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集团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党支部书记王建忠:琐碎工作中的坚守与热爱

   日期:2024-08-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314    
核心提示:北京建工集团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一期)党支部书记王建忠(左)在施工现场与工人交流施工情况。作为北京建工集团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一期)党支部书记,王建忠除了要接待一些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剩下的便是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大小事宜,为工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王建中行走在工体工地上,前不久他因胰腺炎住进医院,现在还有些虚弱。

跟随王建中,你会惊奇地发现,他知道工地上很多人的名字和故事。

北京建工集团工人体育场改造项目(一期)党委书记王建中(左)在施工现场与工人洽谈施工情况。新京报记者 蒲锋 摄

作为北京建工集团工人体育场改造项目(一期)党支部书记,王建中不仅要接待一些来访团队,还要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事宜,为工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为工作太过琐碎,他在办公室门口放了一块白板,提醒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工作中,他把自己定义为“融入中心抓党建”;工作之余,他是工地上的一名摄影爱好者,记录百年工程的建设历程,展现工人们蓬勃的力量。

让看不见的工作变得可见

“中心是什么?工人体育场改建工程的中心就是保质保量完成工程。”王建中说,“党建工作不是光喊口号,而是要付诸实践。”

王建中认为,做党建工作首先要明确近期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比如钢结构施工阶段,要确保按时完成钢结构施工。我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劳动竞赛,工程部要计算每天需要完成多少施工任务,完成的工人要给予奖励,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清晨,工体新体育场施工现场忙碌不已。王建中 摄

思想政治工作是无形的,如何把无形的工作变有形,是王建中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他牵头组织创办了《工人体育场战报》,将工人体育场改建工程的建设进度和进程以版面形式呈现。王建中说,项目部出报纸,实属罕见。“这份报纸记录历史,记录了新工人体育场从无到有的历程,多年以后,它也会是一份宝贵的文献。”

“很多想法都是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想出来的。”王建中还牵头在工体规划了一个电影院,但因为疫情而无法付诸实践。考虑到疫情期间全封闭管理的政策,工人们不能外出,但他还是坚持每周给工人们放映一场电影。“放映电影前,我们还会播放一段安全教育片,加强对工人们的安全培训。”

五一前,王建中和他的团队计划组织“爱书筑城”系列活动钢结构施工记录,以弘扬劳模、工匠精神为主线。“我们公司有全国劳模,就让他们讲讲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个荣誉的,读书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王建中在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进展情况。新京报记者 蒲锋 摄

在医院的日子里,王建中躺在病床上,想着为新工人体育馆的建设写一份成绩单。“100多篇主流媒体报道,两人荣获集团优秀共产党员,一人荣获集团先进员工……”王建中激动地说,他说要为项目员工做一面荣誉墙,这不仅是宣传阵地,还能更好地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凌晨一两点接到电话很常见

“党建工作无小事,如果觉得小事,不及时处理,就可能闹成大事。”王建中说,书记工作没有固定模式,大事小事都要考虑。“只有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才能保证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我们建了一个群,如果有人在群里说饭菜里放了太多油,我们就会及时改进。如果大家吃一段时间后觉得同一个牌子的油没味了,我们就会告诉食堂赶紧换一个牌子。”王建中介绍,食堂的管理要求是每天对饭菜进行抽样,并保存24小时。“如果大家吃完觉得没什么问题,我们就会处理掉。否则,如果工人腹泻了,你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所以这些小事都要考虑到。”

解决外部问题、给内部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

王建中(中)在施工现场与工人交谈了解施工情况。新京报记者蒲锋摄

“冬季外出,汽车轮胎需要清洗,清洗后路面容易结冰,影响行人出行。撒洒融雪剂又会在过往车辆轮胎上留下白色痕迹,这些问题都需要协调解决。”王建中说。

工体建设期间,土方需要连夜运出,王建中凌晨一两点钟就接到电话,这是常有的事。“运土的时候,如果有土方洒出来或者没洗干净,环保部门就会打电话过来,我得赶紧解决。”

工地上几乎没有规律的睡觉时间,王建中住院时,白天打点滴,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凌晨三四点钟一有事,就给工程部的人打电话钢结构施工记录,告诉他们哪里出了问题。这些人无奈地说,书记住院后的日常生活更是混乱不堪。

新工人体育场钢结构和塔吊俯视图。摄影:王建中

虽然有时很努力,但成果不尽如人意,但王建中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时间每天都过得很快,你的工作不出色,总会有其他出色的事情。一个人的挫折感越强,动力就越足,这是可取的。”

“我每次出门至少要拍200到300张照片。”

除了本职工作,王建中还是一名工地摄影师,从上世纪90年代接触相机开始,他已经扛着相机拍了30多年。

王建中正在用相机拍照,记录百年工程和工地工人的精彩瞬间。新京报记者 蒲锋 摄

“摄影其实有两个作用,一是记录历史,留下一套完整的工程建设资料,二是鼓励大家。”对王建中来说,有些瞬间一闪而过,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一旦记录下来,就会成为绝版。

进场第一天,王建中用手机记录了第一次工作安排会。随后,他又拍了一些工人体育场拆迁前的照片,但因为爬不上高处,没能拍到全景。后来,他又拍了一些老雕像的照片,记录了拆迁、挖掘的过程。“当时都是碎片化的拍摄,没有形成体系。”

钢结构施工开始后,王建中就开始大量拍摄工人体育场的照片,他的照片大多是在工作时间之外拍摄的。“我早上六点半左右到单位,八点前就能拍到。如果晚上要拍夜景,一般六七点以后就到楼顶拍了。”

新工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远处是灯火通明的国贸CBD。王建中 摄

今年,王建中记录下了元旦第一缕阳光。冬天太阳升起得晚,他6点多就到了办公室,在屋顶上冻了一个小时。7点左右,王建中终于拍到了旭日下的工人体育场。“越是极端天气,我越是去现场,拍出来的照片就越好。”

工人体育馆改建工程预计今年12月8日竣工。去年倒计时一周年时,王建中组织了内部庆祝活动,与员工们切了直径一米的大蛋糕,并拍照留念,细细保存。王建中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天在朋友圈发一张新工人体育馆的照片。

前几天,王建中住院了,没法去工地拍照,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发“存货”。有朋友好奇:他不是住院了吗?怎么又在拍照?

傍晚,夕阳西下的新工人体育场显得更加雄伟。王建中 摄

“不是每一张照片都是精彩的,要看运气、光线、角度等条件。”王建中说。谈起自己拍到的满意照片,王建中翻着手机相册滔滔不绝。“这张照片是早上朝霞刚出来的时候拍的,万道光芒把工人体育场照得十分壮观。当时,工人体育场的部分钢结构才刚刚建成。”

“还有一些全景,比如晚上在永利国际楼顶拍摄,背景是现代化大都市的CBD,灯火辉煌,工体就在大都市的包围之中,说明工体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群众性体育场馆。”王建中说。

仔细观察,王建中很擅长构图,画面中的建筑和人物,有时有着难以言喻的几何美感。“这是钢结构施工过程中拍摄的一些照片。16400吨重的钢结构,工人把高约1.7米的钢结构搬进去,特别能体现工人的雄健力量。”

王建中在拍摄工人体育场钢结构雨棚。新京报记者 蒲锋 摄

王建中说,他每次外出至少要拍200到300张照片,“最多的时候是500到600张,如果按照平均每天500张来算,一年就有10万多张照片。”他想着等项目完成后,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成一本相册,现在他已经在整理素材了。

王建中算了一下,自己已经18年没有放过过年假了,生病住院的时候,儿子来医院看望,远远的他就发现儿子的眼神里有种陌生感。

新工人体育场钢结构雨棚俯视图。摄影:王建中

从2016年参与城市副中心项目,到现在的新工人体育场改造项目,王建中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儿子。但他觉得,父子之间的感情,有时候是憋在心里,没有表达清楚的。

“很多时候,他从奶奶家走下楼,都会牵着我的手,有时他妈妈会落在后面,说我们还牵着手呢。”王建中记得,有一次他下班早回家,看到儿子还没回家,就赶紧跑到学校去找,到了学校才知道,儿子今天要值日,所以晚了半个小时才回家。

新京报记者 詹胜杰

陈静 编辑 吴兴发 校对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热播视讯

推荐视频

    Copyright © 2017-2021  二手钢结构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鄂ICP备2025106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