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0 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举办

   日期:2024-11-1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36    
核心提示:以我个人为例,目前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委员会(ISO/TC71)主席顾问组委员、WG2工作组召集人。

9月10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举行。本届论坛旨在打造高水平、高效率、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设有开幕式、主题报告、院士论坛、高端对话、高端沙龙等板块。其中,高端沙龙环节,广西大学校长韩林海、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住建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副所长李大伟发展,中铁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标准研究所原所长倪广斌、建筑标准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存东、建研大厦董事长冷广发材料有限公司以“致敬标准化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就标准化技术创新、标准国际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沙龙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秘书长蔡成军主持。

广西大学教授、校长、清华大学教授、标准大师韩林海

:

主持人

主持人:下面请广西大学韩林海校长分享一下他多年来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经验,特别是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技术研究、标准编制、参与国际标准等方面的经验。

韩林海

我很高兴有机会与同事们讨论标准化问题。对此,我也在向各位嘉宾和同事学习。

我的研究领域是钢管混凝土结构,因为它可以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的优点。该类型结构力学性能优越,施工方便,经济性能良好。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其技术经济效果具有显着的竞争力。

目前,钢管混凝土结构已成为结构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其学科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相应地,该型式结构已广泛应用于标志性土木工程项目的主体结构,在结构高度、跨度等方面不断实现世界级突破。例如,大家熟悉的标志性项目有北京中信大厦,即北京中国塔、广州新电视塔等高层、高耸建筑;又如梁山金阳,世界第一高桥墩,桥墩高度196米,抗震区9度。河特桥等桥梁结构。在此背景下,基于我国科研、设计、施工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钢管混凝土结构领域的标准体系也不断完善,在推动钢管混凝土结构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

关于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技术标准,我想和各位嘉宾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和体会,不谈经验。

面向重大工程实践,持续、系统地加强钢管混凝土结构基础理论研究,是制定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的基石。钢管混凝土结构作为当代重大土木工程主体结构的首选形式之一,应安全承受复杂受力、长期荷载等常见作用以及地震、冲击、火灾等极端作用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因此,基于生命周期性能演化的安全分析理论至关重要。

安全分析理论包括:揭示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组合和混合效应;准确定量表征钢管混凝土结构中高分散的混凝土性能,以及核心混凝土对瞬时应力、长期应力、循环应力和高温的影响。高温后的一系列本构模型;构建长寿命、复杂受力条件以及地震、火灾等极端作用下钢管混凝土结构承载力计算系统。我自己开展的研究工作是基于主体结构全生命周期安全的理念,逐步构建了钢管混凝土结构安全分析的基本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只有经过大量长期、反复的工程实践检验,才能可靠地应用于技术标准的制定。需要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需要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也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例如,钢管混凝土结构全生命周期安全分析理论中,长期荷载下的承载力计算模型已应用于世界第一高楼(高度528米、8层)的设计。度抗震设防区——北京中尊钢管混凝土巨型柱,工程柱截面实测数据显示,长期变形计算误差仅为3.3%,巨型柱的受力可靠性得到验证根据8.2年的物理测量结果。这项测量研究仍在进行中。

基于长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实践和工程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GB/T中英文版等6项技术标准制定了51446-2021。其中,国家标准在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期刊《结构工程师》“研究更新”栏目中得到专题报道,称其“为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合理设计创造了条件”首次”;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规程》T/CECS 663-2020,荣获2022年度标准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国家钢管混凝土结构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对于领域标准的自主性至关重要。我就谈谈这个问题,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主持人:您长期致力于钢管混凝土结构研究,建立了钢管混凝土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分析理论和设计技术体系,系统构建了我国自主技术标准体系适用于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我想请您谈谈。国内外高性能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如何?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钢管混凝土结构标准体系,特别是在提高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话语权方面,您有什么打算?

韩林海

重大土木工程主体结构的应用和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需求密切相关。

2020年,国务院提出《关于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目标。加强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走廊建设,拓展区域发展轴,加强资源能源开发区干线规划建设,加快重大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川藏铁路、沿江高铁、渝昆高铁等项目加快推进。

相应地,在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如何解决我国西部地区常见的深山峡谷、强震、泥石流多发地区等恶劣工程环境,深入开展重大土木工程项目的迫切需要,以及如何解决配套问题高性能的主体结构形式和贯穿其建造和使用全过程的共性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此,根据我国科研、设计、施工工作者的科技成果积累,提出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概念,该结构以钢管混凝土为主体组件并与其他组件(组件)最佳混合以协同工作。开发了高性能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形式,包括桁架、加劲肋、空心夹层等形式,提高了结构承载能力,扩大了大型复杂土木工程主体结构体系的安全应用范围。

他发明了保证混合效果的连接节点和结构结构,突破了此类结构设计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研制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连接节点三维科学测试装置,解决了钢管混凝土弦杆侧向倾斜承压测试问题,明确了节点受力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贯穿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施工和使用全过程的分析方法,以及钢管初始应力、钢管内混凝土空隙度等关键安全准则。提出了施工期间结构形式的动态变换;实现了多工况承载力的时变模拟和准确预测,解决了以往半经验计算方法无法实现该类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设计的问题。

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公路、铁路、电力等行业的工程主体结构。例如,应用于世界第一座全钢混凝土桁架桥——雅安前海子大桥,比原简支桥方案减少混凝土用量约60%,随后推广为世界第一桥。最长的混凝土钢桁架桥 - 长 643 米。 1米高的汶川可库特大桥安全抵御了2013年雅安里氏7.0级地震和2019年8月20日特大泥石流冲击。应用于国内首座100米级空心夹芯钢管混凝土输电塔——杭州育苗线输电塔,已应用于370米高的舟山大跨塔和380米高的西堠门塔,不断突破世界输电塔高度限制。舟山大跨塔比原钢塔规划要低。直接支付建筑成本的30%;还被应用于高度600米的世界最高钢管混凝土电视塔广州新电视塔、桥墩高度700米的世界最高桥墩梁山金阳河大桥等标志性工程。 9度抗震设防区196米。

关于标准国际化,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的理解,而不是我的经验。

目前,我国已成为钢管混凝土结构领域的主要应用国家。这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灾害频发等独特的“中国制造”环境密切相关。以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为代表的高性能主体结构新形式,以及贯穿其施工和服役全过程的安全分析理论和共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支撑了主体结构的快速发展。钢管混凝土结构应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在技术标准体系的自主性和国际化方面提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方案”。为此,他主编了世界上第一本空心夹芯钢管混凝土结构英文设计指南,并受权主持制定国际标准ISO/DIS 16521钢管混凝土(CFST)混合结构设计标准。在建设标准体系的同时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还要注重参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事务。以我个人为例,我目前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委员会(ISO/TC71)主席顾问组成员和WG2工作组召集人。这些工作对于理解和推动标准国际化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我很高兴地向大家介绍,今年11月27日至30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委员会将在广西南宁召开,又称ISO/ TC71技术委员会第28次全体会议由广西大学、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等单位协办。诚挚邀请各位嘉宾莅临!

主持人

预应力钢结构技术规程_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_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技术

请结合您的工作和专业实际,总结一下如何在工程建设标准化领域更好地秉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

韩林海

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在工程建设标准化领域,坚持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工程建设标准化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要时刻牢记“国之大”,坚持面向世界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主战场。工程基础设施,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重大需求,面向主体结构全生命周期安全的民生信赖,不断向技术广度和深度迈进土木工程科学。

同时,要求我们愿意长期工作、取得长期成果,不急功近利,不浮躁。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不能盲从所谓“热点”。

30年来,团队成员齐心协力,责任心强。经过不断反复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工程实体测量研究,在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制定了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GB/T 51446-2021等系列的技术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标准中的每一个条款、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表等都经过反复考虑和推敲,确保准确性。这是一个漫长、艰苦、甚至枯燥的过程,但每个人都做到了坚持和毅力。

我想,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大国工匠,他们都坚持诚实创新,都坚持勤奋真诚,都坚持团结协作,都坚持心怀敬畏,久久耕耘,奋发有为。精益求精,不断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问题。这两个群体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也指引着我们标准国际化的方向。

标准国际化之路没有捷径。只能由科学家精神和伟大工匠精神来引领。

专家简介

专家简介

韩林海,工学博士,教授。长期致力于钢管混凝土结构研究,建立了其全寿命周期安全分析理论和设计技术体系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创新开发了高性能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形式,实现了安全应用的拓展大型、复杂土木工程主体结构体系的范围。主持制定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GB/T 51446-2021,并受权主持制定国际标准ISO/DIS 16521《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标准》钢管(CFST)混合结构。作为第一完成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2年)、第三届国家科技成果奖创新大赛证书、“标准科技创新奖”标准大师称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任广西大学教授、校长,西部陆海新通道开发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教授。

背景材料

钢管混凝土是在钢管内填充混凝土而形成的结构形式。由于它们充分发挥了钢材和混凝土的优点,因此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施工方便、经济性能好。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公路、铁路、电力等行业工程项目的主体结构,具有显着的技术经济效果。

该领域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GB/T 51446-2021将于2021年颁布实施,相应的国际标准ISO/DIS 16521钢管混凝土设计标准( CFST)混合结构正在制定中。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