计。

暨南大学南校区体育馆

作为观众,想想他为什么在这里,他的需求是什么,他的行为是什么,他希望在旅途中得到什么样的体验等等,我们也需要站在利益群体的角度去关注。当然,我们所说的利益群体包括方方面面,比如政府群体的需求。是否需要一个更具标杆性的城市建筑形象?或者你想为老百姓建造一座隐喻性的建筑?对于建筑和城市,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设计这些城市文化公共建筑时,往往会受到很多限制因素,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地、人等。这些项目很多都是政府投资类型,对资金投入和使用有一定的限制,限制了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的框架;此外,还有施工周期、项目施工团队有效配合的要求以及配合程度等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必须沉浸在项目中,抓住优势,扬长避短,让建筑朝着理想的理想状态迈进。我们还要面对市场、社会,这就需要建筑师有非常强的智慧和决心。

孟轲:除了城市现代建筑之外,您还尝试过其他的建筑设计方向吗?

徐莹:目前还没有真正大规模推广的尝试。不过,我会尝试去参与和思考所有与建筑相关的外延专业知识。比如我会关注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绿色建筑等与建筑主体高度相关的学科。我们会和这些专业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架构师会给出很多建议和想法,有时他也会是主要作者。建筑本身是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在创作建筑的时候,包括我们带领年轻建筑师创作的时候,我会强调一定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整体的视野。建筑并不是孤立的。建筑本身还需要考虑它如何与城市环境和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纪律联系。建筑设计的过程就像一个讲故事的过程。它是由主线引导的。无论是景观还是室内,都是你要讲述的故事主线的片段,缺一不可。

主线需要建筑师强有力的把控。这些丰富的支线在主线的引导下慢慢展开,故事开始讲述,大幕缓缓拉开。

孟轲:您主编了《羊城春秋》一书,也是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本书讲述了1949年后广州的发展历程,您如何看待广州乃至整个大湾区的未来?该片区的城市设计定位是什么?

徐瀛:《羊城春秋》是对广州作为商业城市两千多年来的发展的概述,重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广州亚运会举办这段时间。

当前,中国的城市正在快速发展,而深入大湾区腹地的特殊区位,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这种模式下找到城市自身的特色。以广州为例,粤港澳大湾区模式需要迎合城市多方位融合,迎来突变。

突破与创新。广佛地区的拓展机遇和创新能力可能略逊于广佛地区,但城市本身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商业积淀,拥有优越的宜居环境。其人文基础和城市空间是其突出特点。关键就是如何利用好这个功能。

今年,上海奉贤新城提出了城市建设目标,即“打造标志性的城市意向、差异化的城市风格、烟火般的城市文化”。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这三个目标的答案在不同的城市并不独特。无论一座城市的初衷,还是城市风格,它的烟火气和与其他城市的差异,都需要通过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来实现。避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遭遇“千城一事”的困境。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会思考如何为城市“做自己”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名建筑师,时间不等我们,我们有感触也有无奈。然而,我们不应该对自己要求太多。没有唯一的答案。更多的是抓住机会并尽最大努力取得更多成就。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

守住情怀,奔赴山海;每当遇见风景,拾起绿叶,寻觅芬芳。

孟轲:在之前的采访中,我提到粤剧艺术博物馆中标时您正在休产假,但您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你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

徐莹:我接手粤剧艺术博物馆项目的时候,产假还没有结束。内心对于是否上班也有过矛盾和挣扎。休假前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面临着很多选择的机会。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对女性建筑师提出了挑战。毕竟这个职业需要个人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

当时有一位资深设计师给了我一些提醒,也可以说是一种鼓励。他说,你真的喜欢吗?如果你想在设计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那就坚持吧。我也在反思自己:我真的热爱这个专业吗?我经常听人说,当你离开这个行业一两年之后,再想起来就很难了,因为整个社会、整个行业的技术都在飞速发展。暂停后再次接听,需要支付更多费用才能追上、追上。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我决定还是喜欢它,就回来了。后来的工作条件也印证了那句老话: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虽然你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但后来你发现,只要你努力,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记得一位意大利导演曾经说过:“当你投入人生的旅程时,始终保持童心般的热情和开放的心态,很多事情自然会实现。”压力越大,潜力就越无限。

对于工作和家庭,我更喜欢把它们比作左手和右手的关系。事实上,你对待工作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你对待家庭的态度。这些东西都是同源的。比如,我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其实对我的家庭和孩子都有影响。它可能会产生一种正能量。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矛盾。慢慢地,他们的步伐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同意。

对于我的孩子,我其实是非常执着的。孩子们从小到大我基本上都是自己照顾。由于工作原因,我没有直接留给老人或保姆。这绝对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连老公都说,你这样对待工作,也一定会这样对待生活,凡事都要认真、完美地完成。

幸运的是,我的工作和家庭能够取得和谐的关系。虽然过程相当艰辛,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正是因为经历了,所以我才珍惜结果。

孟轲:你工作了这么久,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像我们这样尚未进入职场和即将进入职场的同学,您有什么好的职业建议吗?

徐莹:对于还没有进入职场的同学,我能感受到一些焦虑。我感觉现在的同学和我们那个时代的同学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当时真的很困惑。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也没有多少空间供你发挥想象力。眼前一黑,你就上路了,心里想着趁年轻多学点;现在的环境更加开放,选择也会更多。事实上,我认为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快乐得多。大家比我们更早接触社会实践。基本上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有机会接触实际的项目和市场了。

虽然在你上学的时候,老师没有告诉你这一生要怎么走,因为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将来你可能在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或者管理公司。部门,你甚至可能选择偏离。建筑业。我想说,当你在大学读了5年或更长时间后学习并掌握了这样的技能,如果你在选择职业时仍然选择建筑,那么尽量保持专注并发挥你的技能。充分发挥你的能力。以后不管你在职场的哪个位置,专注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你就得靠你的专注力来发挥它。

所以再次,用不变的热情为你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旅程中,需要更多的思考陪伴你。当你真正进入职场的时候,2年、5年、10年后,每个阶段你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应该会逐渐清晰起来。如果你有热情并持续专注,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