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中冶建设(成都)建筑科技产业园。 王雷 摄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中冶建设(成都)建筑科技产业园。 王雷 摄
中新网成都5月14日电 (齐玉婷 单鹏)“从中国五矿建筑科技产业园体现出的建筑实力,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建筑的大发展。”14日,在参观了成都中国五矿建筑科技产业园背后后,香港东盟电视台副台长陆锋在接受采访时说。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中冶建设(成都)建筑科技产业园。 王雷 摄
由四川省侨办、中新社四川分社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活动11日至17日在川举行,14日,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总裁、总编辑、记者等莅临中国五冶(成都)建筑科技产业园,探秘装配式建筑建造“秘密”。
目前,成都人耳熟能详的网红地标建筑,无一不有着或壮观或奇异的钢结构,如亚洲最大单体建筑成都环球中心、亚洲最大室内场馆成都魔方、全球最大全景音响半室外半室内双绵剧场、成都露天音乐公园、“魔幻网红”五岔子大桥、大邑轻轨试验线等。这也说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变“现场施工”为“工厂生产、现场装配”,不仅是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要。
沉重粗糙的钢材如何从“大块头”变成形态各异的建筑产品?中国五冶建筑科技产业园装配式钢结构生产基地给出了答案。该基地由中国五冶集团与成都交通集团联合打造,工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各类自动化钢结构生产线16条,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中冶建设(成都)建筑科技产业园。 王雷 摄
走进生产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明亮的天窗、宽敞的走廊。加工设备排列有序,形成一条条精密的工业生产线。基地负责人魏建锋介绍说,基地生产线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数控切割机,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行业,可以实现任意异形件边缘坡口的切割加工,并配备了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自动化焊接机器人,同时,机器人还拥有电弧跟踪、焊丝接触传感两项先进技术,可以轻松“抹去”焊接后的焊缝五冶钢结构工程公司,不留任何痕迹,实现“无疤痕”。
“除了强大的生产能力,五冶还拥有强大的钢结构研发和施工能力,建有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在产业园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五冶集团首席专家、钢结构与装配式工程分公司总工程师蒋友荣说,先进的技术让产品不仅能造好、能装好、能用好,真正做到“所想即所见”。
据悉,四川省部分“网红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均运用了五爷的“绝活”,如在成都五岔子大桥钢结构制作安装施工中,为保证双曲抛物面异形大跨度钢箱梁结构成功呈现“莫比乌斯带”造型,技术人员在大跨度双螺旋装配式钢箱梁桥制作安装过程中,攻克了焊接变形大、结构应力分布不均匀等难点,打造出科幻造型、“无痕之桥”。
在产业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生产基地,海外华人媒体代表亲眼见证了智能化管理下施工效率的显著提升,据了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生产基地拥有5条自动化生产线,年设计装配式建筑构件产能将达到25万平方米,可供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
车间内部,生产线使用的电动浇注、振捣设备由电脑全自动控制,可根据产品的长度、宽度、厚度计算出需要浇注的混凝土量,更重要的是,工厂采用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可提供云端化、数据驱动、灵活可配置的多平台实时协同,通过车间大屏和管理仪表盘,实现车间管理数字化、信息化。
生产基地负责人孟合飞介绍,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程度高、成品质量高、现场拼装速度快、环境污染小。据统计,高层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可缩短施工工期35%左右,多层、低层建筑工期可缩短50%以上。
“今天参观了中国建筑装备产业园,印象很深。中国的装配式建筑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五冶钢结构工程公司,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正在逐步壮大,未来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迪拜新闻网副总编辑杨志宏评价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