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建筑在江北新区打造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园。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负责312国道改扩建工程。
同力建设携手打造的网红樱花大道——江北新区枫楚路。
去年,南京出台了《市政府关于推动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市政府每年命名“南京建筑业30强龙头企业”“南京建筑业优秀企业家(发展贡献者)”,树立典型、鼓励先进做法;在企业资质提升、信贷融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近日,南京市建筑业“龙头企业”(2019年度)入围名单已公布,市建委等相关部门正在对入围企业进行审核。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支持骨干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推广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和BIM技术应用等,建筑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建筑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新增一级企业8家、一级资质9家,全市累计拥有一级企业17家、一级资质18家。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已达2.1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约6%。
中国建筑工程集团南京公司:
遵循国家重要战略部署,走转型之路
中国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近四十年的国有企业,该企业的传统业务是石油化工和机电安装,其中南京烷基苯厂管道工程、南京南站机电及钢结构安装、奥运会议中心机电安装、江苏大剧院机电安装是该公司的代表作品。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下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建筑业面临着人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挑战,中建安装紧跟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优势,调整业务板块,向外拓展、向上升级,不断追求高质量的转型发展。
“我们2001年就进入水务领域,承建了城北污水处理厂。”中建集团南京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孙立东说南京中建钢结构有限公司,由于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备与石油化工类似,公司具备相应的人才和能力,水务板块成为公司转型发展的“第一只螃蟹”。逐渐从专业施工到总承包,从城北污水处理厂到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桥林水厂、溧水水厂、句容水厂,公司在全国承建了百余座水厂的建设。
以长江保护为契机,公司将水务业务拓展到环保水务业务,承接了河道整治、固废处理、水系治理等项目。去年7月,公司承接了江北城南河整治项目,我们接手的第一个河道项目就包括土壤修复、断面疏浚、水质改善、景观美化等,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没有做过的。孙立东说,在这方面,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借鉴同类项目,交出了一份“河道顺、水质清、岸绿、景美、人心悦”的水务治理答卷。
根据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公司成立了路桥事业部,承接装配式道路、区市政道路等特殊基础设施业务,去年公司中标312国道改扩建项目,这是江苏省首座装配式桥梁。孙立东介绍,中建安装有自己的钢结构工厂和生产线,有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由于多年承接石化项目,公司在大型吊装方面经验丰富,有相应的设备。“这个项目最难的就是现场吊装,但我们做石化项目的时候,经常面对的是高大的冷却塔等设备,所以吊装不是问题。另外,石化、机电对精度的要求相当高,所以我们‘把控能力强’。”基于以上原因,公司提出的施工方案得到了交通部门的认可。现在,这个项目主线明年5月份前就要贯通了。
中建安装南京公司目前承建的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科技创新中心EPC总承包项目,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项目,此次项目总承包也得益于中建安装得天独厚的优势——自有钢结构基地,占地面积700余亩。后场忙着加工,前场忙着装配。该项目自5月13日过零点以来,仅用了46天就完成了一期主体建筑封顶。
孙立东介绍,从专业分包到EPC总承包,公司做了许多探索。对于业主来说,专业分包模式下,要分别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每个专业都要自己操心,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交叉作业时,极其繁琐;而在实施EPC总承包,俗称“交钥匙”工程时,把这些不同的作业打包在一起,交给一个总承包商,由总承包商负责协调交叉作业。这种承包方式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但对总承包商的能力要求更高。孙立东说,对于中建安装来说,一方面公司有近40年的施工经验,一方面公司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为转型升级、承接总承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紧跟国家战略部署,更快地适应企业升级转型的需要,公司近年来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制定了“建筑师宁星”培养计划,特别注重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吸纳;在技术方面,去年公司成立了技术中心,主要由数字化、研发、设计三大板块组成,在数字化建造方面,主要加强BIM方面的研究;在设计方面,公司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取得市政、建筑设计甲级资质;在研发方面,我们一方面对项目进行自主研发,另一方面和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协会等合作,做一些前瞻性的课题,目前中心正在编制“十四五”规划,为企业的核心技术提供支撑。
大地建筑:科技创新为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着60多年的历史,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建筑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资质、商务部援外成套工程总承包企业资质、新加坡CW01A1资质,以及多项专业一级资质。作为全省装配式建筑行业的领军企业,该集团承建的丁家庄A27地块保障性住房、江北科技创新产业中心、江北公固地块6号人才公寓等均为南京的装配式建筑,其中丁家庄A27地块保障性住房已申报鲁班奖。
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总裁蒋忠明介绍说,公司早在1998年就与法国KPI集团合资,在行业内率先投资建设“世界建筑体系”生产线;2007年在江宁征地150亩,建设“大地工业园”;2016年,公司在南京江北新区投资建设占地120亩的“江北工业园”;2020年初,公司联合南京安居集团、中建二局在高淳投资建设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基地年设计产能50万立方米,可用于各类建筑约600万平方米,”蒋忠明说。
公司自开始探索装配式建筑以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套技术体系,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式整体框架”、“竖向钢筋集中约束灌浆锚杆”、“连体装配式整体剪力墙”两项结构体系均被列入“江苏省建筑业十大新技术”(2018年版)推广实施,实用新型专利30项,国家级工法3项,省级工法19项;研发产品已在南京市1000多万平方米范围内成功应用。
目前,大地建筑已成为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江苏省建筑业现代化示范基地(一体化类型)”、“江苏省建筑业现代化创新联盟培训基地”,集团公司五大中心——BIM中心、设计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为公司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大地建设在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关键节点研发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新工具,将数字化技术注入设计、生产、施工、维护等建筑产品产业链,由目前以承接工程总承包为主的业务模式向延伸至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业务模式转变,形成了真正的工程总承包招标与管理体系。
集团公司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整合设计院、BIM中心、检测中心等,成立装配式建筑设计院、部品及连接点质量检测中心、装配式吊装公司等,并探索与长期合作的房地产企业合作开发标准化产品,为其量身定制,提供从设计、制造、开发、施工、装修南京中建钢结构有限公司,乃至后续的物业运维的全流程、工业化的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2015年底,省政府牵头在南京、苏州、南通三地开展省属建筑企业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试点,大地建设集团成功入选南京市首批轨道交通施工企业名单,成立轨道交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组建专业技术团队。2017年8月,公司与中铁隧道局组成联合体,中标“南京地铁1号线北延工程D1N-TA02”土建总承包项目。6月,公司与中铁集团组成联合体,再次中标“南京地铁6号线施工总承包D006X-TA01”项目,成为首家参与大标段投标的本土企业。
大地建设集团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成绩斐然,1997年取得海外经营权,2004年获得国家商务部授予的援外成套工程施工企业资质,2012年取得新加坡HDB(建屋局)颁发的最高级别资质——CW01A1。集团海外市场遍及新加坡、日本、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毛里求斯、阿尔及利亚、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开拓主要以工程总承包、援外及自投资开发项目等方式开展。
同力建设:
由单一沥青混凝土施工向地下综合隧道施工转变
1964年,南京市政公司沥青厂在南京成立,这是南京同力建设集团的前身。
从专业沥青摊铺到路桥施工、隧道钻探,56年来,通力建设凭借丰富的建设经验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多元化经营,谋求转型升级,成为南京市地方市政企业的龙头。
“沥青摊铺是道路建设的重要环节,得益于我们多年沥青摊铺经验,我们在道路建设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同力建设董事长方伟说。在江苏省建设的指导下,我们不断做专做强,打造出了许多精品。水西门、中兴路、模范马路西延、龙蟠中路、江北大道二期、三期、光华路道路改造,无论是新建道路,还是环境改善还是建设,同力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年,凤楚路樱花大道、浦滨路海棠大道等都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成为“网红”道路。
凭借着公路建设的经验,通力建设自2007年起进入隧道领域,选派一批长期在公路上工作的骨干带头攻关,从示范公路隧道,到玄武湖隧道、丰台南路隧道、小庄隧道、集庆门隧道、大小场隧道,通力建设参与的这些隧道项目如今遍布南京各条主干道。
而近日通车的洪山路隧道,也是同力建设承建的,这条隧道无论从线形还是质量上,都堪称隧道工程中的精品。不管是道路还是隧道,同力建设之所以能打造精品,还是源于老本行的功劳。同力建设一直紧跟江苏省建设的发展战略,自有沥青厂、水泥稳定剂厂、压路机车队、摊铺碾压一体化设备、地下穿越设备、大型矩形顶管机等,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面向市场,在风云变幻中能坚守初心不变,深耕主业,不断拓展,不断推动江苏同力建设持续高质量健康发展。同力建设是国内最早参与城市人行横道建设的本土企业之一。 如今,他们又采购了三套矩形顶管设备,洪武路、三条巷、莘庄……十多年来,同力建设已修建了20余座地下人行横道,为装配式地下人行横道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示范和贡献。
道路建设经验也让通利建设在园林绿化领域“独领风骚”。方伟介绍,从2017年开始,住建部取消了园林绿化资质,通利建设抓住这一机遇,引进20名园林绿化高级工程师,做好人才储备。通利建设利用在道路建设方面的经验,近年来,公司将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到园林绿化领域,先后承接了石臼湖公园、明外壳南京南站段、外秦淮河整治、长江游船、江北新区新华公园湿地……在为南京城市增添绿意的同时,公司也完成了自身的转型升级。
2016年,江苏省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支持地方建筑企业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同力建设抓住机遇,积极响应,与央企组成联合体,先后中标南京地铁5号线、6号线、9号线。由于长期涉足地下工程建设,同力建设地铁项目进展顺利,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位居各地铁线路、区段前列。今年,同力建设投资近4000万元,购置地铁盾构设备,目前已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各区段内的盾构施工任务。这改变了此前地方企业只能建设站台或轻轨的局面,也彰显了其深耕地铁领域的决心。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实施人才驱动型企业战略。多年来,同力建设高度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不断选拔年轻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项目经理,以省级技术中心为平台,成立关键技术(工艺)攻关组,开展多层次科研活动,培养骨干技术人才,在工程创优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建华建材(江苏)有限公司等高校、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明确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程序,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落地推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同时,通过引进、师徒结对、鼓励岗位培训等措施,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