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阶段
1、施工地点不能选择在危险区域。
由于结构设计一般是施工场地选择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在结构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应特别注意施工场地的重新确定。对于不利地区,应根据不利程度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2、山地建筑尤其需要注意总体布局。
山区施工场地,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坡工程。斜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建筑基础与土体及强风化岩质边坡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该值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破坏。
当需要在突出的山喷、高耸的孤山、无岩陡坡、河岸、坡缘等不利地点修建丙级及以上建筑物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钢结构雨棚cad,尚有必要为了估计不利区域对设计地震运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效应,应将其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乘以放大系数。其值可根据不利位置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范围内采用。
该条带为强力条带;平台边缘建筑的地震力放大系数也意味着单体建筑造价的增加。事实上,有时斜坡支护的成本可能远大于斜坡上单个单元的成本。过去,一些设计单位通常将18至33层放置在悬崖边缘或跨越十几米高的斜坡。这些都是由于缺乏对结构和地质学的了解而造成的错误。
3、是否有地下室。
高层建筑应有地下室;无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应符合规范埋深要求。
4.身高问题
室内外的高度差是多少,房屋的高度是多少,房屋的高度是否超过限制。
5.结构长宽比问题
设计规定,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或7度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高宽比不应超过6。长宽比控制的目的是控制结构刚度、高层建筑的整体稳定性、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主要影响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对于超高层建筑,当长宽比大于7时,结构设计将困难且昂贵。高)宏观调控。
6、结构设计应与建筑师密切合作,优化建筑设计和结构布局。
采取必要的结构和施工措施,避免设置各类结构缝(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必须安装时,应符合现行规范中对节点的要求,并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基础条件、基础类型、结构刚度、荷载和作用的差异等综合考虑,以及抗震要求等考虑后确定。
各接缝应布置在一起,并按规定采取可靠的结构措施并保证必要的接缝宽度,防止地震时碰撞造成损坏。当结构长度超过规范时,应设置伸缩缝。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为:框架结构为55m,剪力墙结构为45m。
7.结构布局不规则问题
1)扭转不规则,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比大于1.2;
2)凹凸不规则,且平面凹陷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3)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尺寸和平面刚度变化较大。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口面积大于楼板面积的30%,或楼板错位较大。层。
8. 限制结构长宽比
结构长宽比6度和7度不应大于6。限制长宽比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结构设计中长矩形平面的使用。当平面的长宽比大于3时,虽然没有超过规范规定的限值,但已抵抗侧向力分量(如剪力墙)。等)并对楼板结构的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框架-抗震墙和板-柱-抗震墙结构及框架支撑层中,楼板的完整性对结构的协同工作影响很大。结构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加强楼板的整体性和面内刚度。
9、不宜使用有重叠角的平面图形或细腰形的平面图形。
10、当楼板平面比较长而窄,有较大的凹口和开口时,设计时应考虑楼板弱化的不利影响。
地板凹槽或开口的尺寸不应大于地板宽度的一半;地板洞口总面积不应超过建筑面积的30%;扣除凹槽或开口后,楼板任何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应小于5m,开口后楼板每侧的净宽度不应小于2m。
11、对于L型、井字型建筑等外延较大的建筑,当楼板中央部分和电梯间对楼板削弱较大时,应加强楼板与墙体连接部分的结构措施,如果需要,外延伸段可以在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板。
12、建筑平面不规则,凹凸多,周长必须长。建筑结构成本和节能肯定比规则平面的建筑要高,更不用说结构克服不规则平面带来的成本增加了。
13.不规则结构垂直布局问题
1)侧向刚度不规则,且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层的70%或小于其上方相邻三层平均侧向刚度的80%;除顶层或有屋顶的小型建筑外,局部退缩的水平尺寸大于相邻楼层的25%。
2)竖向横向受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横向受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3)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层间剪力承载力小于相邻前一层的80%。
14、楼板质量应沿高度均匀分布,楼板质量不应大于相邻下层质量的1.5倍。
15、地下室顶板覆土问题
为了考虑景观的需要,建筑往往要求地下室顶板覆盖较厚的土壤以考虑绿化。然而,由于成本或钢材使用量的原因,该结构通常需要更薄的覆盖土以减少荷载。这是因为地下室顶板考虑了抗裂要求。梁板的配筋量很大,覆盖土越厚,地下室底板和外墙离地面越远,底板和周围侧壁承受的水压就越大。
一般情况下,土层0.6m以上即可种草,土层1.5m以上即可种树。如果地下室较大,应考虑专业水管的坡度,并至少覆土0.8~0.9m;布置建筑物总体布局时,应尽量布置大部分消防通道。除地下室屋顶外,减少屋顶荷载以节省成本。
16.地下水位问题
在满足基础埋深和地下室净高的前提下,地下室底板标高越高越好。地板及周边侧壁承受的水压越小,地板及周边侧壁的厚度和配筋越小,建筑成本越低。 。
17. 地下室污水坑布局
尽量布置在帽台边缘,不要布置在外墙边缘,特别是消防电梯的集水坑。可以增加长度和宽度,减少深度,以方便施工并保证边坡的安全。
曾经有一个工程,消防电梯集水坑从地下室地面挖3.2m深,放置在地下室外墙边缘。经过建筑、结构和水务专业人士的合作,集水坑被移至地下室中部。确保边坡安全,加快施工进度,节省施工成本。
18、地下室及上部管井布置
需要注意结构柱、梁的偏移问题,必须由施工和设备专业人员确认,保证管井的净尺寸;有些工程建筑认为梁宽为200米,但地下室或上部的实际梁往往大于200米,柱或混凝土梁定向管井向内偏转,影响管井尺寸,造成后期平面调整(平面布局紧凑时往往难以调整)或影响使用。
19、梁、柱跑偏问题
注意检查建筑物外立面、停车场、管道井、电梯井等,不得影响停车场、管道井、电梯的使用。当有些柱子呈凸形时,为保证立面的均匀性,柱截面不能收缩。
20. 地下室和高架停车位问题
需要注意柱网的布置、柱的尺寸和偏移位置。停放3辆汽车时,柱间最小净距为7.2m,停放2辆汽车时,柱间最小净距为4.8m。建筑轴线的尺寸必须注意柱子的尺寸。如果需要,柱子可以排列成矩形。需要注意的是,当地下室顶部有覆盖土和消防通道时,柱子不能太小。
21. 地下室和上层高度问题
净高必须符合建筑规范的要求。梁高为1/10~1/15L。对于大跨度、大荷载、有抗裂要求的梁,梁高至少应为1/10~1/12L。其他部分的宽扁梁可以做到这一点。 1/15L,但宽扁梁成本会增加;预应力梁可采用1/15~1/18L,但应注意梁两端的柱头较大,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的布局。例如影响过道宽度的布局等。
设备配管必须考虑净高。一般空调风管至少0.45m,电桥至少0.15m,喷头至少0.10m。当横梁较高时,可以考虑对射梁。过梁开口结构有相应的位置和尺寸要求。 ,需要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个专业的配合;梁开孔问题:开孔尺寸<=1/3h梁高,尽量布置在梁高中间,梁剪力最小的部分为梁跨位置的1/3。
22.剪力墙洞口问题
建筑物中设备的门洞或窗户以及墙壁开口往往位于柱子或墙壁的拐角处。结构要求开口不能影响剪力墙隐柱、端柱、翼墙等主要受力构件,开口应上下对齐。需用设备了解,距柱或剪力墙角部外缘300度以内的剪力墙约束边构件或结构边构件是高层结构的主要竖向受力构件,无法被破坏。
23. 列问题
注意尽量避免短柱。例如,尽量不要在柱子周围布置门窗。否则,它们通常会是短列。短柱的箍筋必须在整个长度上加厚,这会增加成本并且不利于抗震。
24、楼梯净高问题
特别注意检查地下室、商场层、顶层等,特别是第三、第四跑楼梯。这部分建筑设计时,要注意校核截面,并与结构校核梯梁的跨度和高度。如有必要,可要求结构调整梯梁位置或进行折叠。登梯;
注意检查半层梯梁是否与建筑立面冲突。有的建筑立面窗户完全对齐,与半层梯梁布局冲突;如果梯梁外侧有幕墙,必须注意梯梁后退;有的楼梯半层楼梯平台板在房屋内部,必须检查半层的梯梁,看是否与半层平台的消火栓、配电箱内部布局相冲突。
25. 屋顶栏杆和女儿墙问题
仅依靠悬臂受力的建筑物大屋顶上方女儿墙的高度不宜超过3m。不应采用砖石护墙,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墙。悬臂女儿墙高度大于1.8m,栏杆至少15cm,不太经济。建议加斜撑或框架,保证合理受力,降低成本。
26. 不宜采用弧形墙、悬挑和悬臂梁,因为墙壁容易开裂。
27、跨度大吗?
28、是否有较大负载。
29、确定设防强度和设防类别。
30、结构体系选择和楼层选择。
31、确定抗震等级并确定埋设位置。
32、通过建模和试算来查看参数,而不是凭自己的头脑做出决定。
绘图前
1)楼梯、错层项目与普通项目有什么区别或相似之处?楼梯间的横梁是否相交?楼梯间休息平台下方净高是否符合要求?
2)是否有幕墙,是否有特殊形状需要进行结构处理和避让。
3)电梯井道净宽是否达到极限,梁、柱不能偏移。
4)电梯机房净高是否影响顶梁。
5)上部剪力墙是否掉落地面,是否影响地下室车库道路或出口。
7)基础是否存在软弱下垫层,桩型选择是否应与甲方沟通。
8)是否存在因层高太小、柱子太大而形成的短柱?
9)特殊梁标高需降低时应注意。
10)角柱是否在位。
11)主副框角柱应全高加密。
12) 节点核心区域验证。
13)雨篷、空调面板、天沟、凸窗的横梁应加设受扭钢筋。
14)结构柱是否涂漆。
15)特殊地方是否需要加固,楼板洞口等。
16) 是否应考虑后流延胶带。
画一幅画
1)先制作好模板,放到建筑图纸上,检查梁的位置是否影响下一层的观感,下一层墙顶是否填实(墙体是否接触板),以及板子的开口位置是否一致。建筑是否一致,上下段的柱、墙是否对齐,是否与建筑的偏心一致。
2) 总体说明的内容必须完全修改。必须审查和修改已经测试的楼层高度表、描述和其他信息。这次需要的,比如吊筋说明,结构柱说明等,必须补充。
3)在绘制节点轮廓时,建筑师可能不了解结构布局。他要把主体结构的梁柱组合起来,看看能不能实现。在复杂的领域,就看如何更好地实现。其中一些需要向架构师报告。
4)注意pkpm计算结果中的轴压比。当接近极限时,绘制时应人为加强。
5)当周边框梁未到达窗顶时,注意是否有足够的门楣高度180mm。
6) 下板、下梁的位置及标高。
7)大节点图必须正确。
8)地基处理方法是否正确。
9)最好检查一下结构,看看楼梯是否相交。建筑结构的主动配合可以减少很多工作量。
10)注意各部件的标高。
建模前
1) 孔是否超限。
2)体型是否超限。
3) 外围窗户结构梁的剩余高度。
4)楼层荷载是否决定电梯机房是否为7.0,屋顶是否为检修屋顶。
5)地震作用是否与场地类别的抗震等级相匹配。
6)层高要求对梁高的影响。
7)屋顶电梯间是否太小,上下是否有不连续的柱子。
8)建模前是否需要考虑如果建筑物太长是否需要伸缩缝。伸缩缝的宽度还应满足抗震缝的要求。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类别、结构形式、建筑高度决定了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9)建模前需要确定需要降低板的区域接触建筑物时的板高度。
10)要求建筑物确定填充墙的位置和材料。
11)还必须检查地质调查,确保参数正确。
12)按照地面施工方法,自行计算楼面恒载,对有孔和无孔的梁荷载区别对待。
13)合理选择首层高度,提前沟通复杂形状。
14)造型前应将梁、柱、墙体布置与建筑物沟通好。
15)屋顶是否有水箱。
16) 对于配有浴缸和卫生间的浴室,活载额定值为 4.0。
17)基础风压,风压是否需要放大1.1。
18)是否有空调机房、消防水池。
19) 女儿墙的高度是多少?
20)外墙如挂大理石、玻璃幕墙等有没有特殊的做法?
21)是否有电梯,以及电梯的净尺寸和电梯底坑的深度。
22)形状和结构之间是否存在冲突?
造型
1)先设置本层信息。想要自动计算板材重量的朋友在计算前一定要检查自己是否点击了自动计算板材重量。
2)应注意剪力墙两侧不能同时开孔。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和大厦协商修改。常见于:剪力墙一侧有楼梯、一侧楼板上有风井孔的楼梯间;剪力墙两侧楼板上的空气井孔;当外剪力墙同时也是挡土墙时,空气井孔位于内楼板上。若无法调整,楼梯间剪力墙两侧无地系杆时,将楼梯坡板钢筋锚固于剪力墙内作为面外支撑。
3)模型调整过程中,存在删除梁等操作。请记住再次检查板厚度和板恒定载荷。有时你会忘记。
4)特别注意标高降低的次梁高度,保证两侧都能被覆盖。
5)如果板面标高稍有不同,则按同一标准层搭建;如果差异较大,则按照两个标准层构建。
6)一般我们做模型的时候,得到的只是平面图,所以当整套建筑图出来后,我们需要和模型进行核对。如果建筑发生重大变化,我们一定要负责,不要胡乱拍脑袋。
7) 计算板配筋时,从pmcad读取板信息。我们平时修改楼板混凝土标号的时候钢结构雨棚cad,都是在多塔立面上。尤其是高层建筑,多塔楼立面更需要关注。修改时,检查是否与做计算板时的设计相同。
8)卫生间的恒载为楼层恒载,活载为4.0。
9) 楼梯的恒载为8,活载为3.5。
10)走廊、门厅应采用3.5还是2.5。
11)阳台应该选3.5(可能比较拥挤)还是2.5(普通阳台)。
12)特殊房间荷载校核规范及技术措施。
13)房间更大。以后还会有隔断墙吗?
14)墙体偏心是否影响梁的布置。
15)水箱室尺寸、重量。
16) 空调机房的设备及布置。
17)消防水池水位及所需层高。
18)明确通风管道等的高度要求。
19)造型荷载的布置与调整。
绘图前
1)图框与建筑物的图号、绘图日期是否相同,不同比例尺的图纸标注是否存在错误。
2) 编号顺序是否正确,图纸说明是否为最新。
3)每张图纸上的特殊说明是否正确,是否有非本项目特有的说明。
4)女儿墙、天沟、电梯挂钩、雨篷、屋顶人孔、水池、空调面板、局部次梁的位置,是否有遗漏。
5)屋面是否有多余的次梁。
6) 绘图前核对建筑轴号。
7)出图前,我会在结构图上一一校对建筑图。每层必须检查柱子、墙梁等的偏心情况。
8)发布图片前,一定要检查字体是否正常显示!
9)在绘制图纸之前,再次确认建筑物是否有未通知结构的改动,以及运行过程中是否改变了设备,特别是地下室的风井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