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做好本科教育教学评审评估工作,光友官方微博现推出“立德树人”系列专题。 “本科教育教学回顾与评价巡演”。该系列旨在通过分享各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色举措和成果,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希望以评价为契机,深入开展自评价、自建设工作,查找不足、补短板、补短板,切实以评价促建设、以评价促改革、以评价促改革。以管理促管理,以考核促实力。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本期我们重点关注: 建筑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建筑工程学院是广东石油化工大学附属二级学院。起源于1985年,由机械工程学院设立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专)专业发展而来。学院秉承工程教育理念和“艰苦创业、务实奉献”的校风,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10000余名。
学院发展历程
历经38年风风雨雨,学院重新整合,将抓住国家高等教育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以评价促建设、以评价促改革、以评价促管理、以评价促实力,增强综合实力钢结构课程设计论文,为学校提供坚实基础。为建筑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学科专业:学院设有三个系、四个专业、两个中心。三个系:土木工程系、建筑系、设计系。四个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和项目管理两个方向)、智能建造、建筑学、环境设计。两个中心:实训实验中心和力学教学中心(负责全校力学教学)。学院现正在申报“土木工程与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招生就业: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目前,学院有全日制本科生1443人。各本科专业招生情况良好,生源充足。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专任教师63人钢结构课程设计论文,其中高级职称人员9人(其中教授8人,研究员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14人(其中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现有人员2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
办学条件:学院拥有教学实习场地4331.59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70.76万元。面积充足,功能齐全。建有“广东省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检测中心、BIM及建筑装配技术教学与教学等9个设计专用教室。实训中心、“力学+X”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等4个项目。建有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土木工程专业实验中心、结构工程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工程材料实验室、工程测绘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样板间、摄影室工作室和“零”创造力。工作营等一系列特色实验实训室。建有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充分满足学院各专业的教学需求。
3D打印和激光雕刻机
数字测量实验室
BIM中心及虚拟现实实验室
二、办学方向及本科状况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党之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坚持“中心”,弘扬“四个回归”,秉承“为石油而生、为石油奉献”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求实奉献”的校风和广油“西进”精神。 “听党号召、报国奉献”的运动精神;艰苦奋斗、忠诚担当”,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发展需求为使命,以有成毛之名,深度聚焦广东“1310”部署省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抓住国家高等教育和石油化工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三大石油石化国有企业共建学校为重要平台,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四大战略,以建设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大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 培训计划
建筑工程学院开设土木工程、智能建造(2023年新增)、建筑学、环境设计四个专业。四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均按照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质量培养标准制定,符合专业定位和地方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分为建筑工程和工程管理两个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是涉及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工程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的人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生必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项目策划和开发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够在建设单位、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咨询单位、建筑施工单位、质量安全等单位从事结构分析设计、施工组织、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管理和建设行政部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智能建造”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未来国家建设的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和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艺、劳动技能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智能化建设的相关原理和基本方法。 , 也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装配式结构设计与施工、数字化建造等技术,并具备从事协同设计、智能建造以及一般建筑工程和石油化工结构工程的能力。智能管理和工业零部件制造的高素质应用型可持续发展人才。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需要,培养健全人格、扎实专业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在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管理、教育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建筑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历史建筑防护设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高级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艺术素质、审美和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协作意识、团队精神,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在本领域,熟悉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工具、方法和工程技术,具备视角观察、识别、表达和分析环境设计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够开展艺术创作企业或企业的设计和管理工作与本专业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应对初级技术岗位,并快速进入中级技术岗位、具有创新精神和高层次发展潜力的应用艺术专业人才,或管理岗位。
2、专业施工
四个专业通过咨询(公司建议、校友意见、学生反馈)、校外考察、专家论证、集体讨论、修改提交等方式,形成了新版培养计划(2023年)。在专业定位、培养模式、学分构成、学习模块、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度修改,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当前的人才需求。新版培养方案体现国家专业标准和OBE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一是新版培养方案注重吸收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修订,并根据学院发展和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它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
二是培养目标调整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合理压缩理论课时,强化课程实践环节。在原有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优质的创新实践课程,同时与各单位合作建立了更多适合学生实践训练的应用型实践基地。
第三,课程体系的调整要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学习,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四是课程体系的调整突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强化课程体系的支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四个专业均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新版人才培养计划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学分和学时。实践环节分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每次实习实践均指派一名专业导师。实习目的和内容明确明确,实习方式和方法合理,实践教学方法多样。
环境设计目前开设“空间测绘”、“建筑装饰材料实习”、“建筑与住宅民俗考察”、“光与空间实践周”、“艺术与文化考察”、“快问设计周(周一)》和《快问设计周(二)》《设计院(公司)实习》《工作室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多门集中实践课程,同时, 80%以上的基础学科课程(必修)、基础学科课程(选修)、专业领域课程(必修)、专业领域课程(选修)均设有实践学时。
土木工程课程包括:《专业理解实习》、《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实习》、《工程预算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结构抗震与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建设项目管理与监理实习》、《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智能建造专业开设:《专业理解实习》、《住宅建筑课程设计》、《数字化测量实习》、《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工程项目智能管理课程设计》、《装配式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工程预算课程设计》《装配式建筑施工实训》《BIM综合应用实训》 《土木工程综合实验(虚拟仿真)》、《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建筑专业包括:《创新研究实践(一、二、三)》《快问设计(一、二)》《建筑设计(工作室实践)》《施工图设计》《工作室与主题设计》毕业(制作)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每次实习均配备专业实习导师。实习目的和内容明确明确,实习方式和方法合理,实践教学方法多样。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管理,积极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严格审核实习单位资质和三方实习协议,落实实习任务,选派负责导师跟踪实习进程,实习单位回访。所有综合实践实习材料齐全并按时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