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幸运者森特:从金属屋墙面围护系统到环保产业的布局

   日期:2024-09-0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35    
核心提示:此后,他们又结合国内市场需求进行了二次开发,将聚氨酯复合板的生产工艺与岩棉、玻璃丝棉复合板的生产工艺相结合,首创聚氨酯封边岩棉板、玻璃丝棉板,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了产品平整和密封性,解决了行业的一大难题。

文/记者钟春霞、高燕

成长在新时代,森特是一个幸运的人。

加入WTO、高铁迅猛发展、机场大兴建……在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无数民营企业涌现、奋勇前行,森特就是其中之一。

在时代的洪流中,森特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时代共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使自己成为站在时代浪潮最前沿的强者。

森特,全称森特世兴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特”)。成立19年来,森特已成长为国内金属屋面、墙面围护系统行业的龙头企业,旗下拥有9家子公司、16家分公司,累计在建项目超过2100个,其中包括国内60%以上合资品牌汽车厂的围护系统、国内80%以上省会城市在建机场的屋面系统……

近年来,森特开始发力环保产业,瞄准环保型土壤修复专用设备制造,巨额投入,大胆创新,在绿水青山中开辟出一片新“战场”。

接下来,请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Cente,了解19年来Cente如何发展成为如今的样子。

生逢其时,风起云涌

英国《金融时报》曾撰文写道:“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经历了三次创业高峰,分别是1984年、1992年、2001年”。

国际贸易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同年7月,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10月,中国首次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今年,体育、政治、经济领域的三件大事,向世界传递同一个信号:中国来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和机遇,能够踩着国运,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大张旗鼓地走到今天的人,并不多,刘艾森就是其中之一。

刘爱森 盛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1年,刘艾森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了森特兴集团有限公司,开始了创业之旅,金属外壳是他最初选择的“战场”。

1996年至1998年,刘艾森在国外工作,接触到金属围护行业。“当时,国内的工业厂房还是采用传统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国际主流的金属围护施工方式在国内逐渐兴起。国内金属围护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998年底刘艾森回国。3年后,依靠在海外积累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刘艾森带着10多个人和20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扎根。

国外公司的长期垄断、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作为行业“新人”的尴尬……森特成立之初,一切都异常艰难。

但刘艾森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技术、顽强拼搏的精神,拿下了诺基亚工厂项目,正式打开了森特在国内金属外壳市场的大门,从此一路顺风顺水。

突破!又突破了!

森特的发展速度非常快,2006年,森特成立第五年,其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了外资企业,2008年,森特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中国第一。

2016年,森特在上交所上市,如今,森特金属屋面围护系统已遍布全国——国内60%以上合资品牌汽车厂、80%以上省会城市在建机场屋面围护、全国100%以上金属屋面围护系统,累计承接项目超过2100个,施工面积达1亿平方米。

墙板产品应用案例-重庆京东方

Sente是如何在行业中达到这样的水平的?

采访中,刘艾森坦言:“我们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一是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机遇,二是企业本身一直重视技术创新,拥有别人造不出来的核心技术。”

如果说国家政策、时代的发展是国家为每一个企业提供的舞台,那么核心技术就是让不同的企业成为自己的“金刚钻”。

那么,Sente的“金刚石钻头”到底是什么呢?

“全长无搭接”设备及创新涂胶技术

当时,外资企业都是将原材料在工厂内加工,再将加工后的成品从工厂运输到项目施工现场。

由于运输、搬运能力的限制,金属外壳材料的最大长度只能为12米,这意味着在安装过程中需要进行搭接,而无论搭接得如何牢固,也难以避免漏水的风险。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森特开始探索金属外壳加工设备小型化的新思路。与台湾一家发电机公司合作后,成功开发出功率充足的小型化加工设备,并将设备安装在集装箱内。这样,设备可以随集装箱自由移动,生产的产品规格不再受到运输条件和搬运能力的限制。

他们将加工设备和原材料用集装箱装好运到施工现场,再根据不同工程需求,现场加工“全长”金属板材,边生产边安装,最长加工长度达120多米。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搭接环节,杜绝漏水隐患,还可以节省原材料和时间,加快施工进度。

这绝对是个绝妙的想法。而这个绝妙的想法也成为了 Sent 工程的一个特色,并一直沿用至今。

同时,森特通过反复实验发现,通过在钢板接缝处注入隐藏胶,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抗渗漏和抗老化性能。

小型化、集装箱化设备、“全长不搭接”金属板、创新的涂胶方式……正是这些在项目中精心构思的“巧思”,帮助森特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项目,并研发出防水屋面系统,逐步在国内金属围护领域站稳了脚跟。

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开始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并通过快速发展,打破了国内金属外壳市场的长期国外垄断。

引进新型金属复合板生产线

2007年,Sente又有大动作。

传统的复合板主要有聚氨酯、岩棉复合板,为了获得更高性能的材料产品,森特引进了国内第一条玻璃棉、岩棉复合板生产线,填补了国内该产品的空白。

随后,他们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将聚氨酯复合板的生产工艺与岩棉、玻璃棉复合板的生产工艺相结合,首创聚氨酯封边岩棉板、玻璃棉板。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平整度和密封性,解决了行业的一大难题。新产品的出现对当时的市场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完善和发展。

推出新型抗风防漏屋面系统

近年来,机场航站楼屋顶被强风吹掉的新闻频频见诸新闻,成为一大安全隐患,作为专业的金属围护系统提供商,森特早已关注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森特研发团队及技术人员针对不同地理区域的产品性能及风、雨、雪等气候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远赴国外寻找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2012年他们从地震、雨雪、台风多发的国家日本引进了66H屋面系统钢结构玻璃丝棉生产厂家,经过二次改进和研发,终于在国内成功推出了可抵御18级以上台风的66H抗风防渗漏屋面系统。

该产品体系由下至上共9层组成,分别为穿孔波纹钢板、无纺布、吸音玻璃棉、PE隔汽膜、两层岩棉、TPO柔性防水层、66H屋面板、装饰铝板。目前,该体系已申请多项专利,并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珠海长隆海洋科学馆等项目。刘艾森说,正是这三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助力森特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从主动出击到持续发力的跨越式发展。

集成和个性化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凤凰”腾飞,为祖国增光添彩。

Sente metal Roofing 的标志性项目——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整个机场最受瞩目的金属屋面项目由森特承担,整个金属屋面项目包括近150万吨的下部结构工程、30多万平方米的屋面系统工程、屋面装饰板及檐口蜂窝板等。

这是森特承接过的单体项目难度最大的一个,巨大的压力让人应接不暇,但好在森特凭借十余年积累的核心技术,以及近千个项目的管理实施经验,顶住了压力,与设计院的合作伙伴一起,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充分的讨论、反复的调整,最终成功应用了66H抗风防渗漏屋面系统,完成了大兴国际机场金属屋面抗18级台风的任务,百年不遇也不会出现风吹、渗漏的问题。

高科技、高标准、高要求,“森特品质”再次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他们多年来坚持把每一个项目都打造成金字招牌的结果。

如今,这块金字招牌已遍布全国,涵盖机场、火车站、会展中心、商业展馆、文体场馆等公共建筑,以及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器、物流、机械、电力、化工冶金等工业建筑。

奖项荣誉纷至沓来,除了斩获“鲁班奖”“金隅奖”等众多行业奖项外,森特还先后荣获“2019北京百强民营企业”“2019北京社会责任百强民营企业”“长安金融先锋企业”“科技创新企业”“2018年度生产力促进奖(创新发展)”“全国金属围护系统行业十强”等诸多荣誉。

森特为何能在机场建设领域取得如此高的市场份额,赢得如此广泛的认可和肯定?

不仅因为他们拥有优越的技术、雄厚的实力,更因为他们能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努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解决方案。

“我们最初引进的是国外的技术和产品,如果想在外资主导的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走与他们不一样的路子。”森特集团副总裁叶原说,提供一体化服务是森特业务的核心,也是森特在创立之初就确定的发展理念。技术咨询、方案优化、工程设计,以及后续的生产加工、安装、售后,这样的“一站式”服务运营模式也是森特的特色之一。

森特的另一大特色是个性化服务、量身定制。“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就像是建筑的外衣,除了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更能展示企业文化、体现建筑设计理念。不同的客户对金属围护系统的要求也不同,对材料、板型、配色、细节设计等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定制化程度高,围护企业需要具备定制化产品的能力。”

并且森特通过多年的项目培训开发了适合不同客户的多种解决方案,并可根据建筑功能和客户的企业文化推荐合适的解决方案。

一切进展顺利,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森特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时,刘艾森却选择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环保产业。

又一趟青山绿水之旅

在桑特的展厅里,摆放着四个鸡蛋形状、手掌大小的玻璃瓶,里面装着土壤样本。瓶子上的标签显示:土壤修复前(2018年)和土壤修复后。

这些土壤样品来自北京西部首钢焦化厂退役厂区,在近百年的生产运行过程中,这片土地积累了大量的有机化合物污染物。

而为了让老工厂焕发新的活力,无论是融入冬奥会元素,还是打造生态休闲区,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受污染的场地进行修复。

经过商讨,首钢放弃了深挖运土的计划,决定采用就地修复的方式。

“当时有很多公司参与投标检测,大家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土壤修复工作,并且达到要求的检测标准,合格的才能中标,最后只有我们公司中标了。”叶远介绍说。

他们采用从德国自主引进的原位气体热脱附技术及设备,不开挖、不土方、不运输,实现了处理深度100米,加热温度从0度升至430度,有效分解提取污染物,仅用50天就完成了相关地块的修复工作。

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对处理后的土壤进行检测,发现土壤污染去除率几乎达到100%,实现了污染物的“源头去除”。

2018年底,森特完成项目修复目标并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采用原位热脱附技术的污染场地修复项目,有潜力成为生产环境复杂的老工业生产区土壤大规模修复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019年国庆假期,首钢遗址公园开始接待游客,两年后,2022年冬奥会的部分赛事也将在这里举行。昔日的钢铁丛林,因创新科技的注入,正逐渐恢复生机。

这只是森特开展的土壤修复项目之一,还青山绿水如故,正是森特布局环保产业的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认为环保产业是‘五位一体’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我们看好环保产业。”刘艾森这样解释森特跨行业布局的原因。

真的“跨界”!

事实上,早在2010年,森特集团就已进入噪声控制领域。

降噪作为围护系统的附加功能,森特对此早已关注,在决定深耕该领域后,森特成立了专业的研发设计中心及实验室,组建了研发团队,引进了复合隔声吸声屏障板自动化连续生产线,吸收了高铁声屏障板的技术,很快推出了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复合隔声吸声屏障板。

经过不断的迭代升级,外置声屏障陆续被引入并应用于地铁、高铁沿线噪声治理,目前森特已成为国内铁路及市政道路噪声治理领域主要解决方案提供商,并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如果说噪声治理可以看作是森特在金属围护边界上的一次谨慎“试探”,那么首钢污染土壤修复项目则是森特真正意义上“跨界”进军环保行业,他们在土壤修复治理领域打响名号,让大家知道他们对“跨界”发展的认真态度。

其实,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森特的动向就会知道,在环保产业“跨界”这件事上,他们从来没耍过花招。

森特初入土壤修复行业,即与全球排名前三、欧洲第一的德国Zuplin公司合作,投资3亿元,耗资巨资引进以解吸技术为代表的原位热解吸土壤修复治理核心技术和先进设备,从而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取得技术优势。

刘艾森深深懂得核心技术与装备国产化的重要性,因此,进入环保行业不久,他就决定大力推进高端环保装备的国产化,2018年10月,森特与旭普林达成合作协议,成立高端环保装备制造基地,推动相关装备的国产化。

截至今日,森特已完成核心设备国产化关键一步,一旦实施将打破国外厂商技术和价格垄断,避免整机及备件价格上涨,降低采购及运营成本,大幅缩短供货周期。

除Xuplin外,Sente还与日本JFE株式会社达成合作,共同开展土壤修复用生物及化学药剂的研究。

在积极与国外大公司合作的同时,森特在国内也加速推进产学研结合——与北京化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成立土壤修复实验室,促进技术交流、研发、转化和国产化;参与生态环境部规划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上海大学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课题的研究,探索行业前沿技术;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合作开展“课外实践班”,成立博士后工作站、森特学院,全面开展相关专业方向高端人才培养……

借助强大的内部耕耘,森特在环保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森特环保产业已形成以土壤及地下水治理、噪声治理、矿山灾害治理为主的三大业务板块,并打造了涵盖土壤及地下水治理工程建设、设备集成服务、场地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咨询服务、新型修复材料研发、现有企业监测等产业集群,提供研发、场地调整、规划与评估、修复与管理、监测与制造等系统服务。

一边是金属围栏,一边是环境修复,“双主业”的发展,让森特前行得更加稳健、扎实。

“双主业”创新突破

刘艾森从来不把森特当成一个简单的工程公司,而是将其放在一家高科技企业的位置上。

刘艾森(右一)与研发团队交流

森特不仅取得了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钢结构设计一级资质、钢结构总承包一级资质、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建筑金属屋面(墙体)设计与施工专项甲级、环境保护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还取得了工程承包一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甲级、地质灾害勘察甲级、地质灾害设计甲级、地质灾害施工甲级、地理测绘甲级等多项行业最高等级资质,并且拥有自己的专利集群。

截止2019年5月12日,森特共拥有有效专利​​134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87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拥有一支长期稳定的设计、工程管理团队钢结构玻璃丝棉生产厂家,引进和培养技术人才600余人,占员工总数的50%以上,保证了人才队伍的延续和传承。

无论是资质、专利掌握,还是人才培养,都是为创新落地奠定基础。森特一直将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探索行业发展新制高点,积极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另一方面着力开拓新领域发展。

现在,新型屋面材料的研发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智能屋顶也已初露锋芒。智能屋顶系统是森特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发的新产品,该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5G和云计算技术,集成金属屋面板监测系统、水井监测系统和气候监测系统,通过手机应用,实现对屋面板变形、积水、风压等情况的实时检测和监测。

智能金属屋面是传统建筑金属围护结构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功研发是建筑金属围护领域一次质的飞跃,它的应用推广将打破传统产业的劳动密集型模式,推动产业智能化、技术化发展。

同时,以66H屋面系统为基础的智能屋面系统也在研发中;在环保领域,环保装备的国产化、量产化也在逐步推进,土壤及地下水处理、噪声控制、矿山灾害防治等各项业务也在不断发展,各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未来,创新仍将是森特的主旋律。“在确保‘双主业’稳定的同时,向环保倾斜,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刘艾森表示。

蓝图已绘,战鼓已鸣,期待森特这家“吉祥+实力”的企业,在祖国大发展的大背景下,树立金属外壳新标杆,谱写绿水青山的最强音。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