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火车站百年历史与文艺气息:修缮后的文保建筑揭秘

   日期:2024-12-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61    
核心提示:浦口火车站是一个“有机体”,包括站房、铁轨、售票厅、风雨廊等功能建筑,警察局、卫生院、住房等紧密配套建筑,浦口水厂、浦口电厂等基础设施保障,码头和英式仓库的水陆联运,照相馆、浴室、餐厅等服务配套,等等。

浦口火车站,一座百年火车站,承载着几代人的旅行记忆。因朱自清《背影》等经典片段及多部影视作品而被誉为“中国最具文艺气息的火车站”。 。

10月初,浦口火车站街区正式对外开放,周边一批文化遗产建筑得到修复并对外开放。这里既保留了老建筑的历史气息,又增添了现代、文艺的气息。很多市民都来这里参观。

浦口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区内,涉及金浦路3号、4号、别墅群、15号、1号等7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大马路。如何“修旧如旧”,让老建筑焕发青春,成为改造的重点和难点。

据了解,启动区项目贯彻城市“微改造+有机更新”改造理念,携手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建筑专家,与国内专业文物古建筑修复团队合作,从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场景的延续来看。文化遗产建筑将从自然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改造。

以“最小干预”为原则,修旧如旧

浦口火车站是一个“有机体”,包括站房、铁轨、售票大厅、风雨连廊等功能建筑;关闭警察局、保健中心和住房等配套建筑;浦口水厂、浦口发电厂等基础设施支持;码头和英国水陆运输的仓库、照相馆、浴室、餐厅等服务设施。

在微改造过程中,项目注重还原场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保留独特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历史基因”的同时南京钢结构,还运用“刺绣”技艺,精心雕琢出“最小”的设计。 “介入”原则,修旧如旧。既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和韵味,又赋予了文化遗产建筑的应用性和功能性。让游客在游玩中唤醒记忆、形成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原金浦路4号

金浦路4号,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民国时期用作职工公寓,新中国成立后仍用作铁路职工公寓,体现了浦口火车站地区的风貌当时。

“有些东西是不能动的,风格不能动,内部结构不能动,空间格局不能动,一定要保持它的历史原汁原味,使用的时候一定要严格保护南京钢结构,考虑老房子的用途。”具备这样的功能,最适合的方向就是作为文化展览等相关业务的运营场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琪表示。

△现在的金浦路4号

如今,金浦路4号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被引入一家名为“旧物仓库”的艺术文化空间运营商。重点对百年城市记忆进行收集、整理和场景化再现,让老物件焕发活力,成长为一座活跃的城市记忆博物馆。

项目运营过程中,创新采用DIBO(设计、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组建专业投资团队,引入文化展示、文创零售、特色住宿、特色餐饮等业态,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的火车站消费场景。

目前,街区内向公众开放的有书店、二手店、旗袍店、民宿、小展厅、小吃店、咖啡店、茶室等业态。与街区的整体基调相符,不会太商业化但又令人满意。大多数游客的消费需求。

保留建筑肌理,恢复原貌

百年车站改造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保留建筑质感,恢复原貌?周琪教授团队历时9个月实地调研考察,对浦口火车站历史街区的每一栋房子、每一栋街区、每一棵树都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力求了解该区域的“文化遗产”。

△原15号大街

”大马路15号,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是我们这次考察中发现的南京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下面是商店,上面是房屋。屋顶桁架和室内装饰墙体透露着斑驳的历史。”周琪说,在改造过程中,老房子的木梁木柱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采用传统工艺进行补补和修复。

△现在的15号大街

浦口火车站地区的一组建筑,包括一般不可移动文物金浦路5号、一般不可移动文物金浦路12号公寓楼、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大型别墅。经检验鉴定,均为砖木结构,主要由砖砌成。外墙是承重的。改造过程中,在结构加固时安装了隐藏式钢圈梁,提高了老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屋架加固时,对损坏的木构件按照原材料、规格和尺寸进行处理并更换新的木构件,木构件的连接处用钢结构进行适当加固。

据了解,文物保护建筑的修缮中使用了很多高科技材料。外墙采用标准砖粉修复原墙,接缝采用文物保护建筑专用石灰基填缝剂处理。通过这些材料的应用,修复后的墙壁变得健康坚固,同时保留了建筑风化的历史面貌。

浦口火车站有故事、有场景、有记忆,改造后的街区有载体、有功能、有未来。

如今,浦口火车站街区向公众开放,不仅让一批文物建筑得到更好的修缮和保护,也让市民和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文物建筑和历史,让这个世纪——老车站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材料来源|扬子国投

部分图片|郑浩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