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缝的类型及设置规则
建筑物经常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为这种情况预留的结构缝。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三种类型。
伸缩缝:建筑构件会因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膨胀、收缩变形。为此,通常在建筑物的适当部位设置竖向缝,将房屋的墙体、地板、屋顶等构件与地基断开,将建筑物分隔成几个独立的部分。
沉降缝:当上部结构各部位层数差异较大,或运行荷载差异较大时;或者由于地基的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可能会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需要设置缝将其分开。将结构分成几个部分,使各部分的沉降相对均匀,避免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该接缝称为“沉降接缝”。
抗震缝:其目的是将大型建筑物分隔成较小的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抗震单元,以避免整个建筑物因地震而产生不协调振动而造成损坏。
有很多建筑综合考虑了这三种接缝,即所谓“三缝一”。
总结如下:
施工缝:由于施工技术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缝称为施工缝。由于混凝土结构分层浇筑,当前层混凝土与前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间隙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它并不是真正的接缝,而是一个表面;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必须与基础至上部结构完全分离;
膨胀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接头,使基础不能断开;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更加规则,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无需断开基础连接。
在抗震设防地区,沉降缝、伸缩缝必须满足抗震缝的要求。
理念: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平以及地震因素,建筑物很容易变形或损坏。因此,在设计时应预先将房屋分成几个独立的部分多层钢结构伸缩缝间距,使每个部分都可以自由、独立地变化。这种垂直分隔建筑物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地震缝。
1 个伸缩缝
定义: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而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纹或损坏,沿建筑长度方向留有一定距离的垂直间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间隙称为膨胀缝。方法:从基础的顶面开始,将墙壁、地板和屋顶分成几个部分。伸缩缝间距约60m;宽度为20mm~30mm。
2、沉降缝的定义:为防止建筑物各部位地基不均匀沉降而损坏房屋而设置的竖向缝称为沉降缝。方法:从地基底部断开并贯穿建筑物的整个高度。每面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可以垂直、自由地安置。设置原则:
(1)建筑平面转折点 (2)建筑物高度、荷载相差较大的地方
(3) 建筑物过长的适当部位
(4)地基土的压缩系数存在显着差异
(5)不同类型建筑基础的交接及房屋的分期建设
3.防震接缝
定义:在地震烈度≥8度的地区,为防止建筑物各部位因地震损坏而设置的竖向缝称为抗震缝。
方法:从基础顶面断开,贯穿建筑物的整个高度。最小间隙尺寸为50~100mm。接缝两侧应有墙体,将建筑物分隔成几个形状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
设置原则:
(1)房屋外立面高差大于6m
(2)房屋楼层交错,层高差较大。
(3)各部件的刚度完全不同
规定:在地震保护区内,建筑物需设置伸缩缝、沉降缝时,应统一按防震缝处理。
为防止建筑结构变形而设置的温度缝、沉降缝、抗震缝。
一般取决于地震缝的宽度。非抗震温度膨胀缝框架结构一般在55以下。45以下的剪力墙结构多采用30。
仅在上部结构断开温度缝,而在基础底部也断开沉降缝和抗震缝。框架结构的抗震缝一般为70。当高度超过15m、6度、7度、8度、9度时,相应增加高度5m、4m、3m、2m加宽度20
框剪结构采用70%以上,剪力墙机构采用50%以上。
因为变形缝是防水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采用埋地止水带时,止水带将这里的混凝土分成两部分。如果混凝土断面厚度太小,施工时不易振捣密实,会对混凝土造成损坏。变形缝处混凝土抵抗地下水渗漏,产生不良影响;它还会影响变形缝处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局部强度。因此,变形缝两侧350mm范围内的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300mm。
变形缝是顶板变形集中的部位。建筑物的温差变形和合理的沉降变形都会引起变形缝宽度的不断变化。因此,无论屋面采用何种防水材料,变形缝的结构和设防都是相同的,即需要多重设防。且当接缝宽度发生变化时,不会对防水层造成损坏。变形缝有高低变形缝和轮廓变形缝两种。轮廓变形缝又分为高于屋顶的高变形缝、与屋顶齐平的变形缝、双天沟变形缝。
高低变形缝一侧为竖墙(高层),另一侧为屋顶。此时,如果屋面防水层为卷材,则应将卷材钉在高层竖墙上多层钢结构伸缩缝间距,并凹进接缝中。上部应采用合成高分子卷材制成,一侧钉在高层垂直墙上,另一侧直接粘在屋顶上。防水层表面一侧固定有金属板对其进行保护。若屋面为涂层防水层,应采用与卷材防水层相同的处理方法,并做好涂层防水层与合成高分子卷材的搭接。
如果轮廓变形缝高于屋顶变形缝或双天沟变形缝,防水层应高于屋顶墙或天沟侧壁顶面,然后上部用合成聚合物覆盖膜。中间凹进变形缝20~30mm,凹槽内垫聚乙烯。泡沫条,其两侧与屋面防水层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然后在上面铺设一层合成高分子卷材,两侧均应覆盖上一层的搭接缝合成聚合物膜;上部用细石混凝土或不锈钢盖板覆盖。
膨胀节是人为设置的,是为了防止热胀冷缩造成构件的裂纹和损坏。房屋地基以上的墙壁、地板、屋顶可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两部分之间有20-40厘米的间隙。下面不需要分开。
沉降缝是在建筑物墙体过长(超过60米)时,为防止和减少各部位下落不均匀而造成的破坏,在建筑物内垂直于地面而设置的竖向缝隙。 1. 两个承载力不同的基础。 2、相邻高差或荷载变化较大时。 3、新旧房屋连接时。 4、建筑平面复杂,需要分为多个部分。
抗震缝:当建筑立面高差大于6米,或承重结构材料不同、建筑平面尺寸不同时,设置从基础到屋面的贯穿缝提前预防建筑物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损坏。 。设置的宽度越大,相邻两部分的高差也越大,一般为50-200mm,有时也可与沉降缝合在一起。
(素材来源于工程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