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发展,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这座滨海城市的包容心、美食、建筑风格,尤其是中西建筑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天津味’,也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脚步。”4月14日日本 钢结构协会,记者采访陈志华教授时,他在“人间最美四月天”望着窗外一树花开的春景,感慨地说道。
陈志华,天津大学二级教授、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城建大学副校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全国首届钢结构杰出人才,天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结构分会理事长、中国钢铁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连续四年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带领团队参与了数百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培养了数百名硕士、博士生,推动了我国钢结构研究与实践的纵深发展。
意外造访天津
陈志华1966年出生于河北省井陉县一个叫虎头山的小山村。1983年,他在河北省正定中学参加高考,想学化工专业。他从小就喜欢化学,高考时只因为写错了一个字,就没能考上化学,考了99分,但当老师的母亲认为化学是个特殊的职业,并不支持他的想法。当时担任学校校长的父亲更希望他学建筑工程:“国家在建设,未来土木工程需要很多人才,你就报考土木工程专业吧。”再加上当时他只知道天津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在全国很有名,所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就满足了父母的心愿。最后他“误打误撞”考上了天津大学,主修结构工程。进天津大学的第一天,他喝了口苦水,两天后,水变甜了。就这样,他见证了天津引滦工程顺利完工。为了强身健体,他参加过很多体育活动,其中就包括武术,刀枪棍棒,南拳北腿。不过,他的“武术”如今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但骑自行车的爱好却一直延续至今,他曾借着自行车来这里骑车环游当年刚刚完工的中环线,也沿着天津的大街小巷骑行,还骑车去过蓟州欣赏美丽的山景,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城市。
四年的学习,当陈志华发现,自己能把漂亮的建筑设计图,通过自己的计算、设计,变成真正的建筑作品时,他深深地爱上了建筑结构专业。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保送到了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有幸得到了刘希良教授的赏识,收为他的学生。我是那一年钢结构专业唯一一个读硕士的学生。他是唯一一个在听课的学生,如果他想记笔记,老师就会停下来等着,所以门外经常有很多学生出于好奇在看。
教学和学习
陈志华做过三次博士后,第一次是1996年至1997年在日本法政大学;后两次是1997年同时申请的,一次是日本文部省的科学技术振兴会日本 钢结构协会,这个协会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力,申请起来也非常困难;一次是天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博士后。两次申请都成功了,后来在刘希良先生的建议下,他又回到了天津大学。1999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后,陈志华选择留在大学任教。他始终坚持“因材施教、融汇贯通、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本科核心课程《建筑钢结构设计》和研究生课程《大跨度建筑结构体系》,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体系,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研究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坚持“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专业实践项目,指导近百名本科生毕业设计、近百名研究生完成“纵向科研”和“横向项目”项目,先后主持完成天津市高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主编《组合结构原理与设计》、《大跨度建筑结构原理与设计》等教材,完善了天津大学钢结构教学体系,被评为天津大学首位“我心目中的好导师”。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这个早期主要以学生评比为主的奖项,对陈志华来说,依然意义非凡。
随着行政工作越来越多,他指导学生的时间有限,于是他开启了“五加二、昼夜不停”的工作机制,每天只要能保证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他就把剩下的可用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多年来,多名学生获批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其中一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是全国空间结构专业唯一的一篇,也是天津市土木工程专业首篇。“我的学生逐渐步入职场,不少人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家。三年来,有6名学生先后获得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的荣誉称号。能在中国科技大学这样的名校当教授,担任这些优秀学生的指导老师,我感到十分荣幸。”陈志华感慨地对记者说。
写作和布道
今年3月27日,爱思唯尔正式发布2023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天津城建大学副校长陈志华教授继续上榜,自2021年起已连续两年上榜,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截至目前,Scopus数据库已收录陈志华教授的论文548篇,被3684篇文献、492位合作者引用,彰显了其在土木工程领域强大的学术影响力。2010年3月,其专著《弦支穹顶结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介绍典型预应力空间结构——弦支穹顶的书籍,该结构力流合理,造价经济。 2013年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张拉弦结构体系》,系统阐述了张拉弦结构(弦杆支撑结构)这一传统刚度结构引入张拉整体体系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组合结构体系。2023年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专著《索穹顶结构》,结合我国首个百米级组合索穹顶建筑——天津理工大学新体育馆屋盖结构及施工工艺,对索穹顶结构作了进一步系统阐述。发表SCI论文126篇,EI论文216篇,作为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发明专利36项。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十三运会13个系列场馆、天津文化中心、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等100余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致力于西方
2019年年初,接到赴西部工作通知后,陈志华表示愿意支持西部建设,愿意努力工作、贡献力量,因此被任命为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到甘肃后,陈志华结合兰州理工大学鲜明的“西部区域特色”,围绕“建设优势学科”“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科学研究”等主题,走访调研,建言献策,现场进行工程试验技术指导,到企业考察交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促成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天津市钢结构学会联合举办兰州理工大学百年校庆钢结构工程技术高峰论坛,加强天津大学与兰州理工大学的交流合作等。陈志华从未停下忙碌的脚步,一直在为推动西部地区钢结构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2020年4月,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顺利通过2019年度教育部组织的评估,为解决西北恶劣环境条件下特殊工程问题、服务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陈志华赴甘肃工作后不久,其妻子、天津大学钢结构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员王小敦也只身赴青海,担任青海民族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首任院长,为青海民族大学理工科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他带领天津大学钢结构研究所为新疆、陕西等省区装配式钢结构建设提供服务,为西部地区输送了不少专业人才,一代又一代天津大学子扎根基层,硕果累累。他们在资源贫瘠的土地上书写了自己的青春,在西部大地上描绘出了美丽的画卷。在担任新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的三年时间里,他深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第一线,助力新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建设,扎实开展科研和对口支援工作,促进了天津大学与新疆大学的互联互通。2015年,即将进入研究生院的孟毅选择加入天津大学研究生教学团队,以志愿者的身份赴新疆阿勒泰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2016级硕士生马红旭作为陕西省选派生,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工作,担任莲湖区任家口社区书记助理,将学习期间学到的专业技术知识运用到莲湖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中,努力便民利民,整治成果惠及5157户居民。他成为陕西省选拔干部,担任宝鸡市扶风县副县长,在“直播带货”“农产品义卖”“校地合作消费扶贫”等多个领域实现创新,带领百余人帮助贫困户创业增收。
为国家建造梦想之家
陈志华带领团队参与了数百项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指导,全心全意报效祖国。
2019年,天塔启动全面升级改造,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从旅游景点到影响力传播,全面更新。在天塔升级改造过程中,天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研究所工作人员在陈志华的带领下,深度参与天塔钢结构修复加固工程,为项目现场施工提供技术基础和操作指导,天塔钢结构修复工程于年底顺利完工。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升级改造后的天塔顺利迎来了建成开放30周年。2021年6月24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以下简称“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展会——中国建筑科学大会暨绿色智慧建筑博览会顺利开幕,标志着会展中心一期正式投入使用。自2013年开工建设以来,以陈志华教授为组长的天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研究所深度参与会展中心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是我国第三个国家级现代化会展设施,总建筑面积约138万平方米,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会展中心。作为天津会展中心一期工程钢结构顾问,带领研究团队对会展中心设计、建设进行攻关,为会展中心一期工程结构设计、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钢结构杆件数量多,连接节点构造及受力复杂,施工难度大,开展树形结构吊装、焊接等关键技术研究,为项目现场施工提供技术指导。会展中心二期钢结构工程全过程咨询工作正在进行中。
2022年11月12日,“2022中国新时代百大建筑”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公布了新时代百大建筑榜单,旨在通过新时代百大建筑回顾我国建筑业在新时代发展的辉煌历程,彰显中国建筑的实力和在世界日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由陈志华教授带领的天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研究所参与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焊球项目、天津理工大学体育馆、国家航海博物馆等项目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入围榜单,荣获新时代百大建筑荣誉称号。位于天津三岔河口的永乐桥,是天津著名地标建筑。打造“摩天轮”——“天津之眼”是陈志华及其团队提出的方案,将桥梁、摩天轮和商业设施融为一体,实现了独特的“轮桥合一”风格。多年来,陈志华带领团队致力于钢结构体系研发、新型结构设计优化、全过程施工分析检测监测等创新工作,相关成果已应用于交通枢纽、会展设施、体育场馆等百余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白塔机场、鄂尔多斯机场、张家口德胜木竹钢住宅、河北师范大学体育馆、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秦皇岛港分局8号仓库、沧州富康家园10万平公租房、山东广饶博览中心、山东茌平体育馆、山东高密体育馆、于家堡综合交通枢纽(天津滨海站)、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天津静海上林苑(白领公寓)、天津市泰安路5号院津湾广场9#楼、天津文化中心系列-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图书馆-天津大剧院-地标大厦、天津极地海洋动物博物馆、天山海世界、霍元甲武术馆、十三运会13个体育场馆(天津)、定制化车间及烤漆机库钢结构为空客天津A330宽体飞机完成交付中心、公安部天津消防局门廊钢结构、河南三门峡车间、光大含山工厂、常熟服装城钢结构、广西柳州博物馆、拉萨藏式建筑技术装配式钢结构、深圳市民中心图书馆、深圳大运会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深圳盐天湖大桥、西安地铁10号线经纬河轨道交通等工程担任专家,还作为专家主持或参加了大连体育场、北京工业大学体育场、山西小河国际会展中心、济南体育场、苏州体育场和体育馆、长沙景观塔、兰州交通大学体育馆、青海西宁机场和三亚体育场等近百个典型工程的专项论证会。
此外,他还多次带领队员参与公益事业,用钢结构这种独特的方式献爱心、搭彩虹桥,并负责汶川映秀镇鱼子翠村241栋居民楼灾后重建结构设计,并到天津市社会福利院自愿为福利院捐赠吊顶,赢得了受助群众、相关参与单位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