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马晓波
“电梯管家”杨庆国已经照顾不下去了。
杨庆国是南京市玄武区黄埔花园的居民。他今年82岁了。 2017年,他牵头为老楼加装电梯; 2020年电梯投入使用后,继续领导电梯的运行维护工作。去年,老人生病了,精神大不如前,谁来接手电梯的管理就成了问题。
老旧小区住宅楼加装电梯工作已开展多年。南京累计安装电梯近1900部,部分电梯已过了五年保修期。在杨庆国个人忧虑的背后,谁来负责安装电梯、如何管理是一个现实问题。
杨庆国先生带领安装的电梯已经运行4年了。人民日报记者 马晓波 摄
旧楼增设楼梯的维护问题
南京是江苏乃至全国最早探索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城市之一。 2013年,当地政府出台了《南京市现有住宅加装电梯暂行办法》。 2017年,南京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列为全市35件实事民生大事之一。今年,老城宣武启动了这项民生工作,目前全区已投入使用660套。
“装载电梯后,即可出门,一键直接下楼!”杨庆国对这部电梯有着特殊的感情。七年来,他努力支持电梯运维相关的各项事宜。 “电梯每年维护费4000元,年检费450元,保险费100元,去年还交了300元限速费。”杨庆国有一本电梯“账本”,涉及的所有费用他都有。写在记录上。
杨庆国说,除了收取维修费外,邻居还习惯性地来找他反映电梯被困、电梯卡丢失、电梯轿厢内灯泡损坏等问题,他与电梯公司沟通了解情况。敦促维修并密切关注。成分。
面临类似问题的“电梯管家”还有很多。南京老旧住宅楼安装的电梯很多都是登记在自己名下的。建邺区天顺园社区首台增设电梯已于2018年交付使用,小区增设的14部电梯全部由居民自行管理。 “电梯管家”温卫东坦言,作为居民与电梯公司日常沟通的“喉舌”,他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我们没有电梯管理经验,一旦电梯出现故障,除了中国电信的维保公司,我们只能担心。”鼓楼区金茂花园9号楼居民沉美琴表示,“电梯管家”大多年纪较大,随着楼宇的变化,陆续有房子出售和出租,她没有精力去应对与新老邻居遇到的电梯问题。
事实上,南京安装的“第一代”电梯的使用寿命普遍超过5年,已经到了加强维护保养的时候了。菱瑞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专家王庆文表示,与原有电梯不同,改造电梯的材料相对较轻,一般采用钢结构建造。 “轻钢结构有利于施工,但需要每3-5年进行一次防火和净化处理。除锈等维护处理,缺乏维护,会造成钢结构腐蚀,也会造成安全隐患。”
今年3月以来,宣武区牵头组织开展了一轮全区电梯安装情况普查。现场采集650台电梯数据,调查涉及电梯漏水、井道沉降、钢梁腐蚀等12项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电梯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宣武区房产局加装电梯办公室主任周英明表示,10%的电梯玻璃破裂南京钢结构,20%的电梯基坑漏水。腐蚀占82%。
南京一旧小区安装的一部电梯外墙局部出现裂缝。人民日报记者 马晓波 摄
加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业主主导、政府支持、专业指导、市场运作”是当今旧楼加楼梯的常见模式。对于电梯的后续运营和维护,参与管理的业主既不专业,也没有精力。业主通常不愿意接管,面临难以为继的尴尬。电梯安装的“故事后半部分”该如何续写?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在南京理工大学家庭社区和南京农业大学家庭社区分别举办了两次电梯使用后安全说明会。此次宣讲会由宣武区小岭围街道主办,区加装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电梯设计公司共同参与,让不少居民认识到全循环电梯的必要性管理。周英明表示,居民每年缴纳的电梯维护费不包括井道维护费。 “就像保养汽车一样,不仅需要保养发动机,还需要更换机油、滤芯等。普通电梯维保公司没有能力保养钢结构井道,需要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党公司。”
在南京,有专业资质的电梯企业推出了“15年全周期托管”服务,包括整体设备、土建、钢结构等综合维保。据此,宣武区探索设立监管账户,托管维护费。维修公司每年必须提供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报告进行验证,才能按年收取费用。
3月份,南京理工大学小区的多家单位业主购买了全周期电梯维保产品。小区业主胡先生说,与以前相比,每户每年多花300元。虽然“贵了一点”,但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保险+服务”模式也有望成为解决方案之一。目前,我国原有电梯约有80万台,使用寿命超过15年。住宅区电梯的维护和保养正在重新检查。业内人士认为,该解决方案也适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加装电梯的维护困难。局。
建邺区沙洲街道,莲花、中和保障性住房片区居民人口密集,电梯疲劳度较高,各片区梯况普遍较差。两年前,莲花南苑社区尝试引入“保险+服务+技术”的电梯维保模式。保险机构除了按照约定对电梯事故全额赔偿、赔偿电梯实际维修费用外,还将为电梯安装检测设备,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电梯事故原因和维保质量,并利用可视化技术进行分析电梯安全风险 事前预防控制。
“我们接管南苑小区的时候南京钢结构,小区的电梯维保公司正准备退出,因为运维成本太高,居民不愿意多付维保费。”相关保险机构人士表示,“我们尝试将传统的事后经济赔偿转化为事前风险降低服务,目前正计划将这种方式复制到加装电梯的维保领域。”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建军认为,“保险+服务”模式是可行推广的。 “保险公司能找到盈利点,有动力开发相关产品,居民也能花钱购买更多优质服务,符合双赢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