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一个月里,社会各界纷纷写来“请战书”,而这些奔赴武汉的抗疫大军中,就有不少女性。
他们坚守岗位,有的是医生护士,有的是空乘人员,有的是公务员。
图片/@元宝包加油
火神山工地上的妇女
在2月2日竣工的火神山医院,有无数已经记不住名字的普通女工,她们本该回乡过年,却依然选择回到疫情重灾区武汉。
你或许认为建筑工地并不是女性应该出现的地方,但事实上,在每一堆需要人力的土方旁边,都出现了成千上万名无名女性在搅拌水泥、运输材料、铺设钢筋。
光是这张照片,就圈出了很多留着长发的工人
工地上一名女主管告诉记者:“只要在现场戴上口罩、帽子钢结构哪家最大,没人知道你是男是女。”
女承包商胡小红是医院工地上有名的“铁娘子”。
除夕夜,她放下筷子,和工人们一起奔赴火神山工地,因为武汉需要他们。
图片/@中国妇女报
钢结构专家王小红是火神山项目钢结构施工部分的“主心骨”。
她负责图纸、工艺、材料、现场四大方面的总体协调,今年53岁。
图/@我是落生
中建三局技术部经理范伟负责图纸协调,奔波于设计院、指挥中心和现场之间,每天只能睡三个多小时。
她父亲感冒发烧了,她没时间回家照顾。
图片/@中国妇女报
疫情防控组孙艳芳负责安排、协调从施工现场后勤物资应急准备到疫情防控的每一个细节。
大年初三,她告别丈夫和儿子,从家乡汕头出发,行程1280公里回到武汉。
图片/@中国妇女报
资源保障组的张芬负责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安排付款等琐碎的财务工作。
所有的款项必须每天结算,而且她每天必须在岗位上连续工作12个小时。
图片/@中国妇女报
韩建英负责火神山项目的采购工作,为施工现场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每天晚上回家,她都不敢见家人,把自己隔离在房间里。她说:“等病毒消失了,我会给女儿一个大大的拥抱。”
图片/@中国妇女报
1月24日,负责物资运输的杨宁接到了火神山的任务,1月25日上午,集装箱资源陆续抵达现场,1月29日凌晨,826台集装箱物资顺利发往工地。
这就是“铁娘子”的高效率。
图片/@中国妇女报
除了这些被记录在案的女性管理人员外,还有更多名字没有被记录下来的女性建筑工人。
鸟瞰镜头扫过火神山医院,他们的身影化作一个个微型像素,消失在叉车与水泥之间。
他们或许学历不高,但却明白招聘要求上写的“无性别限制”,只要在工地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会因为性别而有差异。
除了火神山工地的女工们,我还注意到B站上一位名叫“Guiyuanhijgb”的up主,她也是参与火神山医院项目的女建设者之一。
她在vlog里更新了火神山工地的日常生活,让大家在鸟瞰之外看到工地上每一个感人的故事:
这位新手爸爸抛下家人来到工地,与同事们分享孩子们可爱的照片,而他自己却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老实工人一拿到工资,就赶紧把钱捐给武汉的医院。
她在vlog中表示,火神山真正的网红不是直播间里的“茶江”,而是站在她面前的7000名活生生的建筑工人。
如果没有“桂园黑帮”这样的记录者,我们或许就看不到如此珍贵的工地故事。
在参加火神山项目之前,“桂圆hijgb”也是一位会做美食播报的可爱女孩,她是万千抗疫一线女战士的缩影。
感染区内的妇女
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当然是医院,医护人员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这些战士中有太多年轻、俊美的面孔,也有恐惧的时刻。
除夕之夜,广东医疗队出发了,车上载满了年轻的医护女孩,她们的脸上充满自信和阳光,仿佛暂时忘记了她们即将前往的武汉是千万人避之不及的地方。
与此同时,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姑娘们也整装待发,她们心里都清楚,即将面对的病毒有多么危险,感染风险有多么大。
为了能快速穿脱防护服、把头发塞进防护帽里,有医护人员集体商量后,把自己的长发剪掉了。
要知道,很多女生在过年前都会精心的打理、造型自己的头发,但面对疫情,她们却干脆毫不犹豫的剪掉了自己最珍爱的头发。
护士们集体剪掉的辫子,是一封最动人的战斗请愿书。
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出头,但他们面对的却是比非典死亡人数还多的新冠病毒。
她们是普通家庭的女儿,喜欢自拍、逛街的普通女孩。
穿上防护服,并不代表她们就是女超人,她们也惧怕死亡,但她们依然冲在第一线,站在大家的最前面。
超负荷的工作,连续四五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在没有空调的寒冷病房里工作,这些女孩和所有坚持工作的人一样,也累、也累、也烦、也抱怨、也委屈。
空调让病毒在空气中传播,寒冷的冬天病房里不能开空调,护士们受不了寒冷,休息时不停搓着手。
太多人没有注意到,防护服和护目镜下面是一双美丽的眼睛,它们脱去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就像钢铁侠脱下铠甲钢结构哪家最大,露出脆弱的肉体。
她们都是父母的女儿,也是孩子的母亲。
在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队伍中,有太多新妈妈,放下怀里咿呀学语的孩子,擦干眼泪,启程奔赴武汉。
山东医疗队医生徐霞
浙江大学第一医院护士胡巧巧和女儿远远对视
安徽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张敏送别女儿
援鄂医疗队队员魏燕与儿子告别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是这次疫情的主战场之一,中央电视台记者走进医护人员宿舍,采访了一位一线医生。
她原本是一名麻醉医生,自愿到发热门诊工作,只有在休息时间才能和在家的儿子视频聊天几分钟。
小儿子问妈妈:“你知道奶奶有两个同事死了吗?”在抗疫一线的妈妈只能回答说,他们病得很重,还是要做好防护。
看似轻松的对话背后隐藏着普通人沉重的不幸,她不仅是守护患者的勇士,更是守护儿子的母亲。
儿子送给妈妈的画:穿白色防护服的是妈妈,在窗口等待的是儿子
指挥此战的将领中,也不乏杰出的女性。
女性医学家、女性院士不断见诸报端,在这场战斗中,女性不是躲在后方的懦夫,她们也是科研前线不可或缺的英雄。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专家之一,73岁的她,在武汉疫情发生后,再次担负起战斗重任。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她说出了很多人都避而不谈的真相:
武汉目前没有足够的检测试剂,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检测。武汉目前无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她呼吁动员全国的力量支援武汉。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把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的话转发到家属群里,老人家百分之百都会听从指挥。
如果你家里有老人又去抢双黄连、藿香正气水,请把李兰娟院士的这张照片转发给他,他一定会立即回家隔离。
李兰娟问:没病干嘛要吃药?
除了全国人民熟悉的“李奶奶”,还有一位女院士冲在这次防疫最前线,她叫陈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员,曾参与过非典、埃博拉病毒等疫情防控。
陈薇院士及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结合全自动核酸提取技术,大大缩短了核酸检测时间,她是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之一。
对于“疫情拐点即将到来”的说法,她表示,虽然拐点很快就会到来,但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如果你对新冠病毒疫情及其传播机制感兴趣,可以阅读《中国科学报》对陈薇院士的采访。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展在百忙之中接受了央视记者董倩的专访。她也是一名经历过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医生。
作为一名坚守在重症监护室的传染病医生,她告诉电视机前的观众,不要对新冠病毒过度恐慌,不要歧视任何疑似病人。
病毒是敌人,而不是患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十几天来,大家都在焦急、不安的等待中。
等待疫情得到控制,等待这场战斗结束,等待恢复正常生活。
当我们坐在家里无所事事时,他们可能刚刚结束夜班,正在吃着冷午餐盒。
经过6至8个小时的连续工作,他们的防护服已被汗水浸透,额头上也留下了护目镜深深的痕迹。
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郭伟的面容
护目镜甚至在脸上留下了伤口,只能简单消毒、贴上创可贴,便返回感染病房。
她们甚至不忍心让家人看到自己受伤的照片,因为她们是父母最宝贝的女儿。
脸上深深浅浅的痕迹是姑娘们的军功章
层层厚厚的防护服下,是一张与同龄女孩无异的英俊脸庞。
说到战争和军人,人们往往想到的只有枪和人。但新冠病毒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冷战,牺牲的生命已化作数字,在大银幕上滚动。
在这场战斗中,甚至可以说女性也是主力军。
在死亡人数旁边,有一个绿色方框显示治愈人数,这个数字正在缓慢上升。
那是这些勇敢的女性用青春乃至生命换来的希望,是全体抗疫人员从死神手中抢回的生命。
还有他们
除了火神山加班加点的工作人员,医院里生死搏斗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在其他岗位上支援武汉、支援国家的普通人,这里还有很多无名女性。
武汉市龙兴小区书记李静坚持给被隔离居民送生活必需品,送人看病、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封城后照顾孤寡老人等都是她的工作。
另一名记者在路边遇见了一位送餐女工,她已经在岗位上坚守了10天,和武汉许多在岗的送餐工一样,她不愿逃离。
封城之后,武汉大街小巷的餐馆、商铺全部选择关门。
在漆黑的街道上,记者看到唯一一家亮着灯的小面馆,女老板坚持开店,因为送货员“总得找地方吃饭”。
武汉公共交通关闭后,爱心女司机方来华自愿往返于社区之间,接送需要就医的老人,送他们去医院取药。
东航MU5700航班是第一架负责运送医护人员赴湖北的包机,飞机落地前,乘务员向全体医护人员鞠躬致意,乘务长更是用哽咽的声音向他们致谢。
事实上,这些交通运输行业的空乘人员也属于感染风险较高的群体。
铁路每天还要承载巨大的客流,这些年轻的女孩们选择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为了避免返程高峰再次爆发大规模疫情,他们几乎没有休息,每天都提心吊胆。
各行各业的女孩,有的剪掉头发,有的推迟婚期,有的在工地上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它们似乎证明:
无论在哪个战场,女性永远不会缺席。
或许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这些奋战在前线的女战士们也有生理期,也有脆弱和疼痛的时刻,她们是一支由平凡女孩组成的队伍。
上海市妇联为武汉女医护人员募集考拉裤捐赠物资/人民日报
在这场疫情中,他们是一股柔软而坚定的力量,牢牢支撑起一个国家的希望。
点击“关注”,为女战士们鼓掌!
【天天有礼物送】小编将从这篇文章中选取一条心里话,赠送2020年第4期《青春文摘》一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