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钢构经典工程之广州歌剧院: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独特建筑

   日期:2024-08-3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51    
核心提示:今天,小钢带您去看中建钢构经典工程之广州歌剧院。广州歌剧院由世界顶尖女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然而广州歌剧院的塑性形体,无法用数学方式去描述。

中建钢结构在高度、跨度、精度等维度上不断突破自身极限,承建了一大批经典工程,成为近代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的重要见证者和推动者。

重温经典,不忘初心,今天小刚就带大家去看看中建钢构的经典工程——广州歌剧院。

广州大剧院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包括1800个座位的剧场、4000平方米的大堂及休息室、2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钢结构用量约1万吨。广州大剧院于2007年1月27日开工建设广州歌剧院钢结构,同年12月15日封顶,是继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之后广州歌剧院钢结构,国内第三大歌剧院。

广州大剧院由世界顶级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其独特的外观造型犹如两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置于缓坡之上,被称为“双砾石”。“大砾石”为1800个座位的歌剧院及配套的设备用房、影剧院、演出用房、行政用房、录音棚和排练厅;“小砾石”为4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和西餐厅。南侧的“草坡”为公共配套设施,包括咖啡厅、票务中心和演艺研究交流部。地下室为停车库、设备房、部分化妆间和舞台机械设备的存放仓库。为保证“双砾石”整体效果和景观,本项目空调冷却塔也位于地下室,隐藏在地面绿化带中。两块“石头”与“小山丘”之间的一层为架空楼层,与相邻的水面、草坡共同构成供公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开放空间。

“谁把石头赶到江心?天边是羊城古镇的会合处。”诗中写的是矗立在珠江中的海珠石。传说中的海珠石是广州的镇国之石。“圆润双砾”的构思源自海珠石的传说,寓意一对因珠江冲刷而形成的“砾石”,根植于动态的城市空间。起伏流畅的线条和迷人的轮廓与珠江水相得益彰,充满生机和浪漫激情。

建筑师以类比的方式,将建筑主体设计与环境景观设计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嵌入性。景观元素渗透到建筑形态和空间中,动态的建筑空间与形态,模糊的边界,形成功能的交织并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实现空间的连续变化和形态的交叉。建筑的内部、外部乃至城市空间,都被视为城市形象中不同却连续的片段,通过刻意的切割与连接,使建筑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共生共存。

悉尼歌剧院的贝壳状翘曲可以用数学的数值规则计算出来;鸟巢结构极其复杂,但主要受力结构分层清晰;水立方的气泡面看似毫无规则,但每个面都可以复制。然而,广州歌剧院的塑性形态却无法用数学来描述。要把“圆角双砾”的非几何形体设计从图纸变成现实,需要攻克前所未有的施工难度。例如,广州歌剧院的外部钢结构为空间组合折板三向斜交网格结构。该建筑外观新颖,结构形式复杂,施工难度大。三向斜交网格共有64个面、47个转角,每个钢件都是分段浇铸后运到现场拼接,从制造到安装,每个节点都必须在空中三维空间精确定位。当时,国内还没有针对如此复杂钢结构的标准。

常规焊接节点难以满足设计要求,一方面由于节点形状独特,实现难度大,节点内加劲肋无法焊接,另一方面由于焊缝密集数量多,力学性能缺陷在所难免。中建钢结构项目组经过严谨的研究论证,最终采用铸钢节点解决了这一难题。

根据结构特点,中建钢结构项目组采用轮胎支撑、高空现场拼装的方式安装钢结构,但由于安装时履带吊需在地下室顶板上行走,经计算需对楼面进行加固。项目组采用相关计算及加固措施,根据受力特点设计支撑轮胎,利用ANSYS对结构卸载过程进行模拟,在确定合理卸载参数后,采用同步分级分步卸载法对轮胎进行卸载,解决了卸载技术难题。

此外,项目组还解决了复杂结构测量与定位、异种钢高空全位置焊接等关键技术的创新。

2014年,广州大剧院被美国第二大报纸《今日美国》评选为“世界十大歌剧院”,这是亚洲剧院首次入选世界十佳歌剧院,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悉尼歌剧院等世界知名歌剧院处于同一水平。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