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从未接触过的项目类型,比如我擅长土木工程,却遇到了钢结构工程。遇到这样的业务场景,该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快速突破专业限制,有效推进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成果?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我会利用“方向、方法、知识”三要素帮助我理清思路、确定解决方案,最终解决业务场景中的问题。但这三要素“出现”的顺序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结果。
问题解决的三要素有两种可能的顺序:一是知识→方法→方向,二是方向→方法→知识。
我就以我为一家钢结构厂算量计价的经历为例,讲述一下我运用上述两种方法开展工作的体会。
当我刚开始从事钢结构数量和定价工作时,我遵循了第一个“三要素”方法。
首先,要广泛了解钢结构。
百度、知乎、小红书、抖音、费用相关论坛等,都是用海量的知识来掩盖战术上的无知。
然后把海量的知识整合起来,做成思维导图,好像构建了一个知识体系,也叫知识提炼,方便在工作中使用。
完成以上两个任务后,我感觉自己增长了不少关于钢结构的知识,也感觉自己对钢结构的数量和价格如何计算有了大概的了解。就像我看过的刑侦小说里的侦探场景一样,通过大量的现场勘察走访,调查收集信息,最后通过信息的汇总,得出案情结论,找到罪犯。
接下来根据测量规格划分的类别,建立工程量计算公式表,开始读图计算工程量。
比如测量规范里有钢梁、钢柱、钢构件等类别,所以看图纸的时候要从头到尾查看哪些是包含在测量规范里的,哪些不是,找到之后就开始根据图纸和之前整理的知识点来算工程量,算工程量的同时还要核对清单,看看有没有和测量规范不一样的要求,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
最后按照价目表的内容进行填写。
由于清单中的项目与计量规范类别并非一一对应,因此在提出工程量提案时,必须按照清单中的工程名称,对工程量再次进行汇总。
做完这两个步骤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学习大量相关知识,然后边做边总结思考工作方向,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步骤。因为之前做的所有工作都无法及时出结果,只能重复操作,来回折腾。不仅效率低下,思维也非常混乱,根本无法提炼出数据分析结果。
知识→方法→方向的顺序很费时费力,而且会积累很多无用功,所以还是换个方式吧。于是我又按照方向→方法→知识的顺序尝试了一下。
第一,以计价表为指引,明确计算的方向。
工程量计算的结果最终要用于定价,因此计量工作要围绕最终的定价输出进行。一开始只需要将清单中的零部件拆开,对零部件的信息进行分类,确定需要查阅和检索的知识以及需要了解和获取的计量规则。
然后通过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钢结构工程工程量,将拆解后的工作内容具体化、实施。
以钢柱为例,拆除工程及最终工程量计算表如下:
拆解后可以针对性地查看和检索那些不清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用于识图、工程量计算等,需求更有针对性,工作效率更高。
最后按照价目表的内容进行填表,高效的完成工作。
通过以上经历,我感受到:按照“知识→方法→方向”的方式做事,看似是在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用做、总结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其实是漫无目的的。而按照“方向→方法→知识”的方式做事,与前面完全相反,是在行动之前明确目的,方向更明确,完成任务的效果也更好。
就如同狙击手射击一样,狙击手的射击方法、风向风力判断、弹道射线等知识都是为了达成射击目标,没有精准的目标方向,再好的狙击手也无法完美狙击钢结构工程工程量,因此在成本估算的实施过程中,明确工作目标至关重要,方向正确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