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与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耦联系数计算公式的差异

   日期:2024-11-1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04    
核心提示:很显然,2010版《抗规》修改了2001版《抗规》耦联系数计算公式,而《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仍然采用2001版《抗规》的耦联系数计算公式。但公式(14)为固定阻尼比的公式,2001版《抗规》将固定阻尼比公式演绎为通用公式很显然是不对的。这会导致空间网格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偏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空间网架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耦合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

为什么两个规范的耦合系数计算公式不一致?有人可能会发现,《空间网架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的耦合系数计算公式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是一致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显然,2010版《反规定》修改了2001年版《反规定》的耦合系数计算公式,而《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定》仍沿用2001年版的耦合系数计算公式。版《反规定》。

那么2010版《反条例》为什么要修改2001版《反条例》的耦合系数计算公式呢?

Wilson 的论文“地震分析中 SRSS 方法的替代品”

1981 年,威尔逊等人。在《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上发表论文《A Replacement for the SRSS Method in Seismic Analysis》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提出了一种替代SRSS的新方法——CQC(Complete Quadratic Combination)方法,即完全二次项的平方根。组合方法将各模态响应的平方与不同模态的耦合项之和求平方根作为总响应的模态组合方法。

下表列出了耦合系数

计算公式的演绎过程。从表中可以看出:

(1)根据Wilson论文的公式(14)推导出2001版《康规》的耦合系数计算公式。然而,公式(14)是固定阻尼比公式。将2001年版《反阻力条例》中的固定阻尼比公式解释为通用公式,显然是错误的。

高层民用钢结构规范_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_高层建筑钢结构规范

2001年版《抗阻条例》固定阻尼比耦合系数计算公式计算的耦合系数大于2010版《抗阻条例》固定阻尼比耦合系数计算公式计算的耦合系数抵抗条例”。也就是说,2001年旧版抗阻规程在耦合系数的计算上过于保守,CQC组合后计算的地震效应过大。

2)2010年版《抵抗条例》根据威尔逊公式(13)进行了修改。

3)《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中的耦合系数计算公式仍照搬旧版2001年版《反规程》公式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并没有按照新版进行修改2010年版《反垄断条例》。但《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的发布和实施日期晚于2010年版《电阻规程》。这将导致空间网格​​结构的地震效应计算量过大。 2020年11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定》JGJ 7-2010(部分修改规定征求意见稿)仍没有按照规定修改耦合系数计算公式新版为2010年版《抵抗条例》。

4)《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中耦合系数的计算公式显然是印刷错误。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

威尔逊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是结构动力学系主任RayWClough教授。 Wilson是SAP2000软件的创始人,他的许多学术成果被工程界广泛应用。

Wilson教授的一些学术成就:

(1) 运动微分方程的 Wilson-θ 法

(二)CQC法

高层建筑钢结构规范_高层民用钢结构规范_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3)FNA(快速非线性分析)方法

(4)振动质量参与系数达到90%

(5) P-Δ效应的等效几何刚度法

(6) 修改RITZ向量方法,使得更少的模态振型数量可以获得更高的模态质量参与系数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