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恼人的垃圾和灰尘,没有机械的噪音,甚至没有大批施工人员。3月29日,记者走进河北唐山首个全装配式住宅项目——唐山梧桐大道五期施工现场,只见工地周围,预制好的墙体、楼梯等构件有序摆放。一架高大的塔吊正缓缓吊起一堵堵墙体构件,稳稳地运到楼面,七八名工人齐心协力进行安装。
“装配式建筑的重点在‘预制’、‘装配’,减少了现场湿作业的噪音、垃圾废水的排放,实现了绿色施工,太环保了!”唐山市梧桐大道五期项目总工程师袁宗双说,她切身感受到唐山装配式住宅建设正迎来“黄金期”。
正如袁宗爽所说。3月18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的通知》,提出唐山、沧州将开展为期三年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唐山以此为契机,加大装配式住宅比重,实施钢结构建筑试点,打造城市绿色发展新名片。
建筑工人正在唐山宾阳新城安装钢结构。
自身优势奠定行业基础
这个“试点”选择在唐山并非偶然。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装配式建筑此前并不显眼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期间,唐山市丰润区、芦台经开区等地的多家装配式房屋生产企业迅速复工投入实战,日夜兼程为千里之外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全国多个城市的“小汤山”医院“建房”,彰显了唐山装配式建筑绿色、高效的优势。
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响应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因为唐山市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拥有齐全的产业基础和明显的资源优势。
唐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华北工业重镇”,资源丰富,已形成主辅业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发展基础雄厚。而作为装配式建筑产业的三大主力材料,钢材、水泥、砂石骨料在唐山就地取材较为便利。
由于产业结构偏重、环保压力加大,唐山市一直在通过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方式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特别是发展装配式建筑带来的环保效益,进一步促进了全市装配式产业的良性发展。
经测算,10万平方米装配式房屋建设项目可减少混凝土养护用水5000余吨、木材使用量650立方米、木模板使用量3.8万平方米、垃圾产生量2000吨,节约能耗70%,减少现场劳动力50%以上。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是唐山市对‘以绿色发展夺金山银山’理念的自觉践行。”唐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节能与科技处处长党开春告诉记者,在全国很多地方对装配式建筑还持观望态度的时候,唐山各大企业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唐山的资源禀赋,率先发力。
位于丰润区的金隅冀东公司是国内知名的水泥生产企业,早在2012年就把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转型升级新战略,成立冀东发展集团,重点发展钢结构建筑和低层装配式住宅项目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政策,目前已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同样位于丰润区的中冶建设集团近年来也走上了绿色建筑研发之路,并被住建部授予“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称号……2011年以来,唐山先后承担了6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研究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加大项目推进力度,逐步构建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科技支撑、项目示范”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模式。
2017年,唐山被列为全国首批“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截至2019年底,唐山累计实施装配式建筑707.434万平方米,其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422.704万平方米,钢结构建筑279.62万平方米,木结构建筑5.11万平方米,居全省领先地位。
使用组装式构件建造房屋,可大幅提高建造速度。摄影:常斌
政策支持迎来“黄金”机遇
“我们这栋楼开盘十分钟就被抢购一空。”项目总工程师袁宗双至今还记得梧桐大道五期开盘时的火爆销售场景。
在袁宗双看来,房地产项目的热销,除了得益于市民对装配式住宅的高度认可,更得益于相关有力政策——《唐山市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规定,购买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造的商品住宅,不受唐山市住房限购规定限制。
类似的扶持政策,早已上升到唐山产业体系规划的宏观层面。
2018年,唐山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重点打造四大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四大生产性服务业组成的“4+5+4”现代产业体系。其中,“新型建材及装配式房屋”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同时,唐山市采取激励措施,2019年全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多万元,对路南区、路北区、开平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项目按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并实施提前预售、建筑实体分阶段验收等扶持政策,有效激发装配式建筑企业积极性。
政策引领发展,科技和人才提供支撑。唐山组织相关单位主编或参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等8项国家和省部级标准,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规范标准。2019年10月22日,第二届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大赛河北省预赛在遵化举行,提升了唐山从业人员的视野和水平。
在政策的引导、技术、人才的支持下,唐山装配式建筑产业正迎来繁荣、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目前,唐山已建成唐山市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有二二冶集团、惠达卫浴、冀东发展集成房屋等3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基地,大蜀实业、海螺型材、德盛防水等3个省级装配式建筑基地。累计投产预制混凝土构件企业8家,年产166万立方米;钢结构构件生产龙头企业13家,年产钢构件87.5万吨;木结构生产企业1家,年产木结构1万立方米。在满足本地市场的同时,还辐射京津雄安等地区。
唐山梧桐大道五期工程施工人员正在吊装预制外墙。 常斌 摄
试点探索推广路径
进入金西集团,研发中心的设计散发着科幻气息,颇为引人注目。
从外面往上看,这栋6层高的建筑外墙每一根竖梁都向两边倾斜,玻璃窗被拉伸成菱形,时尚感十足。走进大楼,一股浓重的钢铁气息扑面而来。横竖线条全部由各种型号规格的钢材组成,具有节能5倍的优势。
金西集团董事局主席韩敬远非常看好这栋钢结构装配式“样板房”的推广价值,“它的核心材料是钢材,我们集团的战略目标是打造全球最大的钢材生产应用基地,也是国内唯一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集成供货为一体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的钢铁企业。”
韩敬远说,集团旗下金溪绿建拥有20多年钢结构设计、施工经验的设计院和国家钢结构标准化研究院,同时也在推进多个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示范项目建设。
除西津研究院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政策,唐山市还培育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示范项目——丰润区宾阳金源4号楼、七星项目C01地块高层钢结构住宅楼等钢结构预制化试点项目,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相比装配式混凝土、木结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绿色环保、安全节能,以及培育新动能、化解钢铁产能推动城市转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成本比传统建筑每平方米高出500元左右,制约了其推广。这也是唐山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需要突破的瓶颈。
“标准化是降低成本的趋势。”2019年4月11日,在国家装配式标准化钢结构建筑研究院落户金西集团现场,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庆瑞表达了这样的展望。
针对这一新兴产业,唐山市也采取多措并举,突破瓶颈,探索释放潜力的途径。
政策机制方面,计划制定出台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发展政策,到2020年使新建住宅面积6万平方米以上项目中装配式住宅占比提高到40%,并完善激励政策,加快发展步伐;
在技术创新方面,由39家企业组成的唐山市装配式建筑创新发展产业联盟激发活力,火花碰撞频繁,以开阔的视野吸收国内外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行业培育方面,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国内外龙头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发展成为集设计、生产、施工为一体的装配式建筑龙头,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提升水平上,鼓励有能力的建筑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加强人才培训,推进校企合作,加快培养行业技术人才和建设人才;
2020年,借被河北省列为“大力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城市的契机,唐山每年将新建不少于5万平方米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今年年底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将达到20%。党开春说,这意味着,装配式建筑作为唐山绿色发展的新名片,正从新兴走向风口。
建筑工人在宾阳新城安装复合板。 蒋莉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