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工业更新项目爆发,服务城市生产性功能的工业建筑

   日期:2023-03-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78    
核心提示:城市中大量“旧改”项目是这几十年大批量城市建设留下来的城市“废弃物”,如何将这些“废弃物”重新盘活,达到“再利用,再更新,再循环”,是一种挑战。近年来工业更新项目的爆发,让社会意识从单纯的外观改造,转向对保护,改造,活化的全方位关注,使得过去服务于城市生产性功能的工业建筑重新焕发生命力。3、旧厂房改造为国际化、地标性的未来城市科技创新园区

对于传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再利用,一直是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在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课题。

在如今的城市更新中,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非新建项目。

城市中大量“旧改”项目是这几十年大批量城市建设留下来的城市“废弃物”,如何将这些“废弃物”重新盘活,达到“再利用,再更新,再循环”,是一种挑战。

近年来工业更新项目的爆发,让社会意识从单纯的外观改造,转向对保护,改造,活化的全方位关注,使得过去服务于城市生产性功能的工业建筑重新焕发生命力。

1、钢铁厂改造为工业产业园

“述复二手钢结构”煅烧高炉的空间改造、设施更新及功能植入的设计与实践,探索一条工业遗产与时代背景相契合的一条再生之路,项目再生,由EDGE一界设计与中冶赛迪合作改造为述复二手钢结构,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吴淞口区域。

项目主立面 ©刘松恺/锐影建筑

原厂区最早为1938年11月兴建的日亚钢厂吴淞工场,后改名为“述复二手钢结构”,并于1988年调整为“述复二手钢结构”。

改造前原述复二手钢结构高炉上空鸟瞰图 & 厂房内部高炉改造前状态 ©一界设计

1999年10月2500立方米高炉点火投产,后随着国家与宝钢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于2016年6月关停。

项目概览 ©刘松恺/锐影建筑

两家设计单位分工明确,由EDGE一界设计一体化完成建筑、景观方案设计及室内概念方案设计,由中冶赛迪团队完成施工图设计及EPC工程总包。

荣耀广场鸟瞰 ©刘松恺/锐影建筑

厂区改造规划是把高炉及周边区域打造成高炉遗址主题公园,以情景商业和文化展演为驱动,引入各类特色业态,包括科技、娱乐和设计等,并促进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相关联,逐步培育产业生态圈,打造成一个工业新天地。

本项目占地约6万平米,主体会博中心建筑面积约4.47万平米,由原1.7万平米的高炉厂房改造而来。

本项目需要尽可能保留场内原有工业遗存,并且还要为未来功能使用创造足够多空间。

改造前的原述复二手钢结构鸟瞰 ©EDGE一界设计

高炉厂房部分则是本次改造的重点和难点。改造方案最大程度保留了高炉主体及平台,并对已老旧不堪的原维护结构进行了重塑。

主入口展示面 ©EDGE 一界设计

团队首先对高炉厂房本身及周边原工业设施进行了梳理,确定了保证与拆除部分:优化了高炉东侧的附属建筑及设施,打造出及集散、景观、文化呈现功能于一体的“荣耀广场”,并在其中点缀多个钢铁主题的艺术雕塑和小品。

“高炉记忆”室内夜景照明 ©EDGE一界设计

旧钢结构_bike和旧电钢在线观看_南通旧钢笆片

改造前内部空间 ©EDGE一界设计

改造后展览大厅 ©刘松恺/锐影建筑

场地西侧的热风炉、重力除尘等设施,设计团队选择以保留修缮为主,辅以立体绿化及灯光效果等,最大限度留存其“工业味道”。

高炉遗址主题公园东北侧 ©刘松恺/锐影建筑

时光隧道 ©刘松恺/锐影建筑

在原厂房东侧延伸一个大跨度空间的方式,来解决入口集散空间和竖向交通空间的问题。入口大厅与高炉之间通过一个“时光隧道”联系,而隧道的尽头便是以高炉为中心的核心展示空间。

入口大厅 ©刘松恺/锐影建筑

高炉周边的屋顶都做成通透效果,以便在炉底抬头便能看见整个百米高的高炉体系。

多功能大厅 ©刘松恺/锐影建筑

高炉南侧是多层展览及商业空间;高炉北侧则是可容纳近千人的主会议大厅及多个会议厅、接见厅及办公空间;高炉平台下方的架空层被保留下来作为未来的商业空间。

东广场夜景镜面水池倒影 ©刘松恺/锐影建筑

另外本项目的一大亮点是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打破了专业壁垒的空间边界,使得设计理念得以贯穿全局。

2、电厂废墟改造为村民中心

述复二手钢结构建成于1980年代,它紧邻深圳沙井古墟,作为沙井岗头村办工业区的一部分,改革开发初期为沙井村和相邻城中村供应电力。

被部分拆除的旧电厂 ©趣城工作室

随着深圳电力供应被国家电网完全覆盖,该电厂于十几年前被废弃。由于年久失修,电厂废墟已经成为危房。

改造后的村民大厅 ©白羽

趣城工作室的建筑师发现了这个电厂废墟,提出把电厂废墟改造成“沙井村民大厅”,将废墟作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活化,使其获得新的价值。

设计主要从物质性和精神性两方面让废电厂再生。

立面细节 ©白羽

物质性再生:旧的废墟实体、结构和细微痕迹得到最大程度保留,废墟的混凝土结构经过加固后全部被循环利用;另一方面,新的钢结构和玻璃等材料和体块,或插入、或包裹着旧楼体,它们相互编织、交融在一起,含混了新与旧的绝对界限旧钢结构,使得整个建筑成为连续生长的有机体,犹如老树发新芽。

从“物质工厂”到“精神工厂”的转化 ©白羽

bike和旧电钢在线观看_南通旧钢笆片_旧钢结构

精神性再生:将废旧电厂改造为沙井村民大厅(又名蚝乡湖文创馆),作为向沙井村民和深圳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提供创意、休闲、服务等功能;另一方面,沙井村的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在此汇聚上演,包括:村史展览、民俗仪式、祖先追忆、家族议事、文化交流等。

建筑南立面 ©白羽

废电厂改造的主要设计思路为:基于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吸收在地空间文化特征,通过抽象化的转换,把旧工厂转变为新祠堂——即具有更广泛市民性的新公共空间。

介于祠堂和工厂之间的中间状态 ©白羽

设计中将广东地区传统祠堂的七种空间要素单元:影壁、门楼、前院、正厅、后院(花园)、房舍、廊庑,将这些空间要素在三维空间上进行巧妙的衍化与变形,然后运用到到电厂废墟改造设计之中,最终,沙井村民大厅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介于祠堂和工厂之间的中间状态。

电厂废墟的原状 ©趣城工作室

改造后 ©白羽

改造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电厂废墟的主体混凝土框架结构,包括基础、梁柱和南北两侧的砖墙体。

保留废墟构架 ©趣城工作室

南北两侧的围护墙被完整保留 ©白羽

由于年久失修因此需要对所有保留部分实施加固,混凝土梁柱系统的加固方法,主要采取植筋法,用新增钢筋混凝土包裹旧基础和旧梁柱,放大基础和梁柱截面,提高力学性能。

工字钢穿斗梁 ©白羽

屋顶旧钢桁架拆卸下来旧钢结构,翻新后被部分重新利用,同时还参照原桁架选型新增了钢桁架屋顶。

吊车梁以及墙体上遗存的方形窗洞和圆孔 ©白羽

废墟构架保留了一些坚固的构造物:大厅上空南北两侧的混凝土吊车梁被、吊车梁以及墙体上遗存的方形窗洞和圆孔(用于安装电厂通风管道用)。

大厅和后院之间设置了一个直径9米的玻璃月洞门 ©白羽

大厅细节 ©白羽

在大厅和后院之间设置了一个直径9米的玻璃月洞门。月洞门大厅中,所有消防管线、空调管线和设备等均予以明装,有利于检修并降低造价。月洞门大厅也成为许多沙井村民主要的活动地点。

立体漫游长廊 ©趣城工作室

建筑师在整个建筑的上上下下和四周,设置立体的漫游长廊。由步道、楼梯、露台、环廊等构成多条游览路径穿插于建筑之中,时而位于室内,时而位于室外,这些路径相互重叠、交叉,激发起人们探索的欲望。

前院 – 光影庭园 ©白羽

后院 – 废墟花园 ©白羽

电厂的东西两侧山墙和屋顶局部被拆除,建筑师增加了前院和后院:前院“光影庭园”、后院“废墟花园-墟园”。

石笼墙散布于废墟花园之中 ©白羽

石笼墙细节 ©白羽

在建筑拆除过程中产生的遗弃的石块和砖块,被装进用粗钢筋编织的石笼网中,形成一组一组的石笼墙,将它们三三两两地散布于废墟花园之中。

新建筑与原有电厂废墟形成自然过渡 ©白羽

在建筑整体改造上选择加加减减的局部修补术以及插入式施工法,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了作业面。

墟物之美-石笼墙和裸露混凝土梁柱 ©白羽

墟物之美-夜景 ©白羽

在局部细节上呈现手工痕迹,建筑师刻意保留了许多施工痕迹、毛坯痕迹、断面痕迹、修补痕迹等,避免不必要的做旧处理,让新增建筑与废墟本体之间产生了微妙的连续生长关系。

穿孔铝板砖墙 ©白羽

细节 ©白羽

建筑的东西两侧山墙拆除,用激光切割出砖墙的纹理,建筑师定制了黑色穿孔铝板模块(每块的标准尺寸是1800×1200 CM,局部有变化)拼装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透光影壁”。

夜景 ©白羽

建筑师以与工业场所兼容的方式诠释和振兴传统空间文化,改造后的建筑吸引年轻人来此汇聚,创造出一个开放、具有凝聚力的新型公共空间,重新激发沙井村的内在活力。

3、旧厂房改造为国际化、地标性的未来城市科技创新园区

XPACE湾区数字公园改造后实景——建设三路方向 ©金玮琦

随着传统制造业生产模式向数字产业生产方式转型,大量旧工业厂房需通过空间改造表述并引导其未来的功能转型。

XPACE湾区数字公园改造前后对比 ©金玮琦/STUDIO QI

杭州XPACE湾区数字公园就是由旧厂房建筑改造而来,位于杭州市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四幢主体建筑,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

XPACE湾区数字公园场地分析 ©STUDIO QI

XPACE湾区数字公园改造后实景 ©金玮琦

整体建筑采用一体化改造,采用统一材料及色彩的立面与设施设计整合园区风貌。打造一个新建的入口将两个最大的建筑连接了起来,改变了园区的入口模式。

大尺度弧线语言构成与主干道车速相关的视觉动势 ©金玮琦

折射——百叶上的波光闪动 ©金玮琦

新立面在设计上使用了参数化设计方法,由预制铝垂直百叶窗组成,用优雅,微妙,平滑的曲线排列造出了类似于窗帘的效果,每一个百叶窗都各不相同,在阳光下建筑立面呈现了波光粼粼的动态视觉体验,丰富了视觉体验。

铝板百叶立面具有不少的优点:

1、铝板百叶由工厂预制,工厂预制的流程和项目其它部分的改造同步进行,从而缩短工期、节约时间。

2、百叶采用外挂的方法,减少对外立面的破坏。

3、立面通过百叶和弧线的形式语言可以形成一种视觉动势,引导视觉,平衡两座厂房的高差问题,通过这样一抑一扬的手法,同时可以调整两个大体量视觉比例。

4、连贯的弧线形式语言可以将两个体量连接在一起。

5、百叶有利于解决采光问题,原工厂建筑对采光要求不高,使用百叶有控制阳光和遮阳作用。

XPACE湾区数字公园整体功能程序分布 ©STUDIO QI

C楼演讲及分享空间效果 ©STUDIO QI

数字园区是容纳了数字化办公、居住、研发功能,并以数字程式化(programmatic)方式运转的产业基地。

XPACE湾区数字公园功能程序示意(动图)©STUDIO QI

D楼办公及岛屿交流空间效果 ©STUDIO QI

采用将创业公司办公、创业人居住、生活整合为一体的运作模式,但也考虑了不同阶段的创业公司的办公与生活方式,所以以楼层为划分组织了针对于不同创业阶段的互联网公司初创空间。

新主入口为两个主体体量间的玻璃大厅 ©金玮琦

整个数字园区满足办公、居住、生活空间需求。

4、历史仓储改变为社区公建

bike和旧电钢在线观看_旧钢结构_南通旧钢笆片

改造后2#、4#库航拍 ©曾天培

改造前东贸库及沈海热电厂航拍图 ©都市实践

东贸库,位于沈阳东站南侧,是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开始建设的共和国第一代仓储园区——“东贸库”,是沈阳市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体现了五十年代仓储建筑的典型特征,在全国仓储物流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改造前仓库 ©都市实践

改造后建筑鸟瞰 ©焦睿彪

直至2019年要被拆除,2020年初,政府决定保留7栋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和1条铁路线,并将它们改造。

URBANUS都市实践正式接受了这个项目,把老仓库做为新社区公共建筑的基因,让所有的新公建都在这个母题上改造。

“时代之城”建成的公园和改造后的2#、4#库 ©曾天培

选择了两栋相同且并列的仓库(从西向东命名为2#和4#)作为入手点,它们居于库区清空后未来的城市公园正中,每一座仓库是由3个30米x30米的单元构成。

改造后2#、4#库建筑外景 ©曾天培

纯白连接体-婚礼堂 ©曾天培

在两个建筑之间打造一个纯白的连接体,模仿了的仓库中殿屋架的形式,使朴素的老建筑熠熠生辉。

2#、4#库改造后都有一个开门见景的花园 ©都市实践

每一个仓库都是从一端进入的三进空间,第一进就是一个温室,开门见景,这是针对东北严寒气候而量身订制的再利用工业遗产空间的新类型学。

阅读殿堂 ©UK Studio

图书馆“阅读殿堂”巨构 ©UK Studio

2#仓库经过一番商议后决定这个空间做为政府投资的公益图书馆。4#仓库改造为营销展示中心。

图书馆“阅读殿堂”巨构轴测 ©都市实践

两栋清洗后的仓库连接起来,变成两百余米长的社区中心,成为一个市民公园的底景,使场景丰富而有趣。

“阅读殿堂”里连接不同空间的折返的楼梯 ©UK Studio

2021年末,这个公益图书馆终于建成,并被命名为“时代文仓”。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