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补强 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改造设计:打造 2023 年杭州亚运会足球赛场

   日期:2024-08-0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299    
核心提示:钢结构补强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改造设计2022年2月,改造项目完成,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华丽归来,展现“韵味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亚运改造前照片▲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亚运改造后照片

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改造设计

文/卢云军、焦健、杨雪琳、陈伟伟等

项目背景

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曙光路,为省重点项目,总占地面积15公顷,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

1997年6月,由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的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开工,2000年10月竣工,主体育场建成后可容纳近6万名观众。

2019年底,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被确定为2023年杭州亚运会足球比赛场馆。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根据功能评估报告及亚组委相关场馆建设要求,对主体育场及体育场配套用房进行场馆改造。2022年2月,改造工程完工,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华丽归来,尽显“杭州魅力”!

改造主要内容为:拆除、重建场馆外部与主体结构有缝分隔的环形配套用房;重新划分场馆内部部分功能空间,在部分区域增设楼梯、电梯、设备井道;更换钢结构屋面板,改造立面。

▲改造设计效果图

▲改造设计效果图

▲改造设计效果图

项目概况

体育场主体结构呈圆形,框架剪力墙结构,直径245.5m,南北两座吊塔均为核心筒结构,高均为88.5m。钢屋盖外环平面为圆形,周长781m;内环平面为椭圆形,周长572m。屋盖东西中轴线最高标高39.000m,最低标高31.800m。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原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防类别为乙级,基本风压、雪压均为0.40kN/m2。

▲亚运会改造前的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照片

▲改造过程中的照片

▲展台结构典型平面图及剖面图

▲堆叠电缆数量

斜拉索由平行钢绞线、QMS锚杆、HDPE防护体系、减震器及密封装置等组成,斜拉索外径分别为225、180、140、110mm。钢绞线为φj15.20钢绞线体系,其标准抗拉强度为1860N/mm2。斜拉索一端锚固在塔内,另一端锚固在内环钢箱梁内。南北塔由东西两肢组成,每肢塔布置9束钢索,四肢塔共计36束斜拉索。格栅为方四棱锥型焊接球节点格栅,格栅杆件及焊接球采用Q235B型钢材。 钢屋盖受力体系由斜拉索、外环混凝土箱梁、内环钢箱梁及两侧塔架组成。

▲亚运会改造后的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照片

结构改造主要任务包括:根据现状索力进行索力测试及结构安全性验证、对索进行维护及耐久性提升、根据改造后使用功能进行混凝土结构加固、环形支撑室重新设计、屋盖钢结构检查维护等。

原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杭州主城区抗震设防烈度已由1989版抗震规范规定的6度变为现在的7度,主体育场局部改造是否需要对整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还有待商榷。经计算对比可知,改造前后主体结构前三期、质量、位移比的变化均在5%以内,说明主体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图3 整体结构模型及一阶振型

按设计烈度7度(0.1g)、后续使用年限30年的性能要求,进一步校核结构抗震性能。小震计算位移角与位移比:

▲小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

▲规定水平力下的最大位移比

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2701,小于规范限值1/800;最大位移比为1.61。由于最大层间位移角远小于规范限值的40%,因此确定位移比1.6基本满足要求。对结构进行大地震弹塑性分析,塔架结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约为1/106,下部立柱层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约为1/300,均小于规范限值1/100。各构件损伤结果如图所示:

▲强震下混凝土框架柱弹塑性损伤云图

▲强震下混凝土剪力墙及外环梁弹塑性损伤云图

大震分析结果表明,严重损坏的柱占全部柱的7%以内,其余均为中度或轻微损坏;严重损坏的剪力墙约占全部剪力墙的3%,90%以上的剪力墙为轻微损坏或以下,结构能够满足大震下不倒塌的要求。

根据小震、大震分析结果,主体育场满足设计烈度7度、使用年限30年的抗震承载力要求,不需要整体抗震加固,可简单按照局部整治的思路进行局部承载力加固。

▲ 加强梁底承载力

▲ 加强梁顶承载力

▲走廊牛腿加固

斜索索力测试及斜索、锚头耐久性改进

3.1 索力试验

本项目采用频振法测量索力,委托第三方对屋盖结构36根索进行索力测试,测试在晴朗无风的日子进行。

实测索力略低于理论值,存在预应力损失,但未出现几何松弛现象,大部分索力偏差在理论值的17%以内,同一侧屋盖南北对称位置处索力偏差大多在5%以内,结构处于正常受力状态。

3.2 斜拉索锚头的检查与修复

拆除塔端电缆保护套观察后发现,锚头上原有的防腐油脂已满,且油脂部分变白,出现轻微乳化现象,如下图所示。

▲锚头原装防腐油脂

清理后发现,索股锚固牢固、平整,无滑脱、断裂、松动现象,索股无锈蚀现象,主缆锚内防腐脂更换为白蜡,提高耐久性。

▲锚头清洗油脂

▲锚蜡喷涂

3.3 斜拉索涂层更新

由于电缆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极易受到环境腐蚀,特别是大气中的SO42-、CO2、Cl-等腐蚀性物质的影响。对于电缆护套上的划伤、孔洞等破损,先将破损处的PE去掉,用同样的PE基材填充电缆破损处,用加热套将PE原料热熔补填到破损电缆的破损处,冷却后用打磨机将修补处打磨平整。

▲PVF胶带绕包

基于索力的钢结构屋盖分析

4.1 基于实测索力的钢结构屋盖分析

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对主体育场屋盖钢结构进行索力实测分析,计算过程中根据体育场建设过程中的结构计算数据确定结构材料、荷载、工况等设计信息。

下面给出各种不利工况下的变形与应力图,工况1为恒载+活载+正风压载荷的标准组合;工况2为1.32恒载+1.31雪载+1.31风载+1.10温度载荷的组合。

▲条件1 网格垂直变形量/mm

▲条件2 网格应力/(N/mm2)

▲工况2内环梁应力/(N/mm2)

▲工况2电缆应力/(N/mm2)

从上图可以看出,标准荷载组合下结构最大竖向位移约243mm;基本组合工况下,大部分桁架构件应力均低于80N/mm2,桁架短向构件应力较大,最大应力约203.7N/mm2,小于Q235钢的设计强度;此工况下内环梁处于压缩状态,最大压应力约179.5N/mm2,斜拉索应力为667.8N/mm2,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

4.2 单根电缆故障极端情况验证

假设本次试验索力损失绝对值较大的西北区域2#索发生故障,分析单根索故障对屋盖钢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条件1 网格垂直变形量/mm

▲条件2 网格应力/(N/mm2)

▲工况2内环梁应力/(N/mm2)

▲工况2 电缆应力N/mm2

假定单索破坏后的计算结果为:索最大应力为713.7N/mm2,内环梁处于压缩状态,仅支座处最大应力(216.6N/mm2)略大于钢筋强度设计值215N/mm2,其余均满足要求。

网架最大竖向位移由中点位置转移到失效单索位置,最大竖向位移为359.6 mm,大于网架短跨度的1/250;网架最大应力由203.7 N/mm2变为258 N/mm2,大于钢材强度设计值。可见单索失效对屋盖钢结构安全影响较大,平时需加强观测,当索力损失达到一定程度时采取措施。

屋顶翻修及施工过程监测与分析

主场馆金属屋面系统约19700m2,天窗约5000m2,原屋面为0.53mm厚铝锌波纹钢板屋面,因长期使用已锈蚀,更换为0.9mm厚H65铝锰镁合金直立锁边扇形板系统,表面有PVDF涂层,施工过程照片如下。

施工过程监测与分析

考虑到钢网架+内外环梁+塔吊+斜拉索结构的复杂受力,对屋面改造更新整体过程进行了应力分析及施工监测,确定结构更换过程中屋面应力与变形是否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工况3为原有顶板自重作用钢结构补强,工况4为拆除后顶板自重作用,工况5为合拢后顶板自重+正风压作用,不同工况下索力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工况3相比,工况4中四根最短拉索的拉力可以忽略不计;两侧最长两根拉索的拉力减小约50kN,变化小于2%。与工况4的拉力相比,工况5两侧最长两根拉索的拉力分别约为632kN和680kN,平均变化为20%,不可忽略。下图为不同工况下屋盖的竖向位移。

(一)条件3

(b)条件 4

(c)条件 5

▲不同工况屋面垂直位移/mm

工况3跨中内圈梁最大竖向位移为+86.0mm,工况4竖向位移为+104.5mm,工况5位移约为-143.0mm。以上工况竖向位移均满足规范要求。第三方机构对屋盖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测,索力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偏差在15%以内。

改造后的照片

项目信息

委托方:浙江黄龙体育中心

建设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设计单位:浙江省建筑设计院

总建筑面积:主场约10万平方米

项目状态:2022年1月竣工

设计时间:2019年6月-2021年3月

图片来源

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业主)、浙江第一建筑(施工单位)。

贡献者

卢云军,浙江省建筑设计院第三建筑设计院副总结构工程师。

关于作者

焦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工程专业。同年进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一直从事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咨询工作,现任该院常务副总工程师。多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的结构设计和科研项目,参与了多项行业规范、标准图的编制,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优秀勘察设计奖、优秀结构设计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

杨学林,199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浙江省首届勘察设计大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2005年至今任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2019年至今任副院长。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岩土工程设计与科研工作。作为专业带头人主持设计了浙江智慧之门、杭州望朝中心、杭州萧山国际机场T4航站楼及陆侧交通中心、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设计项目,获浙江省优秀设计奖、国家行业设计奖50余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0余项钢结构补强,参与编制标准25项。 先后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

卢云军,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任浙江省建筑设计院第三建筑设计院副总结构工程师,主要从事超高层建筑、加固改造、结构减震等结构设计及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大型建设项目的结构设计,包括亚运会改建浙江黄龙体育中心、镇海科技文创中心、商旅义乌心城生活广场、云栖小镇会展中心二期、萧山杭州湾信息港七期西区、萧山北竿科技创新园二期、瑞安图书馆、山东省沂水县人民医院二期、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台州市国际科学家创业基地等。曾获国家省部级优秀勘察设计奖、钱江杯结构特等奖等奖项。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