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计算报告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应有以下内容或要求:
1)计算书目录;
2)原创内容;
3)软件计算模型描述及计算结果合理性判断;
4) 签名并盖章。软件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6.6条的要求进行判断,包括超限信息、计算结果的调整等;文中未说明的计算假设应予以解释,包括弹性板。结构计算文件为设计文件,签字盖章要求与设计图纸相同。字体应该清晰易读。应为复杂结构提供计算模型。
2.4.2 如何考虑楼面活荷载组合系数和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系数?
回答:
1 荷载组合系数和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系数应分别按《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和《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取值。
2、荷载组合值系数中,书店、档案室、储藏室、密集柜书店、工业建筑等楼层的活荷载组合值系数不是计算软件中的默认值0.7。
3、图书馆、档案馆等活荷载遭遇地震的概率较大。因此,按等效楼面均布荷载计算活荷载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合值系数为0.8。对于遭遇地震概率较高但现行标准未规定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值系数的特殊类型变荷载,设计时应进行判断。当为“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楼板活荷载”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组合值系数宜为1.0;当为“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楼面活荷载”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组合值系数参考图书馆、档案馆建议采用0.8。实际应用中,对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附录D中所述类别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建议比较组合值系数、频繁值系数和准值系数。永久价值系数。 ,确定重力荷载代表值组合值系数。
4 对于上述类型荷载,应分别修改“荷载组合系数”和“活荷载重力代表值组合系数”。
5、如果确实需要考虑通风间、电梯间、局部储藏室等小面积房间的计算影响,可以通过“定制工况”来解决。
2.4.3 使用刚性楼板计算假设时应注意什么?
回答:
1. 假定强制刚性楼板忽略平面开口,根据外轮廓将整个平面视为刚性楼板。非强制性刚性楼板假定仅为水平放置的楼板部分作为刚性楼板,并且可以有多个刚性楼板。
2 结构计算中的总体指标如位移、周期、刚度比等均为强制刚性楼板假设下的统计结果。当结构面不满足刚性板假设时,统计结果不能正确反映结构特性。
3 刚性板假设使得刚性板内所有节点的位移均受到刚性板的约束。对于竖向构件不能“统一”的平面,如面内刚度较小的轻钢屋面、背形、细腰平面等各部位变形较大的结构,不宜采用强制刚性板计算。相对独立。需要注意的是,具有公共节点的刚性板将合并为一个刚性板。设计时,应按平面布局划分刚性板。如下图所示,对于U型建筑,如果没有弹性楼板分离,就会被计算为刚性板,从而产生变形1、2、3的强制协调。
2.4.4 筒仓结构抗震计算中质心高度如何处理?
回答:
1 筒仓实体的主要质量不能减少到楼层位置,这与一般建筑物不同。计算模型的质点应取在储存物料和仓体的质心处。特别是当上部为成品圆柱体且仅设计下部支撑结构时,很容易忽略因质心高度引起的附加弯矩。
2. 高筒仓可以多层建模,以近似模拟质量分布。层高宜为3-4米。
2.4.5 高低屋顶、高女儿墙门式刚架轻质房屋屋面加载雪荷载时应注意什么?
回答:
1.轻质房屋屋顶对雪荷载敏感。雪荷载的积累是其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雪荷载的积累对不同位置檩条的设计影响较大。
2、当屋顶有较高的女儿墙和局部突出构件时,应考虑积雪的分布钢结构雨篷计算书,并在模型中输入女儿墙和其他突出构件的尺寸。
3 当相邻建筑物间距较近且屋面高差达到《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1022-2015第4.3.3条时,必须考虑下屋面的积雪和漂移。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定的解释,结合我国雪荷载特点,高、低屋面积雪荷载按工况2执行(不包括漂移)部分)。
2.4.6 雨篷独立H型钢梁的抗扭性能如何考虑?
回答:
1、H型钢的抗扭性能是开口截面,抗扭性能较差。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中未介绍其计算方法。
2 利用H型梁的抗扭能力投射雨篷时,虽然结构软件提供了扭矩计算值,但构件并非抗扭设计。
3 建议采用抗扭能力强的封闭截面,如钢管截面,或参照力学公式复核计算。
2.4.7 建筑物地下室外墙挡土压力如何选择?使用水和土壤是否经济?
回答:
1、建筑物地下室挡土墙的土压力一般宜为静土压力,土压力系数为0.5。当挡土墙外增设永久支撑时,可适当降低土压力系数。
2 土压力的计算可根据土体的透水性,采用水土单独计算或水土联合计算。由于实际工程中基坑回填很少采用防渗材料,因此挡土墙计算应针对水和土分别进行计算。水土计算中土体的浮容重约为11。不应用土体的自然重量减去水的浮力,而应用水的浮力减去饱和重量。
2.4.8 技术参数中模拟施工1和模拟施工3如何选择?
回答:
1 模拟施工1、3加载均为分层加载。区别在于刚度是否一次性形成。模拟1一次性形成整体刚度,并考虑了加载施工步骤处及以下的节点位移和内力。组件模拟3采用分层刚度。施工步骤加载时,假设下层施工已完成,楼面平整,下层构件不再有位移。
2 混凝土结构一般分层施工,逐层找平,适宜模拟施工3。在多层钢结构施工中,常见的是一次性形成整体钢框架(钢构件在工厂加工,不具备竖向位移和找平的条件),然后再进行混凝土楼板的施工。分层浇筑,或安装预制楼板,更符合模拟施工1的假设。
3 特殊施工顺序要求应在设计中注明。例如,默认情况下,支撑柱转换梁与其上部支撑结构按照相同的施工顺序进行施工,如果按照分层施工进行施工,转换梁就会不安全。
2.4.9 输入技术参数时,如何选择水平力与整体坐标的夹角、斜抗侧力构件的方向角、自动计算最不利地震方向?
回答:
1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的夹角是指模型整体坐标系与水平力的关系,包括风力和地震力。对于非矩形平面建筑,如L型,风荷载的不利方向一般不在X、Y方向,或当抗侧力构件形成的最大弯矩阻力不在正交方向时,需要修改该选项,增加计算角度。
2 当斜抗侧力构件与整体坐标系夹角大于15°时,应加上计算方向。特别注意柱直放、梁斜放结构的补充计算。
3、最不利地震方向选项自动计算虽然可以计算出结构的最不利地震方向并输出角度,但并不一定包括斜抗侧力构件的方向。此时仍需补充斜抗侧力构件方向的地震力计算。
2.4.10 仓库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地面荷载的哪些影响?
答:仓库地面荷载具有引起结构整体沉降大、竖向构件不均匀沉降大、沉降稳定时间长、对地基影响大等特点。
1、堆放可能增加地基荷载:仓库内应标明地基范围,堆放时应避开地基。当堆垛荷载无法避开基础时,计算基础承载力时应考虑堆垛部分。
2、当荷载超过基础承载力且变形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基础处理;大面积填方荷载时,填方工程应在基础施工前提前三个月完成。
3、堆放时,基础两侧应尽量保持平衡。此时应考虑基础的附加变形和桩基的负摩阻力。当建筑外墙基础和不平衡荷载使用时,很容易发生基础倾斜。变形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附录N计算,并考虑基础倾斜引起的结构二次应力。
4 堆放易造成不同基础沉降差异,应规定使用时的堆放方法。
2.4.11 多层钢框架板的宽厚比和梁下翼缘稳定性是否应执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年?
答:在构件设计中选择执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第3.5条,是指按照第6章、第7章、第8章进行强度和稳定性计算。
1 按《钢结构设计标准》第3.5节规定S3~S4等宽厚比等级时,可能不满足《钢结构规范》第8.3.2节板宽厚比的要求建筑抗震设计》GB50011-2010。
2 根据《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第6.2.7条,对梁下翼缘稳定性进行验算。当规整长细比小于或等于0.45时,不采取措施防止梁下翼缘失稳。在地震条件下,梁受压翼缘仍可能变得不稳定。
3 抗震设计时,应取消勾选《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软件默认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 通过计算保证梁受压翼缘不失稳,推荐方法如下: 首先,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8.3.3条的解释,对梁进行校核长细比λy≤60√235⁄fy;是《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第10.4.3节中梁塑性铰形成的截面条件,即满足规整长细比不大于0.3的要求。在本次计算中,梁的上翼缘均应有混凝土楼板。
2.4.12 调整弱层和调整框剪结构局部剪力时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回答:
1 结构的不规则侧向刚度和楼板承载力突变,涉及到弱层(弱层)地震剪力的调整。一般情况下,软件会默认对侧向刚度比造成的薄弱层进行内力放大。但对于楼板承载力突变引起的薄弱层,由于有两个设计方向,选择通过配筋自动调整到不弱可能会掩盖结构布局的不合理,计算时仅确定剪力承载力比,而弱层的处理方法需要指定,否则很容易忽略处理。
2 框剪结构体系中,框架部分承受的剪力宜根据底部总剪力和楼板最大剪力进行调整。常见问题有: 1)软件界面中的“段数”、“起始层数”、“结束层数”填写不完整,导致剪切力未调整;
2)调整系数达到软件设定的默认上限,剪力无法满足规范要求。应检查“设计结果”中的“倾覆力矩及0.2V0调整”文件,看调整是否到位。需要说明的是,框筒结构的调整只需要正确选择结构体系,剪力调整就自动完成,这里不需要再次设置。
2.4.13 地下车库顶板主梁大板楼盖能否采用弹力板设计?
答:地下车库顶板采用大主梁板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采用弹性板3、6。假设考虑楼板面外刚度时,部分板上的载荷通过面外刚度直接传递到柱上。梁上的负载相应减少。对于有主梁的大板楼盖,楼板厚度比较厚,确实存在较大的面外刚度。因此,考虑楼板面外刚度在理论上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2 采用弹性板设计时,加固方法应与传力方式一致,不宜采用常规加固方法。
3 板柱连接处应采取措施(如加柱帽)。
4 当板传递到柱的方式出现问题时,荷载将不可避免地传递到梁上。因此,按弹性板计算的梁配筋应考虑这一风险,以强化计算结果。梁箍筋应按刚性板导荷方式进行加固。 。
2.4.14 如何建立没有地下室的多层框架模型?
答:设计中常将距基础顶部±0.00的拉梁层单独设置一层,根据地下室输入。虽然模型比较符合实际,但计算却不太现实。
1、地基填土的实际嵌入效应使得结构刚度趋于无地下室结构刚度,导致基于地下室建模时计算结果偏小。
2 根据地下层进行建模时,无论预埋端设置在基础顶部还是正负零位,软件都会同时考虑这两种预埋调整,因此没有区别在计算中。
3 根据纯地上框架设计,首层高度设置为拉杆位置,结构刚度较大,底柱进行柱底弯矩放大,计算结果起到了控制作用。
4、当基础埋深较浅时,可不设置拉杆层,按基础顶部模型计算。如果此时人为添加结构拉杆也不安全,则应采用嵌入基础顶部和地面的围护结构设计。
5 根据以上建模对比钢结构雨篷计算书,对深基础无地下室多层框架按无地下室建模和有地下室建模进行封装(一般以无地下室建模模型起控制作用)。无地下室、浅基础、无拉梁的多层框架,宜按基础预埋设计;若设有拉梁,应以埋地式非地下框架围护结构和无拉梁的顶埋式基础模型为基础。网络设计。加固时,基础柱顶钢筋的正负零以首层柱钢筋为准。
2.4.15 大跨梁竖向抗震软件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答:抗震设防不低于7度(0.15g)的大跨度混凝土梁和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钢梁应进行竖向抗震设计。然而,当大跨梁上没有中间节点(如单向密肋)时,梁质量将分布到两端支撑上,无法正确计算梁的竖向地震。建模时应添加梁中间的节点,无用的网格节点不应清除。
2.4.16 大底盘多塔结构计算模型有哪些要求?
回答:
1 对于塔部分,为了防止裙房损坏对塔的负面影响,在计算塔部分时,根据整体建模和分塔模型计算得到了不利的结果。
2、大底盘裙房及基础按整体模型设计。
3 塔体总体指标以单塔模型为准。
2.4.17 钢结构中如何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的影响?
答:钢结构在保证楼板与梁可靠连接的同时,还应考虑楼板与梁的共同作用。计算时可采用放大梁刚度的方法来考虑其影响。
1 参与刚度计算的梁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应考虑楼板对刚度放大的影响,以获得与结构实际刚度相匹配的地震力。
2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应考虑楼板的影响,设计应以组合梁、T形梁为主。
设计中的3个常见错误:
1)勾选“梁刚度放大系数应符合《具体规定》第5.2.4条的规定”。该选项不能增强钢结构梁的刚度。 “中心梁刚度放大系数”直接输入;
2)误用“竖向荷载”、“地震作用”、“风荷载”分别计算刚度系数。该选项不适用于基于国家标准的设计。仅“竖向荷载”中的梁刚度放大系数生效。
2.4.18《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第4.1.1条,当工程结构位于发震断层两侧10km以内时,近场效应对设计的影响应考虑地震运动参数。计算时如何考虑近场效应增加系数?
答:发震破裂对震害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强震地面破裂效应和强震地面震动效应。建筑结构通过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烈度、覆土厚度和控制最小避让距离,减少地面破裂、错位效应对建筑物的直接影响,并通过考虑地震动参数的放大来考虑强震地震动由近场系数。对建筑物的影响。
1 《建筑与市政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第4.1.1条第1款规定:当工程结构位于地震断层两侧10km以内时,近场效应对设计地震运动的影响应考虑参数。 《总则》仅提出原则性要求。至于进一步调整的对象和技术对策,将通过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第4.1.7条 1: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地震裂缝错位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可忽略: 1)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 2)非全新世活动断裂; 3)当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隐伏断层覆盖土厚度分别大于60m和90m。即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时,不需要考虑地震裂缝的影响,也不需要考虑近场效应。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10.3条规定:对于位于地震断层两侧10km以内的建筑物,地震动参数应计入近场效应,并应乘以5公里内增加系数1.5。否则,应乘以不小于1.25的放大倍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2.2.2条规定的放大系数相同。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51408-2021第4.1.4条:当距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考虑近场效应并乘以增量因素。 5公里及以内应取1.25。对于超过5公里的距离,可以不低于1.15。 《基于维持正常建筑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RISN-TG046-2023第4.1.1条第5款的规定与《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51408-2021相同。
4 结构设计中,当抗震设防烈度不小于8度时,抗震结构的近场效应影响系数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相应规定确定;隔震减震结构的近场效应影响系数可根据《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51408-2021和《基于维持正常建筑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相应规定取值“RISN-TG04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