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跨越时空,连接中国与世界。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西安在古丝绸之路上重现光彩。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弘扬丝绸之路精神,由中建二局安装公司承建的中西部最大会展中心——西安国际会展中心成为国内外“一带一路”重要交流合作平台。项目一期于2021年荣获重量级国家级奖项“中国钢结构金奖”,项目二期于今年5月再次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
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矗立于浐灞生态区,项目总占地面积1243亩,总用钢量5.5万吨。作为中西部最大的会展中心,西安国际会展中心是当地打造会展业的标志性载体,是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填补了西安乃至西北地区缺乏专业化、综合性的大型会议中心场馆的市场空白。
进攻“铁军”
打造中西部最大会展中心
建设之初,展览中心现场杂草丛生、荆棘丛生,项目组入驻时,没有可用的设备设施,临时水电、材料运输等都要多方协调,现场最多时有1300多名工人,安排好各工序、保障吃住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为了优质高效完成这张“丝路名片”的建设,项目组逆向施工,将月计划分解为周计划,再分解为日计划,加强生产、质量、安全检查,白天忙于施工,晚上召开协调会,解决问题、落实进度。每隔一天,无人机航拍整体进度,及时调整施工组织、管理和激励策略。
面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重挑战,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项目“铁军”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克服艰苦的工程条件,扎根岗位,协同作战、相互激励,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提前30天顺利完成项目建设。
时任项目经理的张俊辉回忆说,施工期间最主要的休闲就是看项目的航拍照片。从空中俯瞰,屋顶的钢结构看上去像蜿蜒的丝绸之路,又像汹涌澎湃的大海。“一张一张翻看照片,看到它不断变换着模样。我们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所有工期的建设。我既舍不得离开,又为我们的建设速度感到自豪。”
创新模式
刷新国内滑模施工速度
施工过程中西安钢结构设计公司,项目组面临巨型桁架的挑战,精度保证是施工的关键。展览中心屋面由16根超大跨度梯度多边形截面平行空间桁架组成,是当时国内最重的大跨度桁架滑移工程。单根桁架跨度达117米,长度达140米,重达540吨。从构件分割到吊点选择再到滑移方案制定,必须没有丝毫偏差,难度不言而喻。
为解决桁架滑移技术难题,项目组根据超大型展厅结构特点及现场施工情况,不断进行技术计算、演练,最终确定了最佳吊点及现场滑移施工方案。
滑移施工前,项目组织进行了多次详细的工况模拟分析,对桁架安装、滑移启动、整体卸载等工序进行了详细计算。滑移过程中,全自动计算机系统可实现同步动作、载荷平衡、姿态矫正、应力控制、故障报警等多项功能,将整体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项目还成立了“滑移指挥室”,计算机系统24小时由专人值守,确保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经过不断计算、演练,该项目多功能厅滑移到位,创造了当时国内单体桁架滑移最重纪录;随后,该项目四个标准展厅开始流水式滑移施工,创造了当时国内最快的滑移安装纪录。项目中总结的“大跨度、超重多边巨型梯度截面空间桁架累积滑移技术”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用好“BIM+”
攻克装配技术“硬骨头”
确保项目“万古丝路”造型至关重要,该项目采用超大跨度渐变多边形截面结构设计,这在国内场馆建设中尚无经验,也给桁架分段吊装带来较大难度。
5万余根异形杆件的建模任务,是项目组要啃的一块技术“硬骨头”。设计团队应用BIM技术,从零开始,经过反复试验,为所有构件搭建三维模型,并完成现场桁架拼装受力验证和施工仿真分析,提前20天完成详图工作,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了科学指导。
大跨度桁架整体吊装难度极大,因此项目组采用了更加符合项目实际情况的模块化装配式施工方式。项目构件在公司制造工厂加工完毕并运输至施工现场后,现场施工人员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在地面将分散的构件拼装成分段桁架,单独吊装后再进行高空拼接补口作业西安钢结构设计公司,规避了桁架整体吊装带来的作业风险,提高了整体安装施工速度,为推动项目完美履约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破技术瓶颈带来了诸多荣誉,项目先后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发表核心论文2篇,荣获省部级工法2项、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国家QC一等成果、中国钢结构金奖、中国安装之星等荣誉;项目组荣获陕西省工人先锋号奖。
千年古都,筑丝绸之路。如今,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已成为国内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城市对外窗口的一张硬核名片。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中建二局将以创新为建设动力,匠心打造标杆工程,再一次谱写“一带一路”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